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春 李川 吳潭影
早期護理干預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影響
汪春春 李川 吳潭影
目的 觀察早期護理干預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方法 選取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1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0例。圍手術期間,觀察組應用早期護理干預,對照組給予常規性護理。比較2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為5.71%,對照組為22.85%,且觀察組患者術后凝血指標相對明顯改善,2組患者各項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人工髖關節置換患者進行圍手術期間的早期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臨床效果較好,值得廣泛推廣。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深靜脈血栓;早期護理干預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腔內異常凝結,阻塞靜脈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引起肢體腫脹、疼痛及淺靜脈擴張等臨床癥狀,嚴重者可引起致命性肺栓塞或者致殘,晚期則會遺留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靜脈血栓后遺癥(PTS),因此已受到醫療界高度關注[1]。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血液呈高凝狀態,7d之內達到高峰,2周逐漸恢復,術后早期紅細胞流變性顯著降低,成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2],所以在完成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要采取必要措施,預防DVT的發生。而早期的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對收治的140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護理,觀察早期護理干預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南昌市洪都市中醫院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14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0例。觀察組男40例,女30例,平均年齡(63.7±13.6)歲;對照組男38例,女32例,平均年齡(64.8±12.5)歲。術前進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證實均無DVT后,進行肝腎功能、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術前檢查。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在硬膜外麻醉下,由同一組醫生完成單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2組患者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用彈力繃帶包扎患者足背至大腿上1/3處,保證回心血量。嚴密監測患肢血運及血凝狀態,注意避免反復穿刺。術后12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進行常規抗凝,持續7d。接受合理指導下的膳食和康復鍛煉。
1.2.2 觀察組 患者采用早期綜合性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科學且通俗地宣教,告知其疾病發生原因、手術過程和護理要點,明確常見并發癥(如DVT)的預后及其易發因素和預防方法,增強醫患之間共有的疾病風險意識。(2)向患者例舉成功的案例,增強其信心,減輕家屬心理壓力以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和護理。(3)圍手術期間,指導患者多飲水并進食低脂高纖維蛋白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感冒。(4)術前對癥支持治療,糾正酸堿平衡紊亂,原有氣道高反應患者需得到良好的治療控制。術后根據患者糖尿病和高血壓病史合理進行輸液抗凝治療。合理使用醫用彈力襪,做好牽引護理,并適當進行抬臀訓練和步態訓練,避免長期臥床導致的血液循環不暢。(5)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肢情況,包括皮膚的溫度、顏色、彈性,患肢是否腫脹、麻木,每天應測量患肢相同平面周徑,并做好記錄。密切留意引流管的通暢和引流物的性質、顏色和量。(6)高危人群要避免通過下肢穿刺進行治療和監測。
1.3 觀察指標 患者入院后,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干預前后輸入白蛋白和血液、住院時間、DVT形成發生率。觀察并發癥如壓瘡、術后血腫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輸白蛋白、輸血、術后血腫、壓瘡比例、DVT形成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指標比較[n(%)]
DVT多發生于骨科大手術,尤其是關節置換術,據賀蘭霞[3]報道,在膝關節置換術后,其發生率可達47.1%,研究指出其發生主要與下肢靜脈血液黏稠度增加或凝固,導致靜脈管腔狹窄及血液回流障礙有關[4],故如何降低術后血液黏稠度,改善凝血功能,采取怎樣的護理措施降低和預防DVT形成的發生,已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而術后DVT形成的其他相關因素還包括年齡、既往病史、麻醉方式、抗凝藥物的使用、臥床時間和術后康復鍛煉[5]。本研究中,采用硬膜外麻醉阻斷交感神經,可導致麻醉阻滯平面下微小靜脈擴張,增加下肢骨關節周圍血運速度,有效避免術后血液高凝狀態,對全身血壓、心率影響小,可以降低因微小靜脈栓塞而致DVT形成的風險[6]。既往研究證實藥物抗凝可以大大降低血栓形成風險,且可相應地抵消出血的風險[7]。本研究中,用低分子肝素鈣作為常規護理用藥,就是基于此點。機械預防措施如醫用梯度彈力襪(GCS),利用機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靜脈血流加速,增加回心血量,防止血液滯留和粘稠度增加,可以降低術后下肢DVT發生率,且不會增加出血風險[8]。而作為專業的醫務人員,掌握疾病發生原理和應對突發狀況的臨床專業技能,主動為患者提供優質貼心的護理服務,積極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相關知識的宣教,增強醫患雙方的風險意識,采取科學、嚴格的措施,避免術后危險因素的增加,也能有效降低DVT形成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早期護理干預可明顯降低DVT形成的發生率,臨床效果較好,值得廣泛推廣。
[1] 劉軍,沈飛,黃際河.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2,33(7):84-87.
[2] 馬驪.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發生因素及其預防策略[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9):1678-1680.
[3] 賀蘭霞.早期護理干預對膝關節置換術后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青島醫藥衛生,2011,43(3):215-217.
[4] 叢洪良,彭長生.利伐沙班在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天津醫藥,2013,41(7):689-691.
[5] 陳秀鴻,林鳳英,林淑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J].當代醫學,2015,21(13):102-103.
[6] 杜秋.下肢骨關節手術患者圍手術期采取硬膜外麻醉和全麻對凝血功能的影響[J].四川醫學,2013,34(12):1860-1861.
[7] 吳貴才,李仕卓.單純抗凝與局部溶栓聯合抗凝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療效比較[J].當代醫學,2015,21(16):54-55.
[8] 張巖,周鳳華.間歇性氣壓治療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中的作用[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4):330-33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7.059
江西 330008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汪春春 李川) 330100 江西省新建縣人民醫院 (吳潭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