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少敏 謝靜娟
(甘肅省白銀市第二人民醫院,730900)
針刺配合藥棒叩擊治療風寒濕型肩關節周圍炎31例
謝少敏謝靜娟
(甘肅省白銀市第二人民醫院,730900)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肩周軟組織(包括肩周肌、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病變引起的以肩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為特征的疾病[1]。中醫稱“漏風肩”“五十肩”“凍結肩”等,單側者多見,雙側同時發病者較少,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關節肌肉疾病之一。該病病程較長,一般半年以上,表現為肩部隱痛或刺痛,疼痛可放射到頸部或上臂,夜間疼痛加劇,甚至夜不能眠,嚴重地影響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醫將其分為風寒濕型、瘀滯型、氣血虛型等[2]。2012年8月—2015年3月,我科運用針刺加藥棒療法治療風寒濕型肩關節周圍炎31例,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門診及住院部風寒濕型肩關節周圍炎患者共62例,隨機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1例,男9例,女22例;年齡40~65歲。對照組31例,男10例,女21例;年齡42~68歲。兩組患者病程均為1~1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臨床診斷:病程長短不一,由外傷或著涼等原因引起。初時肩周和上臂部微有疼痛,常不引起注意,1~2周后,疼痛漸增,有時向頸部、背部放射,疼痛加重,夜間尤甚,常使患者痛醒,肩關節外展、外旋、后伸等功能開始受限,肩關節周圍廣泛壓痛,日久可出現肩關節周圍肌肉萎縮。肩部X線檢查無明顯異常。
中醫診斷標準: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風寒濕型:肩部竄痛,遇風寒痛增,得溫痛緩,畏風惡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質淡,苔薄白或膩,脈弦滑或弦緊。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普通針刺治療,針刺穴位: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條口、陽陵泉、臂臑、曲池、天宗等,留針30 min,留針同時用TDP神燈照射,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治療組:先給予普通針刺治療(穴位同上),留針15 min,同時用TDP神燈照射,然后給予藥棒治療。藥物組成:生川烏30 g,桂枝30 g,紅花30 g,細辛20 g,威靈仙20 g,海風藤30 g。上述藥物煎成藥液,取1根長約40 cm、寬約2 cm、厚約1.5 cm,表面光滑、略成弧形的木棒,在藥液中浸透數日后備用。針刺后休息10 min,在患側涂擦適當的藥水,然后用木棒叩擊患肩肩髃、肩髎、肩前、曲池及阿是穴等,待藥液吸收完全后,再涂藥、叩擊,直至局部出現斑塊或皮膚呈橘皮狀,患者自感灼熱、疼痛減輕或消失為度。一次藥棒叩擊約15 min,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兩組均以治療5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隔2 d,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治療結果
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痊愈:患者肩痛完全消失,肩關節功能恢復正常;顯效:患者肩痛明顯減輕,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自覺癥狀減輕,肩關節活動范圍略有改善;無效:患者治療后癥狀體征無變化,關節功能無改善。
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療效對比(例)
討論
中醫學認為肩關節周圍炎屬“痹證”范疇,具體又屬“十二經筋病候”,認為其發生是由于外傷勞損、內傷勞累以及人過中年后血氣漸衰,以至風、寒、濕邪乘機侵襲肩部,導致肩部經脈閉阻、氣滯血瘀所致。“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故患者患病后肩部反復疼痛不已,并伴有功能障礙。針刺時根據病位及病證選擇腧穴,經提、插、捻、轉得氣后,再配合TDP神燈照射,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散寒除濕。
藥棒療法是在穴位上涂藥水后,用特別的木棒進行叩擊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此法是中醫學寶庫中獨具風格的一種外治方法,清代《醫宗金鑒》中稱為“振挺”,并解釋云:“振即振擊,挺即木棒。”即用木棒叩擊患部以治療疾病。近代醫家多不采用,但民間仍流行,將其稱為“神棍”“摩棒”“打棒子”“敲膀子”等。
方藥中川烏、威靈仙、海風藤能祛風濕、溫經通絡止痛;桂枝發散風寒、溫通經脈,主治上肢肩臂風寒濕痹疼痛;紅花活血,能通利血脈、消腫止痛;細辛辛香走竄,善于祛風散寒,且止痛之力頗強,尤宜于寒痛證。諸藥合用,能活血化瘀,溫經散寒止痛。通過藥棒叩擊使藥力直達病所,配合針刺治療,相輔相成,使肩部之風、寒、濕邪祛盡而病除。
參考文獻
[1]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骨傷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25.
[2] 沈曉明.針灸治療臨證精要[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347.
(收稿日期201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