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偉
(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安居街道衛生院,272059)
自擬活血理氣湯對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調理效果觀察
張永偉
(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安居街道衛生院,272059)
腹部手術是基層外科手術中最常見的手術,經歷腹部手術的患者常會由于麻醉、手術牽拉、刺激等因素,導致胃腸功能受到抑制而發生紊亂[1],一般認為其主要原因是術后腸交感神經系統的過度激活導致的腸動力抑制[2]。臨床主要表現為腸鳴音消失、腹脹、惡心嘔吐、不排氣排便等,胃腸功能抑制時間越長,手術后發生吻合口漏、腸粘連、腸源性感染等嚴重并發癥的風險也會越高,可引起患者術后營養不良等而導致機體恢復緩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盡快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非常重要,也是減少發生術后并發癥的重要手段[3]。
我科采用自擬活血理氣湯調理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95例,取得了良好的調理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行腹部手術的患者共1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95例。對照組95例中男52例,女43例;年齡18~72歲,平均(47.62±5.64)歲,平均體質量指數為(25.73±4.65);手術類型:行膽囊切除術35例,闌尾切除術47例,胃腸吻合術13例;麻醉方式:行單純全身麻醉誘導36例,單純硬膜外阻滯麻醉29例,硬膜外阻滯復合全身麻醉30例。觀察組95例中男51例,女44例;年齡19~71歲,平均(47.59±5.01)歲,平均體質量指數為(25.71±5.02);手術類型:行膽囊切除術32例,闌尾切除術49例,胃腸吻合術14例;麻醉方式:行單純全身麻醉誘導35例,單純硬膜外阻滯麻醉31例,硬膜外阻滯復合全身麻醉29例。均排除患惡性腫瘤病者、有腹部手術史者及嚴重心肝腎臟器功能不全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手術類型及麻醉方式等資料均具有可比性(P>0.05)。
治療方法
兩組手術患者均進行充分術前準備,包括飲食調整、清潔腸道及皮膚,在麻醉滿意后實行腹部手術,整個手術過程嚴格按照手術標準規范操作,術畢用生理鹽水清洗切口,后進行切口縫合。手術后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包括禁飲食、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補充能量,合理應用抗生素防治感染,以及持續胃腸減壓、促胃腸動力藥等對癥處理,指導患者適度活動。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配合服用自擬中藥活血理氣湯,方藥組成:生大黃12 g,厚樸15 g,枳殼15 g,赤芍10 g,桃仁10 g,當歸9 g,黃芪9 g,白術9 g,甘草9 g。加水500 mL煎煮30~60 min,再加入生大黃煮沸15 min,每日1劑,分早晚2次小口呷服,術后12 h開始服用,至出現肛門排氣、排便超過5次即可停服。觀察并詳細記錄兩組的腸鳴音恢復情況(每4 h監測1次腸鳴音,每分鐘腸鳴音≥3次為腸鳴音恢復正常)、肛門排氣時間及排便時間,比較兩組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應用SPSS12.5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果
兩組術后12 h腸鳴音次數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24 h、48 h腸鳴音次數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1)。觀察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為(31.78±7.54)h,對照組為(41.02±8.15)h,觀察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術后排便時間為(42.95±11.42)h,對照組為(53.51±12.15)h,觀察組術后排便時間短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后不同時段
討論
腹部手術后由于手術本身的創傷、麻醉、炎癥刺激,術后解剖關系改變、臥床、禁食、鎮痛、水電解質失衡等因素的影響,引起腸道神經系統及胃腸激素調節紊亂,不同程度地抑制胃腸功能,導致胃腸蠕動減弱,甚至消失。一般經過手術后4~8 h的腸蠕動消失期、12~48 h的不規則性腸蠕動期、48 h以后逐漸進入腸蠕動恢復期。如果腸道功能長時間抑制,就會導致患者腹脹、腹痛等消化道不適癥狀,對手術切口的愈合產生不良影響,易發生手術后并發癥[4]。傳統中醫藥在腹部術后較早恢復胃腸功能方面有較好的療效,無論內治法還是外治法均能有效加速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5],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中醫認為,術后易致元氣損傷,氣虛推動無力,氣虛衛外不固,抗邪能力降低[6],手術及麻醉刺激可使氣血瘀滯,胃腸道通降功能失常,清氣難以上升,濁氣難以下降,積在臟腑之中,造成氣滯現象,影響臟腑正常運轉[7],導致腹脹、腹痛,治療應以理氣通腑除脹為主。本文自擬活血理氣湯方中生大黃性苦寒,具有瀉下攻積作用,西醫學研究認為生大黃具有影響胃腸蠕動的作用[8],其主要有效成分結合性蒽醌衍生物和雙蒽酮類可能通過興奮腸道平滑肌上的M受體,加快腸蠕動,抑制腸細胞膜上Na+-K+-ATP酶,Na+轉運吸收受阻,腸腔內滲透壓升高,大量水分保留在腸腔,促進腸蠕動,利于腸道排便。厚樸含有厚樸酚、四氫厚樸酚等有效成分,味苦辛,苦能下氣,辛以散結,主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消積的功效。桃仁為常用的活血化瘀藥物,包含有復雜的脂肪酸類、苷類、甾醇、黃酮、氨基酸等化學成分,通過改善血流動力學來實現活血化瘀的作用,同時桃仁中含有的脂肪油可以起到潤滑腸道的作用。大黃配枳殼內瀉陽明熱結;赤芍、桃仁、當歸活血化瘀,黃芪、白術補中益氣,甘草調和諸藥,共奏泄熱通里攻下、行氣導滯、活血消腫、理氣寬腸的功效。本文資料顯示術后24 h、48 h觀察組腸鳴音次數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說明自擬活血理氣湯能有效促進胃腸蠕動,加速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從而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促使機體盡早康復。
參考文獻
[1]蘇珅,馬鴻祥.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障礙63例臨床分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3(4):46-47.
[2]王弢,秦鳴放.大柴胡湯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9,15(3):223-225.
[3]孫龍,黃為君,段培蓓.耳穴貼壓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療效及選穴特點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4,22(6):303-306.
[4]王益樂,朱煒.早期穴位貼敷對膽囊開腹手術后胃腸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3,19(6):701.
[5]季星澎,朱永康.中醫藥在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中的應用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2):281-282.
[6]鄭權,李華英,文小敏,等.溫灸神闕穴對胃穿孔修補術后大鼠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4, 34(1): 124-127.
[7]郭武欣,安聰慧.中西醫結合方法對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療效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5,21(2):79.
[8]葛晨,吳國忠,陸春雷,等.不同劑量生大黃對胃腸腫瘤病人術后胃腸道功能的影響[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5,22(2):85-87.
(收稿日期201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