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敏 孫愛霞
多層螺旋CT尿路成像在輸尿管疾病臨床診斷中應用分析
張鳳敏 孫愛霞
目的 分析多層螺旋CT尿路成像(CTU)在輸尿管疾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及價值。方法 選擇60例輸尿管疾病患者,均接受平掃、腎實質期、皮質期、腎盂排泄期MSCT檢查。對照病理診斷結果,比較CTU、B超檢查在對輸尿管疾病的定性及定位診斷符合率,同時觀察軸位聯合三維重建圖像的定性及定位診斷符合情況。結果 CTU檢查的定位及定性診斷符合率為96.7%、90.0%,均顯著高于B超檢查的65.0%、55.0%;軸位聯合三維重建圖像的定位及定性診斷符合率為98.3%、96.7%,均顯著高于單純軸位CT圖像的76.7%、73.3%,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B超相比,CTU在輸尿管疾病臨床診斷中具有顯著優勢,有助于對輸尿管疾病進行多角度、多方位觀察,軸位聯合三維重建圖像可明顯提高該病診斷率。
輸尿管疾病;CT尿路成像;診斷
輸尿管疾病為臨床多發病,由于輸尿管跨度大、行程長,加上其管徑纖細且位置較深,傳統泌尿系造影、超聲、MRI常無法明確診斷[1]。近年來,隨著多層螺旋CT技術不斷完善,CTU廣泛用于泌尿系統疾病的診斷中[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本院確診的60例輸尿管疾病病例,旨在進一步分析CTU在輸尿管疾病臨床診斷中應用,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月~2015年1月山東省聊城市人民醫院確診的60例輸尿管疾病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19~67歲,平均(47.9±2.8)歲。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尿、腹痛、尿急、尿頻、腰痛、惡心嘔吐、尿痛、腹部包塊等臨床癥狀。臨床治療或病理診斷結果顯示:輸尿管結石32例,侵犯輸尿管8例,輸尿管炎性狹窄7例,輸尿管癌6例,腎盂輸尿管交界處狹窄4例,輸尿管囊腫2例,輸尿管結核1例。
1.2 檢查方法 患者檢查前30min飲水后適度憋尿,常規平掃,借助高壓注射器經右側肘靜脈注入對比劑,60~80mL非離子型造影劑碘克沙醇注射液,造影劑濃度為370mgl/mL,注射速率3mL/s,注射劑量1mL/kg,注射對比劑后以相同速率將30~40mL生理鹽水注入。所有患者均接受腎實質期、皮質期、腎盂排泄期MSCT檢查,根據輸尿管及腎臟積水程度適當延遲掃面時間。采用德國SIEMENS64排128層CT機,自腎上至恥骨聯合為掃描范圍,管電壓120kV,螺距1.2mm,開啟
CAREDOSE4D,自動計算mAs,采集層厚5mm。掃描所得數據以間隔0.5mm,層厚0.75mm的數據重建,進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積再現(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處理。對病灶范圍、位置、體積、形態、血供改變及周圍組織關系進行多角度顯示。采用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超聲檢查,取俯臥位,患者膀胱需適度充盈,左右側臥位探查。
1.3 觀察項目及指標 將臨床治療或病理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對比CTU、B超檢查在對輸尿管疾病的定性(即對病情進行判斷)及定位(尋找患病處所在位置)診斷符合率,同時觀察軸位聯合三維重建圖像的定性及定位診斷符合情況,并采用盲法由3位經驗豐富的影像科醫師進行閱片后得出統一結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TU與B超診斷報告與臨床資料或手術病理結果情況 CTU檢查的定位及定性診斷符合率為96.7%、90.0%,均顯著高于B超檢查的65.0%、5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TU與B超診斷報告與臨床資料或手術病理結果符合情況比較[n(%)]
2.2 CTU中軸位像、三維重建圖像聯合軸位定位及定性情況 軸位聯合三維重建圖像的定位及定性診斷符合率為98.3%、96.7%,均顯著高于單純軸位CT圖像的76.7%、7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輸尿管疾病多由獲得性、先天性因素造成,隨著病情發展,容易導致患者發生感染、腎積水、腎功能受損等[3]。目前,臨床常用診斷手段為B超、MRI、常規CT、靜脈尿路造影(IVU)、泌尿系平片(KUB)、逆行腎盂造影(RP)等[4],但由于輸尿管跨度大、行程長,加上其管徑纖細且位置較深,上述檢查方式均存在不足。其中B超檢查具有無創性、操作方便、費用低等優勢,但由于受骨骼偽影、腸管氣體等因素影響[5],常無法使輸尿管全段完整顯示,造成診斷陽性率降低。近年來,隨著多層螺旋CT技術不斷完善,CTU廣泛用于膀胱、輸尿管、腎臟等泌尿系統疾病的診斷中[6]。CTU可借助計算機處理功能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重建圖像,同時可減輕肌肉、臨近骨、臟器對輸尿管的影響。MPR、VR、CPR、MIP均為常見重建技術,其中CPR、MPR圖像可任意角度及方向對輸尿管病變進行觀察[7],可提高病變定性及定位診斷率。VR、MIP可顯示整個膀胱、輸尿管及腎臟,直接觀察病變位置[8]。
本研究結果顯示,CTU檢查的定位及定性診斷符合率為96.7%、90.0%,均顯著高于B超檢查的65.0%、5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與B超相比,CTU有助于準確顯示輸尿管、腎臟及其周圍組織結構與實質部位病變情況,直觀反映腎臟排泄及分泌功能。
綜上所述,與B超相比,CTU在輸尿管疾病臨床診斷中具有顯著優勢,可多角度、多方位顯示病變體積、形態、位置、特點及周圍組織關系,軸位聯合三維重建圖像可明顯提高該病診斷率。

表2 CTU中軸位像、三維重建圖像聯合軸位定位及定性情況[n(%)]
[1] 馮根義,李西安,杜小鳳,等.泌尿系疾病71例64排螺旋CT尿路成像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3,42(5):561-562.
[2] 王建良,朱玉春,高遷,等.64層螺旋CT尿路成像技術在泌尿系統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12,10(2):93-95.
[3] 熊明敏.探討多層螺旋CT三維重建在創傷性馬蹄內翻足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學,2015,21(29):146-147.
[4] 邵靜,朱曉萌.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血管緊張素轉換酶基因多態性與中醫證型及冠狀動脈斑塊性質的關系[J].中醫雜志,2015,56(19):1671-1674.
[5] 王長河.肝細胞癌合并近端肝動脈-門靜脈分流的多層螺旋CT診斷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18):67-69.
[6] 楊書崢,孫國超,臧任麗.多層螺旋CT與核磁共振成像對肝小靜脈閉塞病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1):95-96.
[7] 金鳳,劉挨師,蘇秉亮.多層螺旋CT尿路成像技術對輸尿管疾病診斷價值的研究[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3,35(2):108-114.
[8] 朱洪明,談瑞生.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在原發性輸尿管癌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5,16(1):12-1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8.027
山東 252000 山東省聊城市人民醫院腦科醫院影像科 (張鳳敏) 山東省聊城市人民醫院CT室(孫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