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晶
延續護理在改善直腸癌患者術后心理行為及自護能力中的效果觀察
張艷晶
目的 分析延續護理在改善直腸癌患者術后心理行為及自護能力中的效果。方法 將99例直腸癌手術患者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A組和B組,A組55例采取延續護理,B組44例采取常規護理,對比2組心理狀態及自護能力。結果 A組患者護理前SAS評分(66.5±9.0)分,SDS評分(68.4±8.2);護理后SAS評分(26.7±8.4)分,SDS評分(28.9±9.1)分;B組患者護理前SAS評分(67.4±8.2)分,SDS評分(70.1±6.3)分;護理后SAS評分(47.3±10.5)分,SDS評分(48.9±11.5)分;2組護理后SAS評分、SDS評分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自護責任感、健康知識、自我護理技能、自我概念評分較B組明顯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直腸癌手術患者采取延續護理,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自護能力。
延續護理;直腸癌;心理行為;自護能力
手術是治療直腸癌的有效手段,術后不良情緒的產生會影響術后恢復,同時出院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較差,嚴重影響了患者術后恢復[1-2]。因此對患者出院后實施延伸性護理措施,對患者術后恢復有顯著促進意義。現選取50例患者采取延續性護理,其護理效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鞍山市腫瘤醫院2013年12月~2015年1月就診的99例直腸癌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均與直腸癌診斷標準相符[3];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未合并其他疾病;精神正常、意識清晰。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A組55例,男31例,女24例;年齡38~72歲,平均年齡(56.1±5.2)歲;B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齡37~71歲,平均年齡(56.4±5.7)歲。2組患者基線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措施
1.2.1 A組患者接受延續護理 (1)成立延續護理小組。小組成員需具備豐富的腸造口護理經驗,護理經驗超過5年,且溝通能力強、護理技術嫻熟。對小組成員實施完善的職業培訓,包括服務理念、職業道德、安全常識、專業知識等,使護理工作能夠高效實施。(2)出院護理。患者出院前,及時給予心理護理及健康宣教,緩解患者焦慮、不安情緒。通過健康宣教,指導患者出院后需注意事項,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積極接受康復治療。出院前登記患者相關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地址、職業等,建立隨訪資料檔案,準確、詳細記錄。由專業人員每周上門隨訪,平常隨時通過電話、QQ、電子郵件等方式了解患者日常生活狀況,及時解決患者疑惑,加強患者日常生活、飲食、心理及運動指導。為患者講解并發癥的預防措施及造口袋的護理及使用措施。(3)造口護理。在每次隨訪中,由專業醫師對造口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根據患者文化程度、性格特征講解造口基本知識、注意事項及康復期間所需注意問題,指導患者飲食、衛生、心理等,采取心理護理,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并可定時開展造口患者見面會,講解造口相關護理知識,使患者掌握相應的康復經驗,并提高患者社會功能。
1.2.2 B組接受常規護理 患者出院后告知患者需注意事項,登記相關信息,定時電話隨訪,解答患者疑惑,并指導患者相關護理。
1.3 評價指標 采取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對患者焦慮情緒進行評估,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評估患者抑郁情緒,以百分制計算,分數越高其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4]。自護能力:采取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測定患者自護能力,包括患者自護責任感、健康知識、自我護理技能、自我概念4個維度,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自我護理能力越高[5]。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此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心理狀態變化 A組患者護理前SAS評分、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2組的SAS評分、SDS評分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心理狀態變化分析(s,分)

表1 2組患者心理狀態變化分析(s,分)
注:與B組護理前比較,t=0.514,aP>0.05;t=1.133,bP>0.05;與B組護理后比較,t=10.848,cP<0.05;t=9.663,dP<0.05
?
2.2 2組患者自護能力對比 A組患者自護責任感、健康知識、自我護理技能、自我概念評分較B組明顯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自護能力對比(,分)

表2 2組患者自護能力對比(,分)
注:與B組比較,t=13.441,aP<0.05;t=12.333,bP<0.05;t=11.704,cP<0.05;t=15.631,dP<0.05
?
目前切除結直腸癌是治療直腸癌最為有效的方法,在術中往往需根據患者病情采取有效的腸造口,便于患者排泄糞便,當腸造口的改變,使患者原有排便方式改變,排便無法有效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心理壓力,出現自卑、抑郁、恐懼等心理狀態[6]。而患者出院后,不良心理狀態會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同時也會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因此重視患者出院后的護理措施,明確患者情緒變化,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善,可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
延續護理是指醫院到家庭的延續,包括患者資料信息的延續、醫療護理服務的延續及醫護患關系的延續,通過對患者家庭生活中實施護理措施,貫徹整體護理思想,即使患者在出院之后也能夠得到直接、持續、動態的護理服務[7-8],以此保證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不斷提高其生活質量。在此次研究中,通過對A組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B組實施常規護理,2組患者護理后SAS評分、SDS評分較護理前明顯降低,護理后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結果可見,對直腸癌手術患者實施延續護理,通過計劃性、針對性、連續性的護理措施,重視患者情緒變化,可減輕患者不良情緒,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并間接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另外,延續性護理的實施,使護理人員能夠充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基本情況,根據患者護理需求給予針對性護理,解決患者疑惑并給予健康教育,以此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識,指導合理飲食,適當運動,并講解造口相關的護理干預措施,使患者能夠積極參與到日常保健工作中。此次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自護責任感、健康知識、自我護理技能、自我概念較B組明顯提高(P<0.05)。由此可見,對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及時解決患者疑惑,加強患者日常生活、飲食、心理及運動指導,并展開并發癥預防措施的講解及介紹造口袋的護理、使用措施,可顯著提高患者自護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1] 賈春雨,陳燕.延續護理干預對直腸癌造口術后患者焦慮狀態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12):940-941.
[2] 賈春雨,梁濤.延續護理對直腸癌造口患者康復期抑郁程度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1):2503-2504.
[3] 張冰,易昌華,歐燕,等.直腸癌Miles術后結腸造口60例出院后延續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8):66-67.
[4] 許哲,潘琳,計姣.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的手術配合及護理經驗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7):64.
[5] 施縫,羅比町,劉琳,等.護理干預對腸造口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10):1143-1145.
[6] 張纓.干預護理在直腸癌圍手術期患者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2,18(34):112-113.
[7] 何麗展,鐘小晶,文金鈴,等.護士的知識水平對結腸造口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0,16(2):108-109.
[8] 祁素珍,冀桂珍,何烏蘭.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的術中護理[J].包頭醫學,2010,34(2):106-10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5.079
遼寧 114036 鞍山市腫瘤醫院 (張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