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運巧++李振營


2016年1月29日,因山東平邑石膏礦“12·25”坍塌事故被困井下36天的4名礦工從220 m深的井底巷道提升至地面,被成功救援升井。在生命奇跡的背后,救援現場醫護人員對他們身心的保障與關懷不容忽視。
2015年12月25日,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保太鎮玉榮商貿有限公司石膏礦發生坍塌事故,29人被困井下,下落不明。
經全力搶救,2015年12月25日事發當天,10名礦工獲救;12月26日凌晨,1名礦工獲救,井下1名礦工遇難。
2015年12月30日,直徑178 mm的2號鉆孔被山東省煤田地質局打通,生命信息探測系統發現了被困井下的4名礦工,與井下被困礦工建立了聯系,但仍有13名礦工失聯。
2016年1月29日,被困井下36天的4名礦工從220 m深的井底巷道提升至地面,被成功救援升井。
4名被困礦工從被發現生命跡象到打通井下通道成功升井,面對井下漆黑的巷道,坍塌不斷的石膏礦,他們游走在生與死的邊緣,現場如何保障他們走出生理與心理的雙重陰影?他們的心理情緒又經歷了怎樣的波動?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山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下簡稱“山東省衛計委”)衛生應急辦公室副主任郭鳳雪以及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主任醫師邱慧敏。
全方位保障生命救援
據郭鳳雪介紹,“12·25”坍塌事故事故現場救援指揮部(以下簡稱“指揮部”)設醫療救治組,由山東省衛計委負責組織,集中了包含重癥醫學、骨科、消化科、胸外科、呼吸科、普外科、神經外科、精神科、營養科、心理科等專業專家,組成救治專家團隊,參與了救援工作。
郭鳳雪說道,現場醫療隊伍具體部署了三方面工作。一是首批6名傷員救治工作。組成省、市、縣三級專家團隊,“一對一”負責救治,適時跟進心理干預。
二是救援現場醫療衛生保障工作。事件發生后,參與現場救援人員最多時達1 000余人。郭鳳雪回憶,事故現場地質復雜,救援工作持續時間長、強度大、環境差,又遇罕見的寒冷天氣,救援人員感冒、高燒、跌傷、高壓、心律不齊等情況不斷發生,日均就診人數60多人次,“現場的醫療衛生保障工作也是重點”,她說道。在事發當天,醫療救治組就安排設立2處現場醫療保障點,調配足量藥品,派駐醫護人員,實行24 h輪班值守,專門負責提供現場救援人員醫療衛生保障服務。
三是井下被困人員救援工作。2015年12月30日,山東省煤田地質局打通鉆孔后,生命信息探測系統找到了4名受困人員后,救援人員隨即向井下投放電話。據郭鳳雪介紹,當即指揮部就成立了由營養、呼吸、消化、心理等學科專家組成專門團隊,與井下被困礦工進行了溝通。當時巷道潮濕黑暗,寬約40~50 m,但因地質復雜,井下巷道地形不斷變化,不時地坍塌。4名被困礦工,其中2名礦工有肢體輕傷,出現皮膚擦傷、發炎過敏的癥狀,身體處于極度缺水、缺食物的狀態。結合井下實際情況,投放藥品及消毒殺菌物品,指導礦工科學自治自救,維持生存環境的衛生,制定專門營養方案,科學搭配營養物質,循序漸進地采取流質、半流質、普通飲食方式,投放供給井下被困人員。針對被困人員升井后救治,還研究制定了“一人一車一醫療團隊”的救治方案。
心理干預緊跟生命救援
郭鳳雪介紹,在救援過程中,根據工作需要,對專家團隊進行了動態調整。邱慧敏就是在2016年1月29日營救4名礦工升井現場的心理醫生。
邱慧敏參加過多次應急救援,其中還包括2008年膠濟鐵路“4·28”撞車事故,“在事故救援中給予那些經歷事故的人們心靈陪伴,處理應激性心理反應和精神癥狀,能夠使他們得到心理撫慰和安全感,能夠使他們盡快從事故的陰影中走出來,”她說道。據她了解,在2008年“5·12”地震后期,就曾出現了一些創傷后應激障礙(其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后,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的后遺癥),情緒波動很大的親歷者甚至還會出現自殺傾向。
