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雄

最近密集拜訪了一些大商,各個領域、各個品牌的商家都有,以快消品為主。結論我用八個字概括:出乎意料,想象不到。
我用三句話概括目前經銷商的困惑:規模越大,經銷商越不賺錢;品牌越強,經銷商越不賺錢;公司化運營,反不如夫妻店賺錢。
上述問題,不是個別經銷商的問題,也不是個別行業的問題,而是經銷商群體的共性問題,所以我說是“整體性困惑”。
只提出問題,不解決問題這不是我的風格。我提出目前解困的幾個思路,基本上能夠解決經銷商面臨的問題。
主流換擋,重塑戰略性大單品
曾經風光無限的快消品品牌,最近都遇到困境。我認為不是品牌出了問題,而是產品出了問題,因為品牌的內涵是大單品決定的。
主流換擋,主要是重塑戰略性大單品。所以,現在經銷商找細分單品、找特色產品都不能解決問題,一定要找戰略性大單品。發現了這樣的產品,要盡快抓住,不要猶豫。特別是這些戰略性大單品一般來說是質高價高,很容易被經銷商否決。
從公司化到平臺化
連海爾這樣的企業都在搞平臺,經銷商能不能搞平臺?有的經銷商就在平臺化,即把公司變成員工內部創業平臺,把產品交給員工做。這種模式叫“平臺+個體”。
具體做法是:大品牌由公司自己操作,普通產品交給員工自己操作,公司提供資金、車輛等,利潤分成。
這個做法帶來幾個好處:釋放員工的積極性,變管理和控制為釋放;吸收更多小品牌入駐,實現小品牌集中化。
融入B端電商
面對C端、B端電商打劫,經銷商的做法是要參與B端電商,而且要成為B端電商的主導者。
在B端電商,經銷商有三種角色: 一是核心股東, 一般為3—5個;二是參與股東,一般不超過10個;其他為普通入駐經銷商,最終是要交流量費的。
2014年是B端電商的探索期,2015年是啟蒙期,2016年是紅利年,普及面會比較大。所以,能否在B端電商獲利,今年是關鍵。
跳出代理看發展
經銷商除了做代理外,是否還有其他發展路徑?
一是往上游發展,做廠家。主流換擋期是個機會點,但成功概率不大。
二是往更大的范圍做平臺投資。比如除了做自己區域的B端電商外,能否在更大范圍內做投資。
三是投資新創業者。新一輪的創業潮,創業主體是“80后”“90后”,但投資主體是已經完成資本積累的老板們。
當然,做投資要慎之又慎,畢竟這不是經銷商的強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