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丹 易偉民 陶彥谷
(廣東省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廣州 510000)
·穴位埋線·
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面癱臨床療效觀察
陳柳丹易偉民陶彥谷
(廣東省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廣州 510000)
面癱相當于西醫學的周圍性面神經炎,發病迅速,以一側面部發病為多,常表現為口角向一側歪斜、閉眼不全、迎風流淚、額紋變淺或消失。發病2個月以上,口眼歪斜癥狀無明顯改善者稱為頑固性面癱。運用針灸、電針治療本病療效確切可靠,已是公認的事實,但有少數患者或因療法不當或延誤最佳診療時機或面神經損傷嚴重,最終演變為頑固性面癱,特別是因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面癱的患者。面癱發病后規范治療,2個月后仍未恢復的患者,多預后不佳。筆者近幾年來,采用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面癱37例,與單純電針治療頑固性面癱37例進行比較,療效顯著,現總結如下。
一般資料
2012—2014年在我院針灸科門診及神經科住院部就診的患者74例,將74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埋線治療37人,其中男性19人,女性18人;年齡最大者67歲,最小者17歲;病程62~103 d。對照組:采用普通針刺治療37人,其中男性18人,女性19人;年齡最大者73歲,最小者21歲;病程62~102 d。所納病例皆排除中樞性面癱患者。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無顯著差異。
診斷標準:參照《神經病學》[1]及《新編針灸學》[2]。①起病突然;②患側眼裂增大,眼瞼不能閉合,流淚,額紋變淺或消失,不能皺眉;③患側鼻唇溝變淺或平坦,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歪向健側,鼓腮動作不能完成;④可不同程度伴有聽覺障礙,舌前2/3味覺障礙,伴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耳郭部感覺障礙等癥。病程在2個月以上,經其他方法治療無效。
排除標準:①因腦血管病、顱腦骨折、顱內腫瘤等造成的面神經損害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精神病患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者;④患側面部出現面肌痙攣;⑤不符合納入標準,無法判斷療效或治療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的患者。
治療方法
治療組:選主穴陽白、四白、下關、地倉、迎香、承漿、足三里等穴位,每次取4~6穴做好標記,局部常規消毒。埋線時,左手持鑷夾備用2-0號醫用羊腸線(0.5 cm),用75%酒精浸泡15 min后備用,穴位以碘伏消毒,將線置入9號埋線針內,右手持9號埋線針,以30°刺入穴位,把羊腸線推入穴位,快速拔針,用無菌棉球壓揉針眼1~5 min即可。每2周1次,2次為1個療程。注意事項: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埋線時操作要輕、準,埋線最好在皮下組織與肌肉之間,肌肉豐滿的地方可埋入肌層,羊腸線頭不可暴露在皮膚外面。根據不同部位,掌握埋線的深度,不要傷及內臟、大血管和神經干,以免造成功能障礙和疼痛。極個別患者對羊腸線過敏,治療后出現局部紅腫、瘙癢、發熱等反應,甚至針口處脂肪液化,羊腸線溢出,應適當作抗過敏處理。
對照組:取患側攢竹、陽白、四白、地倉、迎香、下關、承漿、足三里等穴。穴位常規消毒后,選用1~1.5寸毫針刺入,施捻轉補法,得氣后用電針綜合治療儀以疏波治療30 min,強度以患者感覺舒適、面部肌肉微見跳動為宜,隔天1次。每10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隔5~7 d。
治療結果
