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權市場的“統一”是時代的趨勢

曾經聽過一個笑話,說上世紀90年代一個北京青年賣掉了家里的四合院去美國發展,從刷盤子干起辛辛苦苦打拼了20年回國,卻發現賺的錢甚至買不了一處北京三環的房子。
難道是那個人不拼搏?抑或是他能力不強?唯一能解釋的就是他錯過了中國經濟大發展的好時機。正如過去十年最賺錢的房地產和煤炭等行業,拼得更多的往往卻是順勢而上的氣魄而非能力。實體商業如蘇寧,做的并非不好,但在當下的互聯網時代,卻讓淘寶阿里節節獲勝。但這并非是一個企業對另一個企業的勝利,而是一個時代對另一個時代的勝利,是在大趨勢之下的順勢而為。這種顛覆的案例并非少數,那些我們曾經認為如此重要以至于在生活中無法離開的東西,其實也都在一點點離我們遠去。正如我們曾經講過的柯達和諾基亞。也許有一天,蘋果或者是騰訊也會如此。
回看20多年的產權市場,當“3號令”春風拂地的時候,產權市場一路高歌猛進迅速招兵買馬做大做強。但當“3號令”的政策效應逐漸減弱的時候,當公共資源交易機構逐步蠶食市場并合并產權交易機構的時候,我們發現,即便是我們勤奮并且辛苦,也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因為隨著國家多項相關政策的出臺,產權市場的競爭會越來越充分。而解決之道,一在創新,一在統一。如果說,創新使產權市場從單一服務國有企業逐漸走向涵蓋水權、碳權、林權、礦權、知識產權、旅游資源、體育產權、海洋權益的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了產權市場的持續發展。那么,始終未能實現完全由國有資產交易服務機構向統一非標資本市場的轉型則是產權市場的一個軟肋。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各地區產權交易機構的區域分割、互不隸屬、同質競爭、標準不一。因此,“統一信息披露,統一交易規則,統一交易系統,統一過程檢測”的“四統一”就成為這個時代產權市場所面臨的一個大趨勢。
孫中山說:“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但愿各產權交易機構勠力同心,完成產權市場統一的夢想,趨天下之大勢。■
《產權導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