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中醫醫院,157000)
銀翹散灌腸給藥治療小兒外感熱病30例臨床觀察
王芳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中醫醫院,15700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兒科臨床中常見疾病,臨床以發熱、惡風寒、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為主要特征[1]。嬰幼兒患病率較高,并可引起多種疾病如毛細支氣管炎、哮喘等。銀翹散始見于《溫病條辨》,具有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有200余年臨床應用經驗,在治療外感熱病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臨床療效。但在兒科臨床中,中藥湯劑口服困難,常限制中藥療效的發揮。我科在臨床中應用銀翹散治療小兒外感發熱疾病取得了較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60例患兒均來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兒科就診的哮喘患兒。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并具備以下兩點:年齡在1~3歲;證屬風熱證。
分組方法:先設置編號1~60號,查隨機數字表產生60個兩位數的隨機數,將隨機數從小到大排列后得序號R,并規定R=1~30者為治療組,R=31~60者為對照組。60例就診患兒按就診先后順序與編號1~60號相對應入組。治療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2.2±2.5)歲,體重(11.7±2.7)kg;對照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2.5±2.1)歲,體重(11.9±1.4)kg。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體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參考《兒科學》[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②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兒科學》[2]中“感冒(風熱感冒)”。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診斷標準;②年齡1~3歲;③患兒家屬同意本試驗方案,依從性高。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其他系統等嚴重疾病者;②重度哮喘患兒,或合并呼吸衰竭的患兒;③無法配合治療患兒,或資料不全者;脫落標準及剔除標準:①對治療藥物過敏患兒;②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而終止治療患兒;③治療過程中合并感染患兒;④已使用其他治療藥物者;⑤過敏體質或多種藥物過敏者。
病例脫落情況:60例患兒因合并感染脫落治療組1人,對照組1人。
治療方法
灌腸物品的準備:①醫用恒溫箱;②50 mL或20 mL注射器;③靜脈輸液針(剪去針頭);④治療藥液;⑤石蠟棉球;⑥一次性手套、剪刀等。灌腸療法操作:將灌腸藥液用恒溫箱加熱至38℃,用50 mL注射器連接靜脈輸液針一端軟管(另一端剪去針頭),抽取藥液20~35 mL,令患兒平趴于治療床。根據病情取合適臥位,臀部墊高約10 cm,用液狀石蠟潤滑患兒肛周皮膚,將輸液軟管插入肛管11~15 cm,液面至肛門高度應<30 cm,將藥液緩緩推入患兒直腸,反折并拔出軟管,擦凈肛門,操作完畢。囑家長平抱患兒半小時以上,利于藥液吸收。
銀翹散湯劑制備:組成:連翹15 g,銀花15 g,苦桔梗10 g,薄荷10 g,竹葉10 g,生甘草10 g,荊芥穗10 g,淡豆豉10 g,牛蒡子10 g。由我院藥劑科提供,統一煎制。煎法:上杵為散,作湯劑水煎30 min。煎制成相應容量湯劑,置于恒溫箱保持溫度38.0℃。
治療組:予銀翹散中藥湯劑直腸推入保留灌腸每日兩次。1~2 mL/kg/次。對照組:予新博林(四川百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口服,合并細菌感染予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或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口服。高熱可口服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亦可用冷敷、溫濕敷或酒精浴降溫。發生高熱驚厥者可予以鎮靜、止驚等處理。
觀察指標:中醫證候積分:觀察惡風寒、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等主癥,分為正常(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
退熱療效積分:從治療后第1 d開始觀察3 d,體溫正常(0分),37.1~37.9℃(2分),38.0~38.9℃(4分),39.0℃以上(6分)。
治療結果
中醫療效評定標準: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為標準。治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證候積分減少≥70%,<95%。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
本試驗設計經我院倫理委員會討論后通過。
結果:見下表。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兒經3 d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由表1可見兩組患兒在總有效率方面相比,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兒退熱療效比較±s)
由表2可見兩組患兒在退熱療效方面,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感冒在兒科疾病中發病率占首位,任何年齡小兒皆可發病,嬰幼兒更為多見[3]。各種病毒和細菌均可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90%以上為病毒,病變若向鄰近器官組織蔓延可引起中耳炎、鼻竇炎、喉炎、支氣管炎及肺炎等[1]。西醫學對本病的治療多為對癥治療,尚無特效藥物。
銀翹散出自吳鞠通《溫病條辨》,治療外感熱病已有200余年的歷史,療效確切。本方“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功”,正符合小兒臟腑嬌嫩的生理特點,在用藥過程中亦能體現小兒“臟腑輕靈,隨撥隨應”的病理特點。方中連翹、銀花外解衛表、內清穢濁;薄荷、牛蒡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且可解毒利咽;荊芥穗、淡豆豉,性屬辛溫,少量配伍可增強辛散透表之力,而無辛燥之弊;竹葉清熱生津;桔梗開宣肺氣而止咳利咽;生甘草合桔梗利咽止咳,又能護胃安中,亦可調和諸藥。
現代研究表明銀翹散經胃給藥后血清中出現了15個移行成分,與體外樣品比較,其中12個為體外成分直接吸收入血[4]。研究表明銀翹散中連翹抗流感病毒作用最強,其他如銀花、牛蒡子、荊芥、甘草等均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5]。同時,研究證實銀翹散為中樞性解熱藥,能解除致熱原對溫度敏感神經元的作用[6]。
在兒科臨床中,口服中藥困難是常見問題,并常因此影響中藥治療的連續性,傳統的中藥滴入式灌腸也存在患兒難以接受的情況,我科在臨床中改進了傳統灌腸方法,整體操作5 min,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兒依從性,從而為中醫兒科中醫藥辨證施治提供了一條合理的依從性高的給藥途徑。
本研究中,銀翹散中藥灌腸在臨床療效方面及退熱時間上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銀翹散通過灌腸給藥治療小兒外感熱病有肯定的臨床療效,應用本法治療小兒外感發熱有費用低廉、副作用低、療程短、患兒依從性高等優勢,但是本研究未從血清藥物化學分析角度探討銀翹散灌腸給藥治療本病的藥效基礎,未進行多中心觀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處。中藥直腸保留灌腸法的深入研究以及操作規范化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希望本文能夠引起相關專家及學者的關注,以便深入探討和研究本法的作用機制,為中醫藥在中醫兒科臨床中的應用提供新的途徑和方法。
參考文獻
[1]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9.
[2]汪受傳,虞堅爾.中醫兒科學[M].9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3]艾軍,汪受傳,王赟華,等.小兒感冒中醫診斷的主癥標準調查結果[J].遼寧中醫雜志,2010,37(1):55-57.
[4]姜霞,何再安,劉焱文.銀翹散血清藥物化學研究[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7,9(4):15-16.
[5]王文麗,王雪峰,閆麗娟,等.銀翹散主要藥物體外抑制流感病毒作用比較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9,27(8):1634-1636.
[6]劉亞嫻,霍炳杰,張莉,等.銀翹散在不同煎煮時間下對致熱大鼠體溫及下丘腦cAMP含量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2):245-248.
(收稿日期201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