傅淑青
與其他地方戲曲劇種相比,越劇的歷史不算太過久遠,110年來,她逐漸發展成中國第二大劇種,在國外還享有“中國歌劇”的美稱。
對越劇的欣賞,一直以來,人們大都把眼光聚集于劇目和流派唱腔上,其實,越劇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根基應當在戲曲音樂方面,這不容忽視。為此,筆者帶著對越劇的崇敬,走訪了與新中國同齡的浙江越劇團。
男女合演,剛柔并濟
過去,觀眾有這樣的印象:越劇就是“女人戲”。其實不然。在浙江越劇團會議室里,老作曲家談聲賢先生向筆者回憶了越劇發展的簡要歷程。他說,越劇初創時期的說唱藝人,多是男性農民,故有“男班”之稱;后來受京劇“髦兒班”的啟發,嵊縣開辦了全國第一個“女子科班”,出道后以“文武女班”的名義四處演出,憑借甜美軟糯的嗓音、相貌俊美的扮相,得到戲迷的熱烈追捧;而“男班”卻遺憾地退出了舞臺。
越劇再現男演員,是在1949年。浙江省文工團越劇隊(即浙江越劇團前身)成立伊始,重新試行男女合演,周大風、盧炳容等老一輩作曲家詳細研究分析了越劇各時期唱腔音樂的發展規律,與演員、樂師反復實驗后,創立基本男調。具體而言,即在男女對唱上,根據男聲演唱的特點,創造了同調異腔、異調同腔、同調同腔等方法。當時,該隊排演了《王秀鸞》等多部現代戲,又啟先河,即男演男角,女演女角。
1952年,浙江越劇團正式成立,此后多次晉京匯報演出。1958年9月11日晚,周恩來總理觀看浙江越劇團演出的《風雪擺渡》《雨前曲》等劇目后,親切接見了全團演職人員。周總理贊揚了戲中的《采茶舞曲》和《采茶舞》,鼓勵說:“越劇要反映現實生活,就要進行改革,實行男女合演。”周總理懇切的一番話,讓浙江越劇團全體演職人員的信心和熱情空前高漲。
改革開放后,浙江越劇團在男女合演領域不斷探索和前行,創作改編出了大批適合男女合演的高水準劇目。其后,浙江越劇團培養出江濤、梁永璋、何賢芬、張志明、周云娟、李培珍和舒錦霞、華渭強、王濱梅、張偉忠、李海明等演員,同時還成立影視部,通過熒屏擴大男女合演越劇的影響。
浙江越劇團是浙江省唯一一家男女合演的越劇團,形成了區別與女子越劇的“浙派”唱腔特色,達到了陽剛與柔美的完美結合。談聲賢先生向筆者介紹,男女合演既豐富了越劇的題材、增強了舞臺的表現力,也拓展了戲曲音樂,業內專家充分肯定了這種演出形式。浙江越劇團精品迭出,至今已有4部劇目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為浙江贏得了極大的榮譽,這在全國戲曲界也不多見。
中西交融,琴瑟和諧
音樂是越劇至關重要的核心,因為它始終貫穿整個演出,不僅要為演員的唱腔伴奏,而且還在情節推動、舞臺氣氛渲染以及劇目的結構統一和完整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此,老藝術家陳寶發先生如數家珍地跟筆者回憶了越劇音樂歷史的變遷:越劇發展初期,其音樂形式非常簡單,只有一塊竹板“的的篤篤”地配合演員唱、念、做,“的篤班”稱謂由此而來。之后,三弦、胡琴、嗩吶、簫、二胡等樂器配合出現,越劇音樂慢慢豐富起來。
