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旸
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
王 旸
目的 探討護理干預在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88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系統的護理干預,并對患者增加系統護理干預前后的護理效果進行分析和對比,主要比較患者增加系統護理前后的護理效果、血氧指標以及心率。結果 在對患者進行系統護理干預后,護理有效率為95.45%,而對比增加系統護理干預前的護理有效率為84.09%,患者增加系統護理干預前后的護理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患者在增加系統護理干預方法后,患者的血氧指標、心率都有明顯的改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的加用,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護理效果,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對患者的病情治療有明顯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呼吸內科重癥;常規護理;護理干預;療效比較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許多問題逐漸凸顯,最為明顯的是我國環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和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加快,這些都對人們的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有非常大的影響[1]。特別是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病情逐漸的加重,使得患者的治療和護理的困難越來越多。患者在院治療期間,需要更為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措施,使患者的護理效果能夠有所提升。本文通過對88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接受護理干預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鞍山市職業病防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8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其中男41例,女47例。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35.58±5.75)歲。患者均在本院接受實驗室以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呼吸內科患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38例,支氣管炎患者26例,支氣管擴張患者12例,支氣管哮喘患者8例,肺癌患者4例。所選患者均排除具有其他臟器器官重大疾病或精神類疾病。
1.2 方法 對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系統化護理干預,主要的護理內容是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吸氧護理、排痰護理、病房護理和口腔護理。
1.2.1 心理護理 呼吸內科重癥疾病的病情特點,均為病程長、治療見效慢。在患者治療過程中,會使患者逐漸的失去治療信心,而患者在患病期間會出現咳嗽、咳血以及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非常大的負擔,容易使患者出現絕望、痛苦、焦慮等情緒,這些都會對患者的治療帶來阻礙。此時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及時的心理護理,并在日常治療期間對患者的精神狀態以及心態進行觀察,確保患者能夠時刻保持治療信心。
1.2.2 飲食護理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 在呼吸過程中消耗更多的能量,對患者的身體能力要求較高,患者在日常治療過程中,要盡量的攝入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但在進食過程中忌暴飲暴食。患者應少食多餐,用餐時盡量緩慢。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飲食進行管理,對患者日常攝入的食物進行干預,并對患者的用餐時間、用餐方式等進行護理。如患者在進食過程中出現呼吸困難等癥狀,需要對患者進行平順呼吸的護理,并在呼吸平順后繼續進食。
1.2.3 吸氧護理 吸氧護理是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常用的護理方法。患者在治療期間容易出現呼吸困難癥狀,嚴重時會導致患者出現休克。因此,在對患者進行吸氧護理時,要確保患者吸氧的通暢性,護理人員應檢查患者的面罩或鼻導管是否通暢,并在發現分泌物時及時的清理。
1.2.4 排痰護理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癥狀中,咳血或痰阻也是能夠危急患者生命安全的突發情況,患者在進行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定期的排痰護理,使患者能夠保持呼吸通暢,患者在排痰時要選擇適合的體位,以保證患者的呼吸通暢,并叮囑患者多喝水,以便達到稀釋痰液減少痰阻的目的。
1.2.5 口腔護理 口腔護理在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中十分重要。因為患者在治療期間,需要服用大量的抗感染藥物,患者的口腔菌群受到影響,進而造成患者口腔菌群失調,出現霉菌感染癥狀。此時,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監督患者按醫囑定時定量的服藥。
1.2.6 病房護理 由于呼吸內科患者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加重病情,在患者治療期間,需要對患者的病房進行定期的護理干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患者的病房進行通風和光照,患者病房的溫度宜保持在25℃,濕度宜保持在50%~60%之間,對患者的被褥、床單以及衣物要定期消毒。
1.3 療效評價標準 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患者的呼吸順暢、生命體征平穩,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緩解;有效: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呼吸基本通暢,臨床癥狀有一定額提高;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未見好轉,且出現一定的加重趨勢。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護理有效率=(護理顯效例數+護理有效例數)/患者總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的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對患者進行系統護理干預后,護理有效率為95.45%,而增加系統護理干預前護理有效率為84.09%,患者增加系統護理干預前后的護理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而患者在增加系統護理干預方法后,患者的血氧指標為實驗組患者氧(85.72±3.58)mmHg,明顯高于增加系統護理前的(62.35±1.85)mmHg,患者的心率在增加護理干預前為(106.24±6.52)次/min,護理干預后的心率為(91.21±7.52)次/ 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比較分析[n(%)]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病情較重、變化快且治療起效慢,在臨床治療期間對護理的要求較高[2]。常規的臨床護理在對患者心理、飲食等方面的護理力度不夠,通過對患者進行增加護理干預,能夠從患者的心理、飲食、治療以及病房等各個方面進行護理干預,使患者能夠在環境相對舒適的情況下接受治療,不單單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體驗,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還能從護理方面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3-4]。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后,護理有效率為95.45%,而對比增加系統護理干預前的護理有效率為84.09%,患者在增加系統護理干預方法后,患者的血氧指標、心率都有明顯改善[5-6]。可見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提升患者的護理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1] 王孟.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1):2009-2010.
[2] 徐光輝,于冬.系統化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5,2(2):23-24.
[3] 杜文輝.探討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8):204-205.
[4] 國玲玲,張桂云.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67):198.
[5] 余艷香,杜娜,陳梁.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5,21(27):112-113.
[6] 李曉麗.關于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9):244-245.
10.3969/j.issn.1009-4393.2016.5.070
遼寧 114001 鞍山市職業病防治院 (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