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保成
(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醫院,037000)
活血化瘀法在老年心腦血管病防治中的應用研究
楊保成
(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醫院,037000)
中醫認為,凡心腦血管疾病皆屬血瘀之癥,系氣血運行受阻、瘀血阻滯致血管變窄而來。冠心病心絞痛、腦中風等病機均可納入此范疇,治則為活血、祛瘀、通脈,糾正血管運行不暢,推動心肌徹底舒張,增加血流量,增強心臟收縮,以達到改善血液循環之目的[1]。清·王清任有云“百病不離乎氣,不離乎血”,認為血瘀乃百病之因,活血化瘀之方可治百疾,待瘀血清除病癥隨之自然消失。本文從中醫角度探討活血化瘀法治療老年心腦血管疾病,取得預期效果,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西醫診斷符合心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中醫診斷符合血瘀證診斷標準,排除精神性疾病、嚴重器質性病變患者。根據患者自愿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其中研究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5~72歲,平均(60.3±10.3歲);病程1個月~18年,平均(4.8±1.4)年。病理類型:冠心病心絞痛20例,冠心病10例,腦血栓7例,腦中風3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2~74歲,平均(58.3±8.5歲);病程20 d~16年,平均(5.0±1.2)年;病理類型:冠心病心絞痛17例,冠心病12例,腦血栓8例,腦中風3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病理類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對照組單純給予心腦血管疾病藥物治療,治療后24 h~2 d觀察血管情況。
研究組遵循活血化瘀法辨證治療:①氣滯血瘀型:如冠心病、腦中風,治則益氣活血,配方:紅花10 g,黃芪10 g,川芎8 g,赤芍9 g,全瓜蔞24 g,鉤藤12 g,北柴胡9 g,丹參25 g,桃仁9 g等。水煎服,共12劑,療程為2個月。②絡破血瘀型:如高血壓,治則破血逐瘀,配方:生黃芪15 g,生石膏5 g,桃仁15 g,澤瀉10 g,羌活8 g,水蛭8 g,紅花、當歸各10 g,川芎12 g,生大黃8 g等,根據病癥程度酌情加減。痰多且稠者加生半夏、生膽南星;痛以前額為甚者加生石膏、白芷;痛以巔頂為甚者加羌活;頭脹甚者增加川芎劑量,配以牛膝通經祛瘀;眼花者加鉤藤、夏枯草;言語不利者加全蝎、僵蠶。③痰熱腑實型:如中風,治則涼血活血,益氣通絡。配方:地龍12 g,懷牛膝12 g,桔梗15 g,郁金10 g,枳殼10 g,丹參9 g,天竺黃5 g,甘草5 g,半夏10 g,黃芪30 g。隨癥狀加減,氣虛者加黨參10 g;痰盛加川貝母15 g;痰血均重加龍膽草8 g;中藥加水煎煮30 min,煎兩次取汁400 mL,早晚兩次溫服。
觀察指標:記錄并比較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評分,并隨訪比較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6個月、12個月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情況。
治療結果
療效判斷標準: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血常規、血脂指標或血壓等恢復正常,生活質量顯著改善;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血常規、血脂指標或血壓狀況正常或趨于正常,偶有發病;無效:癥狀、體征均未見改善或惡化。
兩組治療前和療程結束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研究組治療前中醫癥狀積分(5.31±1.03)分,治療后降為(3.52±1.11)分;對照組治療前為(5.30±1.02)分,治療后為(4.25±1.10)分,前后對比兩組中醫癥狀積分均出現下降,對比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但研究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提示活血化瘀法改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臨床癥狀效果更顯著。兩組治療后6個月、12個月臨床療效比較,隨著隨訪期的延長,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呈逐漸上升趨勢(P<0.05),前后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研究組治療后12個月隨訪總有效率高達90.0%,遠高于對照組同期的82.5%(P<0.05),對比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討論
1.血瘀證發病機制研究。活血化瘀法屬中醫防治血瘀證特有治法,如今已成為中醫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最常用的方法,活血化瘀藥物也在心腦血管病臨床上普遍被推廣使用。人體水液代謝障礙可致氣血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出現凝滯,終成瘀血。瘀可生痰,痰可生瘀,痰和瘀均為陰邪,同氣相求,形成痰瘀互結。瘀、痰乃高血壓、高血脂等病癥的主要病理基礎,亦構成心腦血管疾病的最關鍵的危險因素。活血化瘀中藥即一方面可擴張血管,解除血管阻力,加速血運,進而強化心臟收縮,促進血液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可調節循環功能,抑制炎性反應,調節免疫功能及機體反應性,并對損傷組織進行修復。由此看來,活血化瘀法當為治療高血壓、腦中風、冠心病等對癥思路。
2.活血化瘀法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老年人群為心腦血管病高發人群,從氣血角度上看,腦中風、冠心病等皆有共通之處,但基于體質、氣質等差異,又存在不同,故活血化瘀法當遵循辨證施治原則加以應用。
(1)冠心病(心絞痛)。中醫認為,冠心病為“脈泣而不行”“脈中氣不通”,病理機制為氣滯血瘀,治則當行氣活血、化瘀通絡,臨床多選益氣活血藥如生蒲黃、黃芪、黨參、莪術、當歸入藥。郭子光[2]認為,無論高黏血癥及低黏血癥均應納入瘀血證范疇,以益氣化瘀為基本治法。常用方藥有黃芪、丹參、川芎、制首烏等。雷認福[3]選用黃芪、丹參、黨參、川芎、三七粉等作為主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40例,結果總有效率高達90%,本研究結果與其結果一致。
(2)腦血栓(中風)。中醫認為,腦血栓屬瘀血阻絡、氣虛血瘀,病機為氣虛而血行遲緩,以致瘀血凝滯,阻塞絡脈所致,為痰熱腑實型,治則當活血涼血、化瘀通絡。目前國內療效確切的對癥藥物有芎嗪注射液、紅花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等。本文自擬中風防治方,治療痰熱腑實型中風,隨癥狀加減,取得較好的效果。對中風先兆者的治療,辨證屬氣虛夾瘀者,治宜益氣活血通絡,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
綜上所述,活血化瘀療法融合了中醫傳統的辨證論治與現代藥理學研究成果,是臨床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值得信賴的選擇。隨著未來研究的深入,活血化瘀法適用范圍將越來越寬,其預防和根治作用受到期待。血瘀證雖然具有普遍性,但也具有特殊性,臨床在使用時應遵中醫辨證論治原則,及時評估療效及安全性,以確保發揮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方永有.活血化瘀法在心腦血管病防治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12):1807-1808.
[2]郭子光.試論中醫學術發展的大趨勢[J].山東中醫雜志,1995 (1):21.
[3]雷認福.活血化瘀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7):43-44.
(收稿日期201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