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啟君(國務院國資委信息中心,北京100011)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著力點在工業轉型升級
◎ 尚啟君(國務院國資委信息中心,北京100011)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舉措。由于工業增速持續回落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誘因,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于加快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培育工業增長新動能,實現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
規律的呈現需要時間,對規律的認識更需要時間。對經濟新常態的認識即體現這一特點?,F在來看,根據主要經濟指標的變化態勢,可以認為,經濟新常態始于2012年。從這一年開始,我國經濟增長由高速轉入中高速。1979-2011年,經濟年均增長9.9%。2012-2015年,經濟增速連續4年低于8%,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首次出現。
從行業角度看,經濟增速回落主要是由工業引起的。在行業層面上,國民經濟由三次產業組成,第二產業又包括工業和建筑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是我國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二者一直占到經濟總量的84%上下。2012年以來,在第一產業、工業、建筑業和第三產業中,只有工業發展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未曾
有過的顯著變化,即增速在2012年大幅下滑且隨后幾年的持續小幅回落。2012-2015年,工業增速連續四年低于8%,這種情況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出現。同時,工業在經濟中所占比重明顯下降,2015年比2011年下降5.8個百分點(詳見表1)。工業增速的顯著回落也成為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突出標志。

表1 2011-2015年主要行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及其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
認識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不能不著眼于工業增速的明顯變化。我國工業為什么會長時期快速增長,為何又進入低速增長階段(與曾經有過的21.2%高增速相比,2015年工業增速回落幅度超過70%),工業增速能否止跌回升?回答這三個問題,需要深化對工業發展本質的認識,進一步明晰什么是工業化。唯有如此,才能洞悉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明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產業著力點。
在傳統農業社會,人類居住在食物供應地且消費由農業提供的產品,衣食是人類主要的消費內容,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而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這種格局。
現代意義上的工業發展,本質上是為人類創造新的需求。工業化主要從消費品和居住兩個方面為人類創造新消費需求。就消費品而言,第一次工業革命始于改變消費品的生產方式,而不是創造新消費品,只是在后期創造出自行車、手表等新的工業消費品。以電力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創造出汽車、洗衣機等新的工業消費品。目前廣泛使用的彩電、冰箱、空調、計算機等工業產品,則源于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就居住而言,居住地和就業所在地結合在一起的天然要求以及工業布局的集中屬性改變著人類居住方式,即由分散到集中,由農村到城鎮。因此,工業化必然伴隨著人口的城鎮化,而城鎮化首先要解決在城鎮的居住問題,從而要求建設住宅。住宅又是相關工業品的組合物和集合體,住宅建設催生相關工業行業的發展??梢姡I發展的本質決定著其必然進入內在的自我擴張之中。
從工業增長潛力看,工業化進程的快慢取決于工業創造新消費品的種類。工業創造的新消費品越多,工業自身擴張的潛力就越大,就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市轉移,從而產生更多的住宅需求,更進一步刺激工業擴張。工業因其創造的更多新消費品而使自身具備巨大的發展潛力。
通過比較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工業發展史,可以合乎邏輯地認為,對致力于發展工業化的國家來講,完成工業化所需時間的長短取決于其啟動工業化進程的早晚。一國工業化啟動的越早,工業能創造的新需求就越少,完成工業化所需時間就越長。相反,一國工業化啟動的越晚,工業能創造的新需求就越多,完成工業化所需時間就越短。英國率先啟動工業革命進程,但第一次工業革命創造的新消費品很少,因而工業化持續時間最長。