療效評定:74例患者治療前后均進行表情肌運動功能評分檢查患者面癱情況,如皺額(觀察上舉額紋的數量、長度、深度及上舉的幅度,眉頭、眉腰、眉尾的位置)、蹙眉(觀察皺眉肌收縮的幅度)、輕閉眼和重閉眼(觀察患眼能否完全閉合,閉雙目時兩側的瞼睫毛隱埋度)、眨眼(觀察瞬目兩眼速度,閉合患側眼的同時睜開健側眼,眼裂的大小)、聳鼻(觀察煽動鼻翼時兩側鼻翼的幅度、力度)、示齒(觀察兩側上下齒外露數目、程度,兩側口角距人中溝的距離)、鼓腮(兩側的腮部鼓起的幅度、力度)、吹口哨(口型是否呈正卵形)、噘嘴(口型是否居中,兩側唇是否對稱),并與健側比較。按照正常、減弱、消失3級分別給10分、5分和0分,總分為100分,治療前測定為基礎分,療程結束后再檢測1次。
療效判斷標準[3]:根據面部表情肌運動功能的得分來評定療效,其標準為:>90分為治愈,>80分為顯效,≥75分為好轉,<75分為無效。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療效對比(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知兩組治療后,治療組治愈、顯效、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表明穴位埋線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純電針組。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增加值評分比較±s)
由表2可知,兩組表情肌運動功能評分治療后有明顯增加(P<0.05);兩組治療后增加值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表明穴位埋線組臨床療效優于單純電針組。
典型病例
患者,男,32歲,初診日期:2014年2月10日。因“左耳郭帶狀皰疹9 d,左側閉眼不全,口角歪斜8 d”就診,就診時患者眼瞼閉合不全,患側額紋消失,口角歪斜明顯,耳郭皰疹已結痂,疼痛明顯減輕。當時肌電圖示:面神經的運動末端潛伏期動作電位波幅:眼輪匝肌為對側的7%,鼻旁為對側的5%,口輪匝肌為對側的12%。經電針、穴位注射、梅花針等治療2個月,效果不佳,根據患者情況,改用埋線進行治療3個療程后,病情明顯好轉。患側眼瞼基本閉合,額紋出現,口角大笑時稍歪斜,但程度已明顯減輕。后鞏固2次,患者痊愈。面部表情自然,額紋和健側等平,眼瞼閉合自然,鼓腮、吹口哨無歪斜。
討論
中醫學認為面癱是營衛不調、氣血衰少、腠理不固、脈絡空虛、風寒、風熱之邪侵襲陽明、少陽經脈導致面部經脈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經筋失養、肌肉縱緩不收而致病。西醫學[4]認為面癱是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由于骨性面神經管僅能容納面神經通過,面神經一旦發生炎癥、水腫,必然導致面神經受壓。若失治誤治遷延日久,氣血虧虛,面部筋脈長久得不到氣血濡養,而弛緩不用,形成頑固性面癱,一般的療法難以治愈。
穴位埋線療法是集多種效應于一體的復合性治療方法,它是應用微創技術,將羊腸線植入人體特定的經絡穴位,通過羊腸線長期刺激經穴,達到治病的目的。羊腸線在穴內軟化、分解、液化、吸收的過程會對穴位產生持久地刺激,這就延長了對經絡穴位的刺激時間,以起到穴位刺激的持續作用,埋線作為一種手段加強了穴位特性的發揮,并通過經絡這一中心環節來通調經絡臟腑氣血的運行,疏通經絡,使邪離經絡而去,則正氣得旺,邪氣得除,或鼓動氣血,滋養臟腑筋肉,最終促進人體臟腑組織功能的恢復,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彌補了毫針刺激時間短、療效不持久、就診次數多等缺點,特別適合外地、路途遙遠患者以及上班族不能每日就診者。而且頑固性面癱,治療不當,易誘發患側面部肌肉痙攣或聯帶運動等,加大治療難度。
埋線治療刺激強度適中,時間持久,降低長期使用電針治療誘發患側面部肌肉痙攣的幾率,筆者臨床觀察發現,單純運用埋線治療頑固性面癱,無一例出現面部痙攣或面部肌肉聯帶運動。
參考文獻
[1]楊期東.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5.
[2]裘沛然,陳漢平.新編中國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568.
[3]李金鳳,曾桂香.頑固性周圍性面癱治療方法的研究[J].卒中與神經疾病,1999,6(1):46-47.
[4]王維治.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
(收稿日期201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