邱慧敏談到山東平邑石膏礦“12·25”坍塌事故救援時,認為“救治組織有序,根據救援進展及時調整醫療救護方案,心理救援緊跟生命救援”是帶給自己的最大感觸。
邱慧敏介紹,當時幾個心理醫生一直守候在現場,在通訊通道打開的第一時間,他們就與井下礦工兄弟進行了通話,主要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考慮到溝通的時間和效果,當時安排了熟悉地方語言的當地專家負責通話。她說道,“首先讓被困礦工保持安靜,選擇一個表達好的人員接電話,向地面傳達他們的身體狀況、生存環境、情緒狀態及生活需要等,同時也向他們傳遞地上的救援情況,讓他們感覺到各方的救援力量,增加他們的安全感和信心,指導他們自救的常識。”
談到當時曠工的狀況,她說:“經過交流,幾位礦工情緒尚穩定,沒有過度緊張和嚴重的應激反應,我們告訴他們,救援隊伍中每一個人的心情都和你們一樣,你們一定要相信救援隊伍,做好配合救援的充分準備,耐心等待救援成功。” “他們最開始身體是極度虛弱的,但是打通通道還是給了他們希望。在補充食物、飲水之后,他們也能夠積極投入到配合救援隊伍升井工作中去。”邱慧敏繼續說道。
當時,井下有4名礦工,他們在升井時,還面臨著一個升井順序的問題,這如何安排呢?“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很重要,有情緒的起伏也很正常,在順序問題上由他們自行商討,先后升井都是機會和風險并存,我們也會把救援進展傳遞給井下,讓他們互相協助做好升井的準備措施。”她回答說。
“任何時候,搶救生命安全永遠是放到第一位的。”邱慧敏說。在2016年1月29日21時21分,首名被困礦工成功升井。當時,時間緊迫,掌握升井技巧(比如告知他們升井時要緊閉眼睛,免受外界強光刺激以保護眼睛等),能夠成功升井是最重要的。她說道,“此時對井下的3名礦工的心理方面輔導不是特別要緊,此時心理醫生們不必要過多去干預。”
在首名礦工被成功升井到地面時,他的情緒備受心理醫生關注。邱慧敏介紹,終于從井下到地面,礦工的情緒波動是醫護人員最擔心的問題,升井后,醫護人員陪在身邊(其中一名醫護人員負責立即將其眼睛蒙住),在那個時刻陪伴本身即是心理救治,多說無益,肢體語言如“抓著他的手”,反而可以起到穩定情緒的作用。
21時49分,第2名被困礦工順利升井;
22時21分,第3名被困礦工也成功升井。
“面對其他工友都升井了,井下只剩一個人時,我們大部分人都可能會比較恐懼,擔心。這時指揮部安排地上他熟識的礦領導一直保持通話,陪伴指導他做升井準備,這對他的情緒起到了穩定作用,最后他順利升井。”邱慧敏說道。
22時48分,第4名被困人員成功升井。
據邱慧敏介紹,在醫院治療過程中,從重癥監護室到普通病房,對4名礦工始終伴隨著心理干預。在監護病房,首先是處理急性應激障礙,4名礦工的心理狀況均較穩定,思維、情感和行為等未發現異常,交流溝通很好,生命體征穩定。到普通病房后,會進行評估觀察有無隨后出現創傷應激反應,以及叮囑他們臨近春節不可過度慶祝,過度飲酒等。
“目前,各位礦工的心理狀況較好,”邱慧敏說道。
在談到對未來開展應急事故醫療救援工作,實施心理干預治療的建議時,邱慧敏認為,任何救援都是將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心理救援也是救援的一部分,是生命救援的跟隨。要有組織、有序,要因地、因時、因人,及時地調整跟進心理干預和引導。
“因為即使再完備的心理輔導方案,對突發性事件來說都不是充分的,比方說,會在適當的時候安排他們熟悉的人進行撫慰,而不是我們心理醫生,這些都是需要及時調整的。救援人員的專業化、經驗、當下資源的尋求和利用都對救援有用。”邱慧敏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