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冬麗
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后發生宮頸囊腫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馮冬麗
目的 觀察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后發生宮頸囊腫的原因及治療方法。方法 選擇260例行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A組和B組,各130例。A組采用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治療,B組采用改良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治療。對有宮頸囊腫發生患者給予環形電刀切除術治療。觀察2組治療后手術情況、宮頸囊腫發生情況及囊腫治療結局。結果 2組手術時間(116.5±25.4)min、(110.1±26.2)min、住院時間(4.3±1.2)d、(4.1±1.1)d、術中出血量(181.6±30.2)mL、(168.6±25.4)mL、肛門排氣時間(20.5±3.2)h、(20.3±2.8)h差異無統計學意義。B組宮頸囊腫發生率為0%,A組宮頸囊腫發生率為5.4%,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宮頸囊腫發生原因主要為切下宮頸完整性缺損(57.1%),顯著高于其他原因(P<0.05)。7例宮頸囊腫患者經環形電刀切除術治療后,宮頸囊腫消失。結論 改良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可減少術后宮頸囊腫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宮頸囊腫;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防治
宮頸囊腫即子宮頸腺潴留囊腫,為宮頸炎的一種。多發生于宮頸炎愈合過程中,宮頸腺體內的分泌物被鱗狀上皮過度增生,阻塞宮頸腺管而形成囊性腫物[1]。查體可見宮頸表面有多個突出青白色囊泡,內有無色粘液。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廣泛應用,尤其是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的開展,增加了術后并發宮頸囊腫的發生率[2]。本研究選擇行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的260例患者,觀察術后宮頸腫瘤發生及防治方法,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河南省息縣婦幼保健院2008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行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的260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A組和B組,每組130例。A組年齡
24~60歲,平均(43.5±4.3)歲;子宮體積(387.5±15.9)cm3;病變類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4例,子宮腺肌癥32例,子宮肌瘤94例。B組年齡25~60歲,平均(43.8±1.2)歲;子宮體積(391.2±16.5)cm3;病變類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3例,子宮腺肌癥33例,子宮肌瘤94例。2組患者年齡、子宮體積、病變類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A組采用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治療。于腹腔鏡下處理圓韌帶、卵巢及輸卵管固有韌帶、子宮靜脈等。套扎宮頸后,在校正棒引導下行環形切除宮頸移行部、宮頸粘膜及子宮中心組織,然后用粉碎機粉碎取出子宮。以套圈加固,縫合宮頸殘端上下端,術畢。
B組采用改良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治療。宮口松弛采用相應口徑的鋸齒管刀,而棄用常規管口的鋸齒管刀,注意觀察切下的宮頸組織的完整性,宮頸缺如者采用電凝殘存宮頸內膜組織,其余操作方法同對照組。
1.3 宮頸囊腫治療方法 對有宮頸囊腫出現的患者,立即給予環形電刀切除術治療。條件電切功率為30~40 W,電凝60~80 W,切除囊腫組織最薄/最外突出處,緩慢連續移動電刀,切除病變組織并用球形電極止血。待囊內液體流盡后觀察是否為多囊,多囊組織行分次切割,并注意修整囊壁。囊腔較深的患者,先切除部分囊壁,1周后囊內液體流盡,囊腔縮小至可辨清宮頸形態后再行修整。
1.4 觀察指標 比較2組術后宮頸囊腫發生率,手術情況及宮頸囊腫發生與切下宮頸完整性的關系、宮頸囊腫結局。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手術情況比較 2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2組手術情況比較(s)
?
