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麗
新生兒溶血樣本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及新生兒采血技術分析
楊立麗
目的 分析新生兒溶血樣本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及新生兒的采血技術。方法 擇取新生兒90例,根據檢驗前溶血發生的情況,將新生兒分為實驗組(已溶血30例)與參照組(非溶血60例),比較2組的CK、LDH、TP、ALP以及ALT指標。結果 實驗組CK為(665.31±14.46)pmol/L,LDH為(470.33±12.29)pmol/L,ALT為(168.27±8.88)pmol/L,ALP為(199.84±9.91)pmol/L,TP為(68.85±9.82)pmol/L;B組CK為(661.65±13.34)pmol/L,LDH為(469.44±11.29)pmol/L,ALT為(166.35±8.27)pmol/L,ALP為(196.66±9.21)pmol/L,TP為(69.45±9.90)pmol/L;A組CK為(633.75±12.23)pmol/L,LDH為(442.35±9.68)pmol/L,ALT為(143.40±5.45)pmol/L,ALP為(187.38±7.31)pmol/L,TP為(51.53±8.30)pmol/L。檢驗前已溶血樣本的各指標與參照組B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參照組A組指標均顯著低于參照組B組(P<0.05)。90例新生兒中,有36例行股靜脈采血,溶血例數為6,溶血率為16.67%;21例頸部采血,溶血例數15例,溶血率為71.43%,手背采血例數15例,溶血9例,溶血率為60.00%,足內踝18例,溶血9例,溶血率50.00%。靜脈采血的溶血率顯著低于頸部、手背以及足內踝位置溶血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溶血標本會顯著降低臨床檢驗的準確性,采血技術不佳是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醫護人員應當提高自身的采血技術,避免溶血情況的發生。
新生兒;溶血樣本;檢驗結果;采血技術
血液檢驗結果能夠為疾病的診治提供一定的依據,因此提高檢驗的準確性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實踐發現,溶血樣本會對血液檢驗的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采血技術的不規范是導致新生兒溶血樣本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對這一問題的探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將以90例新生兒血液樣本為研究對象,分析溶血樣本對檢驗結果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擇取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東明縣婦幼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兒90例,根據溶血發生的情況,將新生兒分為實驗組(已溶血30例)與參照組(非溶血60例)。90例新生兒中有男52例,女48例,其出生時間均在2h~13d。2組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采血方法 主要于股靜脈對新生兒進行采血,采血量為3mL,將血樣放入到兩個試管(A、B)中等待檢測,對所有樣本均作離心處理,取上清液進行檢測。實驗組樣本以及參照組A試管中的樣本可直接檢測;參照組B試管中的樣本需做溶血處理,即使用攪棒將紅細胞攪碎,然后再行離心處理與上清液檢測。
1.3 觀察指標 (1)CK(肌酸激酶);(2)LDH(低密度脂蛋白);(3)TP(總蛋白);(4)ALP(堿性磷酸酶);(5)ALT(谷草轉氨酶)。采血技術對溶血率的影響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樣本指標對比 實驗組與參照組B組各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參照組A組指標顯著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新生兒血液樣本指標檢測對比(x±s,pmol/L)
2.2 采血技術對溶血率的影響 90例新生兒中,有36例行股靜脈采血,溶血例數為6,溶血率為16.67%,顯著低于頸部、手背以及足內踝位置溶血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新生兒采血位置溶血率對比(n)
生化檢驗是疾病診斷中使用的重要方法之一,為了保證疾病診斷的準確性以及治療的及時性,需對檢驗過程予以嚴格的質量控制。實踐發現,在新生兒的血液檢驗中溶血現象對檢驗結果有著較大的影響,本次研究中對90例新生兒的血樣進行分析,其中30例新生兒血液在檢驗前就已出現溶血情況,而其余60例為非溶血樣本,在檢驗中對非溶血樣本分別進行常規檢驗以及溶血后檢驗,結果顯示,檢驗前已溶血并不影響檢驗結果,但是檢測過程中一旦發生溶血現象,各項指標將會顯著提高,該結果與吳娟等[1]的研究是具有一致性的。另外,采血技術影響著溶血現象發生的概率,本次研究發現,股靜脈采血溶血率顯著低于頸部、手背以及足內踝位置,這是因為該區域靜脈分支多,供血量較為充足,采血的難度較低,對技術水平的要求較低。
在檢驗過程中一旦發生溶血現象,血漿中就會出現大量的紅細胞,影響各指標的檢測值,新生兒溶血現象的發生將影響相關疾病的診治,因此需對導致其發生因素予以全面的分析[2]。從實踐經驗來看,穿刺難度、采血技術水平、采血與檢驗流程的規范性,檢測儀器的質量與衛生情況等都是影響血樣質量的重要因素,為了保證血液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需對采血技術操作予以規范[3]。
在采集新生兒血樣時,應首選股靜脈區域,其次可以選擇足內踝。醫護人員在采血后,應在確保血樣平穩的基礎上送檢,避免因晃動損壞紅細胞,導致溶血[4]。除此之外,醫院要想提高醫護人員的采血技術,需對其進行專業培訓,提高醫護人員的知識技能與責任心,豐富其臨床經驗,并制定相關標準,對其操作行為進行標準化規范,避免出現人工溶血的現象,提高臨床檢查的準確性[5]。在采血的過程中如果無法對血管進行準確定位,那么使用針頭對血管進行探測的次數不應當超過三次,否則紅細胞很可能在針頭的機械作用下發生損傷,致使標本發生溶血,如果三次探測后仍然未能正常采血[6-7],應當更換血管重新采血。新生兒的血管腔相對較小,因此穿刺成功后可能會出現采血不暢等情況,此時醫護人員應當將針柄進行翻轉,讓針尖保持斜面向下的狀態,這樣能夠使針尖能夠迎著血流進行采血,血液無需經過管壁與針頭之間的空隙就可直接進入到采血管中,保證采血的順暢[8]。
溶血樣本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CK、LDH、TP、ALP、ALT以及AST指標臨床檢驗的準確性。醫院只有不斷提升新生兒采血技術,才能有效降低血液樣本溶血發生率。
[1] 吳娟,符寧.新生兒溶血樣本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及新生兒采血技術探討[J].醫藥前沿,2012,1(30):296-297.
[2] 馮曉麗.新生兒溶血樣本對生化檢驗結果的作用及優化措施[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4):75.
[3] 衛俊霞.新生兒溶血樣本對生化檢驗結果的作用及優化措施[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4,24(2):445-446.
[4] 丁紅霞,吳秀梅,楊其賢,等.新生兒溶血樣本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及新生兒采血技術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3):267-268.
[5] 徐慧香.母嬰血型不合導致的新生兒溶血病實驗室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1):71-72.
[6] 孟俠.新生兒溶血病156例檢測結果分析[J].淮海醫藥,2013,31(3):252.
[7] 謝敬文,危燕芬.孕婦IgG型抗-A/抗-B抗體效價與新生兒溶血病發生率的相關性[J].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2011,24(12):1494-1495.[8] 王芳.我院72例新生兒溶血病母體IgG抗體效價篩查結果分析總結[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8):28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7.040
山東 274500 東明縣婦幼保健院 (楊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