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浩俊
?
國企混改要避免急于求成
◎ 譚浩俊

隨著國企改革指導意見及配套政策的逐步出臺,新一輪國企改革也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和公眾期待。特別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更被認為是解放國企、拯救國企、醫治國企“活力缺乏癥”的利器。但是,作為改革的一種形式,國企在推進混改過程中,既要防止走過場、圖形式,也要避免急于求成,而應當按照國企改革的總體部署和目標,結合企業實際,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確保國企混改工作取得實質性效果。
從九十年代開始的國企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別是地方國企,更是 80% 以上都已經改制成了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有的則在改革浪潮中破產或關閉。而在此輪改革中,一個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急于求成。亦即不管改革的條件是否具備,改革的程序是否合法,改革的制度是否完善,都是一個字——改。從表面看,任務是完成了,企業的經營機制也轉換了,實質問題仍然大量存在。不僅如此,還出現了國有資產流失、職工權利缺乏保障等方面的問題,并在此后的工作中一個接著一個的暴露。
同時,由于改革的功利性太強,即便是那些看起來已經實現機制體制轉換,脫離了國有體制的企業,也因為改革的目標不明確,思路不清晰,出現名改實不改、外改內不改、形改魂不改的現象,改革后企業的產權關系、組織形式、組織架構、管理體系等都維持原有的格局沒變,都嚴重缺乏現代企業元素,都沒有形成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框架,造成企業活力并沒有得到有效釋放。相當一部分企業仍然象原來的國有企業一樣,患有嚴重的“活力缺乏癥”,很難適應市場競爭,以至于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缺少應對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很顯然,新一輪國企改革在推進混合所有制過程中,必須把企業經營機制轉換、現代企業制度框架搭建、企業活力激發作為改革的首要目標,成熟一個,改革一個,成功一個。否則,寧可改革的步伐放慢一點,也不能急于求成。
目前,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分類改革的指導意見都已經正式發布,也就是說,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依據已經具備。需要把握好的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與分類改革問題上,首先必須對企業進行分類,然后再進行混改。如果企業的分類工作都沒有做好,或說在分類問題上還模棱兩可、不置可否,推進混改就難免會出問題。尤其是央企,分類工作更加重要。能否科學分類、合理把握好分類原則,對混改工作相當重要。
由于分類指導意見也只是從原則上對企業分類提出要求,到底哪些企業屬于公益類,哪些屬于商業類,哪些可以推進混改,哪些暫時還不能推進混改,必須非常明確。不僅如此,有些企業本身還存在著公益與商業混合的現象,就更需要把握好分類的原則和尺度,確定好分類的標準,提出分類的具體要求。
在分類問題上,地方國企難度相對較小,界限也比較清晰,很少存在一家企業既有公益、又有商業的現象。因此,分類的難度也相對較小。相反,央企的復雜程度就要大得多,幾乎一半以上的央企都存在公益與商業相混的現象,存在如何劃分的問題。這其中,壟斷企業就更需要在分類問題上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不然,推進的難度很大。所以,在推進混改過程中,企業分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混改工作能否向前推進的關鍵。
國企混改,說到底,就是通過股權轉讓、引進戰略投資者、資產證券化、員工持股、整體上市等引入其他所有制資本,引入各種戰略投資者。資產證券化、員工持股、整體上市等,應當不會有太大的矛盾,只要方案設計科學、資產評估合法、程序規范等就行。尤其是資產證券化和整體上市,更具有很規范的條件和要求,不會出現什么問題,也不需要有更多的其他方面的要求。
但是,股權轉讓、引進戰略投資者可能就有許多需要克服的障礙了。其中,能否體現改革誠意,得到其他投資者的接受和認可,是最為關鍵的問題。從這些年來混改的實踐看,其他所有制資本對國有資本的信任度是在下降的,對國有企業改革的誠意是不太看好的。為什么一些民營企業家明確提出要控股才能參與國企改革,就是對國企改革的誠意不信任,對成為戰略投資者和股東以后的法律地位、話語權等缺乏信心。
實事求是地講,其他所有制資本有這樣的想法或疑慮,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能夠接受的。從這些年來民用航空、鐵路、煤炭等行業推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來看,其他所有制資本進入這些領域以后,確實權利得不到保障,地位得不到肯定,確實缺乏法律上的話語權。一些民營企業也因此受到了重創,甚至出現了破產。更有一些民營企業家,因為與國有企業競爭,與國有股東爭取話語權而出現被傷害的現象。
也正是因為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如何打消其他所有制資本的顧慮,也就成了推進國企混改工作非常重要的因素。其方案的設計、股權轉讓的比例、其他所有制資本進入的方式、進入國有企業后的話語權、董事會的地位和權利等,都有可能成為國企混改能否順利推進的制約。
前一輪國企改革沒有完全達到目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政府主導。如國改民變成了管理層接盤、混合所有制變成了民營資本只是財務投資者、丑女才嫁等。自然,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也就不可能在國企改革中發揮作用,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國有資產流失、現代企業制度框架搭建不起來等方面的問題。
其一,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要求,在新一輪國企混改中,必須堅持市場化原則,堅持用市場手段推進國企混改。首先,哪些國企應當改成混合所有制,要在指導意見的框架下,明確改革的市場化原則,明確戰略投資者引進和股權轉讓的目標,明確建立怎樣的股權結構和管理架構,明確董事會的權利。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形成真正市場化的混合所有制結構。
其二,引進怎樣的戰略投資者,如何轉讓股權,需要按市場化要求辦事,而不是依據政府的需要,依據行政目標。因此,在制定混改方案時,也必須一切用市場的眼光,用市場的方法,市場的手段,避免行政過度干預。
其三,改革國企用人機制,嚴格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董事會領導下的經營層負責制,經營層必須由董事會選聘,而不是行政任命。即便是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推薦的人員,也要在董事會的考核和評價下才能選聘。一旦在經營過程中出現問題或達不到董事會下達的目標和要求,董事會隨時可以解聘。
總之,國企混改一定要避免急于求成,避免為改革而改革,而必須把激發企業活力、完善企業經營機制、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市場競爭力作為混改的首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