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學東
未來,中國的儲蓄率很可能進入一個下降期,因此不能因為儲蓄率高就可以放松對債務風險的警惕。
許多年以前,中國畸高的儲蓄率還是政府的心腹大患,被當做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頑疾?,F在這個情況發生了反轉,在目前債務壓力大的情況下,儲蓄率高又成為債務不會爆發的一個屏障,并由此與西方國家相比,由于中國儲蓄率高,所以債務高也屬正常,政府寬松政策的余地和空間還很大,所以不會爆發債務危機。
有人近期撰文認為,我國的債務GDP比率在去年年底已經達到250%左右,這一數字是在儲蓄率高企的背景下產生的,我國的儲蓄率連續二十年維持在40%以上。并且,儲蓄并不是均勻地分布在經濟體各部門。該文認為,我國高債務率的原因是高儲蓄率。
中國的儲蓄率高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是不是如該文所講的,居民是凈儲蓄者,企業是凈借貸者,從而形成了高儲蓄率呢?
筆者手頭沒有很詳細的官方數據,企業儲蓄和政府儲蓄包括居民儲蓄占比也難有官方信息。引用2014年4月經濟學家吳敬璉在一次論壇講話中的內容發現,事實上,中國高儲蓄率并非是居民儲蓄過高,而是企業和政府的儲蓄過高。
吳敬璉指出,中國最近幾年的儲蓄率在50%左右,居民儲蓄率只是20%左右。中國儲蓄主要是政府儲蓄和企業儲蓄,而不是居民儲蓄,政府和企業的儲蓄增速非???,從1992年到2012年這20年時間,中國儲蓄率從35%升到了59%,居民儲蓄沒有變,占GDP比例大概1992年是20%,2012年還是20%,而政府儲蓄翻了一番,從4.4%升到了9%左右,企業儲蓄也翻了一番。
國務院研究中心證券研究室范建軍在其文章《我國儲蓄率偏高的原因分析》中的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資金流量表實物交易數據,我國住戶部門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在最近20年總體呈下降趨勢——由1997年的最高68.6%下降至2007年的最低58.2%。這說明,政府部門和國有經濟部門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在此期間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因此“政府部門和國有經濟部門可支配收入占比高是導致我國儲蓄率總體偏高的重要原因”的結論是正確的。
如果將儲蓄率的歷史數據與住戶部門可支配收入占比的歷史數據進一步比較后會發現,兩者的變動趨勢正好相反:在過去20年,我國住戶部門可支配收入占比總體呈下降趨勢,而國內儲蓄率則總體呈上升趨勢。
盡管我國國內儲蓄率從縱向看總體呈上升狀態,但若分階段看,上升過程并非一帆風順:1978—1994年,為溫和上升階段;1995—2000年,為溫和回落階段;2001—2008年,為快速上升階段;2009年至今,又轉而呈溫和回落狀態。國內儲蓄率之所以在過去30多年,在上升趨勢中呈現出上下起伏的變化特點,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政府部門和國有經濟部門可支配收入占比在此期間也大致經歷了一個和儲蓄率相同的變化過程。
截至2015年9月底,政府機關團體存款接近21萬億元,較2011年底增加10萬億,其增速比名義GDP增速高了10個百分點。以調整后的機關團體存款(扣除社保結余等)的變動值來衡量政府儲蓄的增加值,我們發現,2012至2014年每年增加的政府儲蓄占GDP的3.2~3.8%。政府儲蓄大量增加,而不是將收入更多地用于開支。政府一邊收取大量稅費,一邊大量存錢,此種現象在各國財政歷史上極為少見。政府儲蓄意味著大量資金閑置,造成資金使用效率的低下和資源浪費。增加的政府儲蓄是財政支出的漏損,進入實體經濟的支出遠低于賬面支出,在當前經濟低迷的情況下,致使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對于中國企業和政府一邊高儲蓄,賺很低的活期利率,同時又以高利率去借債,這是什么原因,目前沒人能夠解釋。筆者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企業的盈利狀況分化很大,有些效益好的企業就去存款,比如房地產企業等,而有些效益差的企業就只能高息借貸了,比如鋼鐵煤炭過剩企業,僅僅山西一個省的煤炭國企負債竟然超過萬億。
如果說中國的高負債,并非居民高儲蓄,而是企業和政府高儲蓄的話,那就意味著目前的高負債更加不必擔心,因為中國目前的高負債,只是存在于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只要用他們的儲蓄去還他們的負債就可以了。
但是筆者認為可能沒這么簡單,一個是企業的效益不同,一個是在政府之間,也存在負債不平衡的問題,比如東部省份經濟發達地區,負債就可能較輕,西部省份經濟欠發達,前期投資過快,負債較重。這就不能簡單的把東部的儲蓄調過來去歸還西部的負債,或者把效益好的企業的負債調過來去歸還效益差的企業的負債。
另外,我們發現,這些儲蓄過剩的部門基本都是國有部門,比如政府和國企,包括其他團體,這些儲蓄怎么來的呢,顯然是最近十多年經濟發展較快,財政收入加上以前一些不合理收費,政府的可支配收入增速遠遠高于GDP增速。而新一屆政府上任后,厲行節儉,反腐倡廉,加上經濟再次下行,國有部門的龐大收入就沉積下來了。
未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下行,國有部門獲取收入的能力在下降,他們的儲蓄必將逐漸減少,中國的儲蓄率很可能進入一個下降期,因此不能因為儲蓄率高就可以放松對債務風險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