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集萃
perspective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2月25日在前瞻今年的兩會經濟熱點時表示——
十三五時期的金融改革面臨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兩大任務。資本市場作為主要的直接融資渠道,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支撐平臺當前,隨著經濟增速放緩,金融體系局部風險頻繁顯露,要高度重視當前金融領域的各種風險點,要警惕股市和匯市大幅度波動引發的金融風險,高度關注產能過剩和房地產高庫存對金融體系帶來的沖擊,重視由地方政府債務引發的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相互交織,以及影子銀行給金融體系平穩運行帶來的巨大潛在風險,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使非法集資、詐騙洗錢亂象叢生。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模式,標本兼治、多管齊下采取應對措施,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經濟學家謝逸楓2月14日撰文——
房地產市場正式告別最危險、最困難的時刻。2016年中國政府年前四大政策紅包密集派發,房價新一輪上漲勢在必行。一是2015年12月18日-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去庫存“新國六條”。二是2015 年12月30日,財政部和國稅總局出臺《關于公共租賃住房稅收優惠政策的通知》。三是2016年2月2日,央行和銀監會聯手發布《關于調整個人住房貸款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非限購城市,將首貸首付比例調至最低二成,二套房貸首付比例降至最低三成。四是2016年2月2日,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可見國家對于新型城鎮化的高度重視,這是穩增長和惠民生的主要戰略方向。
經濟學家宋清輝2月撰文表示——
1月初《人民日報》發文指出未來我國經濟“不會有V型反彈”而是“L型增長,可以從中推斷出L型增長將是我國近幾年經濟發展的主要格局。從整體來看,在經濟下行周期中,政府需要規劃合理的穩增長措施。政府依然需對各種產業進行扶持并設立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同時積極采用合理手段如資產證券化、國有企業改革、兼并重組等方式,對企業的生產結構進行穩步調整。我國L型經濟或將持續到2018年,三年的基礎鋪墊有助于為我國大部分的建設項目工作打好基礎。

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2月13日發文——
按照“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理論研究框架,經濟的長期潛在增長率取決于五大財富源泉:人口和勞動力;土地和資源;資本和金融;技術和創新;制度和管理。從這五個方面的財富源泉來看,中國的經濟制度還存在普遍的“供給抑制”。解放生產力的核心就是解除對五大財富源泉供給抑制。要通過改革,解除對人口和勞動的供給抑制,提高勞動供給效率,降低綜合人工成本;解除對土地的供給抑制,提高資源的供給效率,降低地租和資源的成本;解除金融抑制,提高金融供給效率,降低資金成本;解除創新抑制,提高創新效率,降低技術成本;解除制度抑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王石2月10日接受“無界智庫”記者采訪時表示——
房地產市場是從黃金時代到白銀時代了,但發展機會還很多 ,市場才剛剛開始。如果適應了黃金時代,當然會不適應現在這個時代,但總的來說機會很多。白電黑電都是傳統行業,但已經非常國際化了,做的已非常精細,而且利潤非常薄了。相對于這些行業,房地產還是很粗放的,賺錢還是比較容易的,只不過是挖個坑就能賺錢的時代已過去了而已。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2月3日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經濟發展到今天,已不能用強刺激來使得經濟反彈,宏觀政策就是區間管理、定向調控、精準調控。我們采取了結構性減稅、普遍性降費;從金融政策來看,2015年五次降息、四次普遍降準,還有五次定向降準,這是非常精準的,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再一個層面看,我們的宏觀調控已經不完全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還有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價格政策等等,它是一種組合。這些組合政策對經濟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至于效果不明顯,我建議換個視角,換個思維,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恐怕會有不同的結論。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2月4日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短期來看,要使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內,可以使用的政策可能包含四個方面:首先,積極財政政策繼續發力,適度刺激總需求,緩解經濟下行壓力;其次,房地產市場需求仍有擴大的空間,房地產行業將繼續托底宏觀經濟;再次,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能夠有效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這將間接促進經濟持續增長;最后,供給側改革相關政策將在全年發揮主導作用,進而促進經濟的平穩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近日表示——
當前中國國際收支狀況基本平穩,跨境資本流動風險總體可控, 人民幣匯率對一籃子貨幣保持基本穩定,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我們統籌考慮便利化和防風險,在繼續大力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同時,強化風險防控,突出真實性合規性審核要求,打擊外匯違法違規行為,不會走資本管制的“老路”。
賈康近日在華夏新供給經濟學院、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年會上指出——
中央正是在深刻總結中外經濟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在中國完成經濟社會現代化轉軌升級的問題導向下,形成了關于著力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明確要求。供給側改革不是貼標簽式地選擇新概念;不是否定需求側和簡單搬用美國供給學派減稅為主的思路,而是借鑒中外所有需求管理、供給管理的有益經驗、又側重于供給體系建設的系統工程;供給側改革不是所謂搞新計劃經濟,而是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總體上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把有效市場和有為、有限政府相結合,實現中國守正出奇的現代治理和從追趕到趕超的超常規發展。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1月31日在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2016年年會上表示——
推進注冊制改革,對于資本市場改革意義非常重大,但是也必須承認從其他國家經驗來看,注冊制會對資本市場帶來非常大的沖擊,特別是在我們原來發審制度下股票市場價格高估是一個普遍現象。推動注冊制確實非常有必要,但是注冊制推動的過程中對市場上投資方、投資主體、參與方、參與主體產生不利沖擊。規則的易變,會扼殺市場上的有生力量。
中國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1月29日在記者專訪時表示——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主要有四點結構性原因。首先,當前外需不振倒逼中國從依靠外需轉向擴大內需;第二,中國用工成本提高使制造業低成本競爭優勢不可持續,需要依靠創新;第三,中國人口結構發生變化,老齡化趨勢明顯,醫療養老等消費增大,導致儲蓄率下降,使投資驅動正在轉向消費驅動;第四,資源環境成本提高,使依靠廉價資源環境成本的增長不可持續。因此,中國經濟放緩不是短期的周期性波動,而是趨勢性的,也是經濟體發展的客觀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