2.2 2組宮頸囊腫發生情況比較 術后2組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4年,平均(2.3±0.8)年。A組隨訪過程中出現宮頸囊腫7例,宮頸囊腫發生率為5.4%。B組隨訪過程中未見宮頸囊腫出現,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囊腫發生原因比較 宮頸囊腫發生原因主要為切下宮頸完整性缺損4例,占57.1%,顯著高于其他原因(P<0.05)。其他原因依次為:慢性炎癥刺激1例,占14.3%;宮頸糜爛1例,占14.3%;多次婦科手術1例,占14.3%。
2.4 囊腫結局 7例宮頸囊腫直徑3~7.6 cm,平均直徑(5.8±1.4)cm。經環形電刀切除術治療后,宮頸囊腫消失,隨訪2年未見復發病例。
宮頸囊腫為慢性宮頸炎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在宮頸慢性炎癥愈合過程中,新生鱗狀上皮覆蓋宮頸腺導管/纖維結締組織壓迫腺管,從而阻礙腺體分泌物排出,使分泌物潴留在腺腔中而形成囊腫樣病變[3-4]。多發生于慢性宮頸炎,多伴宮頸肥大。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是在腹腔鏡下切除宮頸峽部及以上宮體,包括宮頸移行帶在內的筋膜手術,可去除宮頸易瘤變組織,保留陰道正常解剖結構,但在應用過程中常易出現宮頸囊腫等并發癥[5-7]。主要發生原因為切除宮頸組織時未能切除全部宮頸腺體,其次為慢性炎癥刺激、宮頸糜爛、多次婦科手術等,與文獻報道一致[8-10]。長期的宮頸險種可使患者出現陰道墜脹感,出現尿頻、尿急、排尿不暢等壓迫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由于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易導致宮頸囊腫的發生,筆者改進了手術方法,對宮口松弛的患者,改用相應口徑的鋸齒管刀,可保證切除的宮頸組織的完整性。通過再次檢查切下的宮頸組織是否完整,不完整的患者采用電凝殘存宮頸內膜組織,使殘留腺體的宮頸組織通過電凝發生變性、壞死,從而有效避免了術后宮頸囊腫的發生。對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后宮頸囊腫的患者,筆者給予環形電刀切除治療,利用高頻電波的高熱效應,可精細、完整地實現切割、止血、消融、汽化、電灼等功能,對患者創傷小,術后不留疤痕,手術時間短,止血效果好。經電切治療后,患者宮頸囊腫均消失,未見復發患者。
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后發生宮頸囊腫原因主要為切下宮頸完整性缺損,改進手術方法后,未見宮頸囊腫發生。對囊腫患者施行環形電刀切除術治療后,功能囊腫均消失,提示改良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可減少術后宮頸囊腫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孫淑芳.婦科腹腔鏡手術相關并發癥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25):66-67.
[2] 底煒,李峰.宮頸囊腫的超聲診斷和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14):2100-2101.
[3] 周海英.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2):57-58.
[4] Lee J, Kim S, Nam EJ, et al. Single-port access versus conventional multi-port access total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for very large uterus[J]. Obstet Gynecol Sci,2015, 58(3):239-245.
[5] 楮黎,李斌,于紅健,等.腹腔鏡筋膜內子宮切除術后宮頸囊腫的發生及診療初探[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11):1467-1468.
[6] 吳荷英,李海香.環形電刀切除術治療次全子宮切除術后宮頸囊腫的療效[J].實用臨床醫學,2011,12(1):79-81.
[7] Surgit O, Inegol Gumus I. Single-port Laparoscopic Total Hysterectomy and Bilateral Salpingo-oopherectomy Combined with Burch Colposuspension[J]. Acta Chir Belg, 2014,114(4):1402-1408.
[8] 吳毅明.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與開放手術對炎癥因子的影響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7):58-59.
[9] 關錦圖,李秋萍,蘇凌春,等.環形電刀切除術治療腹腔鏡鞘膜內子宮切除術后宮頸囊腫[J].微創醫學,2007,2(4):290-291.
[10] Donnellan NM, Mansuria S, Aguwa N, et al. Obesity and older age as protective factors for vaginal cuff dehiscence following total hysterectomy[J]. Gynecol Surg, 2015,12(2):89-9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5.035
河南 464300 河南省息縣婦幼保健院婦產科 (馮冬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