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曉蘭
積極護理干預對住院精神病患者沖動行為的影響
虞曉蘭
目的 分析積極護理干預對住院精神病患者沖動行為的影響。方法 選取122例有沖動行為的精神病患者進行本次研究,將患者按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1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積極的護理干預。對比2組患者護理干預后對沖動行為的影響。結果 2組患者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總的沖動行為發生率(16.3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發生率(80.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積極的護理干預減少了住院精神病患者沖動行為的發生,減少了沖動行為對精神病患者安全的威脅。
護理干預;精神病患者;沖動行為;影響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患有精神病的人群也越來越壯大。精神病是指人的大腦功能出現紊亂,不能自己控制自己的行為,導致出現外出亂跑、自殘、傷人、破壞公物、影響治安等一系列現象的疾病,嚴重影響患者和身邊家人朋友的安全及生活質量[1]。精神病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對于它的護理臨床上一般都是通過觀察患者的思維、情感、行為等方面的變化,但是近些年來相關資料顯示,該患者沖動行為的發生率越來越頻繁,引起大家的重視[2]。為了進一步研究護理干預對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影響,特對122例精神病患者給予積極護理干預進行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九江市第五人民醫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2例患者進行本次研究,將患者隨機按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1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31例;年齡18~55歲,平均年齡(36.45±4.91)歲;病程1~3.5年,平均病程(2.25±0.69)年。觀察組中男32例,女29例;年齡19~57歲,平均年齡(37.45±5.12)歲;病程1.5~4年,平均病程(2.75±0.87)年。本組研究通過了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2組患者均對本次治療目的和治療方法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主動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經過統計學處理,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比、病情、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明確診斷為精神病者;(2)患者從未服用過鎮靜的藥物或已停藥2個月以上者;(3)年齡18~60歲,性別,民族,職業不限;(4)自愿參加,且簽署過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1)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衰竭者;(2)正在服用或曾經服用過可引起焦慮的藥物者;(3)年齡<18歲或年齡>60歲者;(4)不愿參加本研究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的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包括:(1)創造一個溫濕度適宜,安全,安靜的病房;(2)根據患者要求采取舒適的體位;(3)隨時看管和照顧患者,盡量減少對患者的刺激;(4)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5)定期對患者進行個人衛生護理,洗澡、理發、更換衣物及床單被罩;(6)叮囑患者及家屬按時服藥等。觀察組患者則給予積極護理干預措施,是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積極心理及精神上的支持,主要指:(1)跟患者說話時態度要和藹可親,語氣平緩,眼神專注;(2)經常與患者互動聊天,創造一個快樂和諧的環境,讓患者感覺到我們對他的關心和摯愛;(3)日常生活中多鼓勵患者,無關進步的大小,減少患者的不自信;(4)培養患者的興趣愛好,鼓勵患者多與他人進行交流;(5)對患者所擔心的病情做出合理的解釋,保證患者的放心,安心;(6)加強對患者的安全管理,安排專人看守照顧;(7)督促患者按時服藥,防止患者應拒絕吃藥而漏服、藏藥;(8)保證患者的營養需求,若是患者認為飯菜有毒,應先示范吃給患者看;(9)督促患者按時休息,保證睡眠質量,必要情況下可使用安眠藥。對比2組患者護理干預后沖動行為發生情況。
1.3 評價指標 觀察2組患者住院期間所出現的沖動行為,即:砸門、亂跑、自殺、破壞公物、傷人等。
1.4 統計學方法 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對表中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患者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總的沖動行為發生率(16.3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發生率(80.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干預后沖動行為發生情況的比較[n(%)]
隨著生活負擔的增加,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患有精神病的人也越來越多。精神病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患者在住院期間受精神癥狀的支配容易出現各種難以預防的沖動行為,多見于幻覺和妄想的患者[3]。沖動行為是指因患者內心感受或外界環境的改變引起精神運動性興奮,此時患者自控能力較弱,容易發生情感爆發、口頭或軀體攻擊等沖動行為,有時甚至會出現自殺或傷害他人的行為[4]。這種行為隨可預見,但精神癥狀的發生頻率與內容等難以觀察,并且患者實施時往往是很隱秘的,突發的,會給常規護理帶來一定的難度,也會給醫院及醫護人員帶來不必要的糾紛,所以對于該疾病的護理除了臨床上普遍給予的觀察患者病情、情感、思維變化外還應給予積極護理干預,使患者沖動行為的發生率降到最低[5]。
積極的護理干預主要是針對患者情感、思維、認知等方面的干預,通過積極地護理干預糾正患者對周圍環境異常的的認識和看法,減少自殺、自殘、傷人、亂跑等沖動行為的發生,精神疾病患者的沖動行為具有突發性、短暫性、破壞性等特點,嚴重地威脅周圍事物的安全,及時地預防這些行為的發生和確?;颊吆妥o理人員人身安全問題是護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6]。精神病大多都是由于情感方面出現問題所引起的,護理要點自然更要從心理護理方面著手,給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周圍親人朋友們乃至整個社會的不重視以及歧視都會讓精神病患者雪上加霜。因此,作為與患者接觸最多的家屬更要多多掌握精神病相關的知識,及時地遏制患者沖動行為的發生,通過與患者共同生活引導患者較快地適應家庭乃至社會,提高自我調節能力,鼓勵患者對自己要有信心,消除自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7]。沖動行為一旦發生對同病房患者影響較大,有可能會導致其他患者精神疾病的發作,所以應全面評估病房的安全隱患,培養大家的安全防范意識、責任感及緊急情況處理能力,定期開展沖動行為案列分析會,查缺補漏,吸取經驗教訓,完善精神病患者的安全管理制度[8]。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總的沖動行為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對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間實施積極地護理干預措施后沖動行為明顯減輕。
綜上所述,積極的護理干預明顯減少了精神病住院患者沖動行為的發生,提高了患者及親人朋友的安全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1] 殷學濤,許靜翔,周玉來.精神障礙患者沖動行為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武警醫學,2015,26(4):411-414.
[2] 白瀟瀟.12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沖動行為的護理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4):250-251.
[3] 段英.住院精神病患者沖動攻擊行為分析與對策[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16):98,122.
[4] 尹華,趙曉艷,謝俊霞.優質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2):123-124.
[5] 黎艷芳,陳妙揚,陳丁玲.分級干預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行為、精神狀態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13):181-183.
[6] 沈念紅,黃成兵,石文杰.積極護理干預對住院精神病患者沖動行為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13):1747,1750.
[7] 朱琳,劉少華,鐘秋園.1052例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間出現沖動行為分析及對策[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3,33(3):423-424.
[8] 孫桂荷,孫亞娜,忻麗云.精神疾病患者暴力沖動行為的預見性護理效果[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5,36(3):325,32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7.086
江西 332000 九江市第五人民醫院精神四科 (虞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