3.1我國啟動消費需求導向型工業化的背景決定工業必然經歷快速增長階段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開啟了以滿足居民消費為導向的工業化進程。這一進程面臨三個背景:(1)我國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我國作為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經濟發展道路,致力于建設完整的工業體系并使工業處于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2)我國耐用消費品普及率和城鎮化水平都很低。只有以自行車、手表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在城鎮居民家庭得到基本普及,而農村居民家庭的普及率還非常低。1978年底,我國城鎮人口比重為12.5%,只相當于1952年的水平。(3)從國際看,發達國家已發生過兩次工業革命且第三次工業革命在深入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可以利用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這樣的背景決定著我國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工業化有基礎、有潛力、有技術,具備工業快速增長的條件。
城鄉居民家庭在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上的巨大差別,使消費導向型工業化要求同時生產三次工業革命所創造的新產品。多種耐用消費品都需要普及,這是我國工業化的發展機遇。英國工業化時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耐用消費品,美國工業化時沒有空調和彩電,日本工業化時沒有計算機。若以80%作為基本普及標準,我國農村居民家庭在1985年基本普及自行車和手表、2005年普及彩電,城鎮居民家庭在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1年基本普及洗衣機、彩電、冰箱、空調、計算機。2011年末,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彩色電視機115.5臺,移動電話179.7部;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洗衣機97.1臺,彩色電視機135.2臺,電冰箱97.2臺,空調122臺,計算機81.9臺,移動電話205.3部。
多種耐用消費品快速普及和人口城鎮化快速提高交織在一起,工業化和城鎮化互相促進。2011年末,城鎮人口比重首次超過50%,為51.27%,比1978年末上升33.35個百分點;城鎮人口規模69079萬人,比1978年末增長3倍。這帶動著住宅建設和住房消費快速增長。1999-2011年,房地產開發企業住宅投資年均增長26.5%,新開工住宅面積年均增長18.3%,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年均增長18.3%。
洗衣機、彩電、冰箱等多種耐用消費品以住房為基礎進行消費,住房和耐用消費品共同支撐工業快速增長,并使工業領先整個經濟增長。1979-2011年的33年間,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5%,比國內生產總值高1.6個百分點。我國開創了人類工業經濟發展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快速增長期。

3.2家庭或個人對耐用消費品和住房擁有量的有限性決定著工業增速必然回落
耐用消費品和住房以家庭或個人為消費單位,而家庭或個人擁有耐用消費品和住房的數量具備有限性的特點。從實用角度看,一個家庭只需一套住房、一臺洗衣機和電冰箱,一個房間最多也只需一臺彩色電視機和空調,一個人只需一臺計算機和一部手機。對基于住房的耐用消費品而言,在家庭基本普及之后,其數量的增長又取決于住宅的增長。
2011年,我國住宅開工面積達到14億平方米、商品住宅銷售面積達到10億平方米。按人均35平方米計算,10億平方米住宅可解決近3000萬人的住房需求。近幾年,我國年新增城鎮人口2000萬左右。10億平方米的住宅,既可解決新增城鎮人口的住房問題,也可使現有7.7億城鎮人口每人年均增加住房面積近0.5平方米。這意味著,在快速城鎮化帶動下,積累起來的住宅建設能力足夠滿足人口城鎮化要求,住房消費快速增長的支撐條件基本不存在。
從2012年開始,住房投資和銷售出現降溫。2012年,房地產開發企業住宅投資增長11.4%,為1999年以后的最低增速,2013年增長19.4%,2014年增長9.2%,2015年增長0.4%。2012年,新開工住宅面積下降11.2%,為1999年以后的首次負增長,2013年增長11.6%,2014年下降14.4%,2015年下降14.6%。2012年,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2013年增長17.5%,2014年下降9.1%,2015年增長6.9%。與此同時,商品住宅待售面積高速增長。2011年末、2012年末、2013年末、2014年末分別增長35.8%、30.6%、37.2%、25.6%。2015年末,商品住宅待售面積45248萬平方米,增長11.2%。
以彩電、冰箱、汽車、手機等為代表的耐用消費品從2012年開始全面出現增速大幅回落,甚至絕對下降。以彩電產量為例,1979-2011年年均增長37%,2012年、2014年、2015年增長4.8%、10.9%、7.1%,2013年下降0.4%。