說起越劇音樂,樂隊主胡陳云雄先生介紹,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創作理念和方向的差異,越劇音樂主要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種是“海派”越劇音樂,主張傳承民樂化伴奏為主;另一種是“浙派”越劇音樂,主張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把小提琴、木管、合成器、低音等西洋樂器融合進來,其最大特色在于“中西合璧”,極大拓展了越劇音樂的表現方式和感染力。
浙江越劇團成立67周年以來,涌現出大批名家,如《梁祝》曲作者何占豪、一代司鼓宗師沈根榮、越胡演奏家陳云雄等,如今又擁有錢可、張柯恩、奚瓊等演奏家。正是在幾代藝術家嘔心瀝血的奮斗下,才形成了“浙派”越劇音樂清新飄逸又不失渾厚深沉的獨特演奏風格。
說到這里,陳云雄先生又和筆者說起了多年前的一件往事。當時,上海某越劇團的負責人聽完剛柔并濟的“浙派”越劇音樂演奏后,被深深打動,當場表示愿用該團的演員來換浙江越劇團樂隊的樂師。
如今,浙江各地區的越劇團已較多地吸收了以浙江越劇團為代表的“浙派”越劇音樂演奏風格,各樂隊編制都和浙江越劇團建隊理念相似,秉承“走向世界,中西兼容”的理念。
浙江越劇團樂隊已經從幕后走到了前臺,在全國有一定的知名度。近幾年,該樂隊在省內外重要的民樂大賽和民族歌舞節賽場上屢獲集體和個人演奏獎,這充分體現了樂隊的水平和實力。
據浙江越劇團副團長錢可先生介紹,該團樂隊將再進行創新,在原有基礎上擴大弦樂和管樂的編制,給觀眾帶去越劇傳統韻味享受的同時,又能感受到現代的、優美的音樂旋律和演奏風格,使中西樂器演奏出真正的“天籟之音”。
改編創新,任重道遠
浙江越劇團(浙江省文工團越劇隊)自成立以來,對“才子佳人”式的故事題材進行了整理,創作改編了《小刀會》《淚灑相思地》《灰闌記》《庵堂認母》《胭脂》等多部古裝戲,以及《五姑娘》《爭兒記》《山花爛漫》《斗詩亭》《楊立貝》《血淚蕩》《金沙江畔》等多部現代戲、近代劇,還根據外國文藝改編了《沈清傳》等劇目,獲得相當的好評。當年,民間有這樣的說法,浙江越劇團的一張戲票便可換取一套價值不菲的家具。
走出這樣的特色之路,浙江越劇團有不拘泥于固有模式的思路和實踐。除劇目及唱念做外,主要在戲曲音樂上借鑒西洋歌劇的手法,在傳統越劇里加入主題曲、插曲、重唱等,加強烘托劇本的主題內容,著力塑造人物的鮮明個性,深度挖掘劇目的思想內涵。這種既遵守越劇傳統元素又創新的創作手法,得到了戲迷的喜愛和熱烈追捧。
越劇總不能吃傳統的老本。錢可先生介紹,在多元化的信息時代,戲曲普遍面臨嚴峻的挑戰,浙江越劇團現正在培育一批忠實于越劇的年輕觀眾。2014年該團在排演《牡丹亭》時,兼任該劇編劇、導演的團長陶鐵斧先生提出“讓傳統在時尚中秀美”的口號,在保證藝術水準的前提下,在演員陣容、舞美、音樂、服裝設計等多方面力求年輕時尚,使之音樂更豐富、舞臺表現力更強,目的在于吸引更多年輕觀眾。隨之,該團排演了“青春版三部曲”,以青春亮麗的表演帶動正處青春年華的觀眾。
越劇想發展得更遠大,人才的建設和培養是重中之重。這幾年,浙江越劇團已和有關高校合作,委托培養輸送樂師、作曲等專業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投身于越劇事業,使這個劇種后繼有人,薪火相傳。
在越劇誕生110周年之際,浙江越劇團立志以獲得全國40余個大獎、全省100余個獎項基礎為新的起點,立志開拓出一片更為寬廣的天地!
(本文照片由浙江越劇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