住房消費和耐用消費品增速放緩必然導致基礎性生產資料增速的下滑。以鋼材為例,1979-2011年,鋼材產量年均增長11.8%,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增長7.9%、11.7%、4%和0.6%。住宅投資增速下降使水泥的生產增速也出現下滑。1979-2011年,水泥產量年均增長11.1%,2012年、2013年、2014年增長5.3%、9.3%、2.3%,2015年下降4.9%。
在多數工業品增速減緩的情況下,對電力的需求必然減少,從而導致發電量增速的下降。1979-2011年發電量年均增長9.2%,2012年、2013年、2014年增長6.5%、7.5%、4%,2015年下降0.2%。
這種情況下,工業增速回落成為必然。工業增長的領先優勢消失,工業增速慢于經濟增速且差距不斷拉大。2013-2015年,工業增速連續三年低于經濟增速,這是1985年以來的首次出現。

作為全部工業主要組成部分的規模以上工業,2015年增加值增長6.1%,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低0.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速低于經濟增速,這是1998年開始統計此項指標以來的第一次出現。
在工業增速回落的同時,必須看到,我國工業發展還有兩個短板:(1)一些工業產品還不能生產,不得不大量進口。例如,大型客機,豪華游輪,醫療器械。這類工業產品支撐著我國相關服務行業的發展,或者說離開國外產品,我國一些服務行業便無法發展。(2)部分行業由外資主導,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不高。這種情況以汽車行業最具代表性。2015年,全國乘用車銷量中,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不到一半;全國轎車銷量中,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只有1/5。
針對我國工業發展的短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工業持續增長,關鍵在于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培育工業增長新動能。最根本的是加快技術創新,對以自主品牌為主的產品,要加快結構升級,比如家用電器;對以國外品牌為主的產品,要擴大自主品牌國內市場份額;對以進口為主的產品,要大力發展國內產業,替代進口產品。此外,還要加快培育先發技術優勢,提供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在此基礎上,促進出口產品結構升級,擴大我國工業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市場份額。
為此,需要增加對教育、研發、國防的財政投入力度。未來10年內,使三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現有水平上都提升1個百分點。具體講,教育投入比重升至5%,研發和國防投入比重都升至3%。尤其要重視發揮國防需求對技術創新的引領作用,加大實施軍民融合國家戰略的力度。重視對自主品牌的推廣應用,使其產業化、規?;?、有盈利,進而具備持續發展能力。
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史上,既不存在持續的經濟加速增長,也不存在持續的經濟減速。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經濟增速回落是經濟總量增大的結果。事實上,經濟增速與經濟總量之間沒有必然聯系。若經濟總量與經濟增速成反比,則經濟只能持續減速。我國有全球最多的人口,有全球最完善的工業體系,工業增長仍然潛力巨大。在此意義上,只要加快轉型升級,工業增速可實現止跌回升。
實現工業轉型升級,是我國經濟由大到強的必由之路。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我國的第二次工業化。要充分認識到這次工業化與第一次工業化所處的不同國際經濟環境。對于我國以耐用消費品為主導的第一次工業化,西方發達國家是樂見其成的。因為這些都是發達國家不愿發展而需向外轉移的技術和產業,中國的發展為其出口了大量的廉價產品,滿足其國內的需要。
我國以轉型升級為主的第二次工業化,使發達國家第一次面臨全面的經濟競爭對手。我國工業的轉型升級將動發達國家的“奶酪”,分發達國家的“蛋糕”,使發達國家失去市場壟斷地位,無法持續獲得暴利或高額利潤,從而動搖其發展根基——建立在技術壟斷之上的暴利??梢灶A見,一旦我國的C919大型客機走向市場,形成規?;a,必將對空客和波音兩家公司形成競爭,分享其市場份額,削弱其盈利能力。這將是發達國家不希望出現、不愿意看到的情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針對我國工業的轉型升級,必然采取各種遏制措施。對此,要有理性而清醒的認識,未雨綢繆,防患未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發展道路,是我國創造經濟發展奇跡的根本原因,是我國最大而獨特的優勢。要繼續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致力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按照互利共贏的原則,為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創造廣闊的國際市場。作為我國企業,要堅持依靠高品質、低價格、好服務走向市場,不斷拓展發展空間,穩步成為全球高端產品的主要供給者和收益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