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點明 陳 晶(.衢州學院經貿管理學院,浙江 衢州 34000;.衢州市柯城區統計局,浙江 衢州 34000)
?
衢州市柯城區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協同發展研究
馬點明1陳晶2
(1.衢州學院經貿管理學院,浙江衢州324000;2.衢州市柯城區統計局,浙江衢州324000)
[摘要]從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協同發展的角度,概括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的基本情況,分析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協同發展的機制,總結衢州市柯城區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協同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擴展為“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這表明黨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需要認真研究,貫徹落實。結合浙江省生態文明建設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特提出了衢州市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協同發展研究這一課題。
浙江省衢州市地處浙江省西部,錢塘江源頭,是浙江省的“西大門”。南、西、北三面與福建、江西、安徽三省相連,東面與省內杭州、金華、麗水三市相鄰,地域面積8 841 km2,人口252.83萬,屬發展中城市。2014年,衢州市實現農業總產值138.7億元,同比增1.5%;農業增加值83.7億元,同比增1.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354元,同比增11.2%。創新發展理念,用工業化理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以城鎮化理念建設美麗鄉村、美麗田園;豐富休閑類型,大力發展觀光體驗型、民宿經濟型、古村古鎮型、青山綠水型、民俗風情型及養生康體型等各類休閑觀光農業[1];注重典型示范,充分發揮示范鄉鎮、示范企業、示范項目的引領作用;狠抓重點環節,在土地流轉、招商引資、設施農用地等方面下功夫[2];大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示范市創建;促進產品流通,鼓勵進城開設農產品專賣店,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3];注重對外宣傳,加強對衢州市農產品的開發,休閑觀光農業、鄉村休閑旅游取得了新的發展。
2014年,衢州市共接待旅客總人數3 755.82萬人次,同比增長14.58%;旅游總收入236.89億元,同比增長22.29%。到衢州旅游的人數增加,主要得益于衢州市旅游品牌的提升。通過開展“走出去”“引進來”系列營銷,衢州市進一步打響了“首個國家休閑區”品牌,吸引了游客,特別是抓住高鐵開通機遇,開展“乘高鐵、游衢州”系列活動,舉辦了衢州旅游(上海)推介會、“乘高鐵、游衢州”首發游客歡迎儀式、衢州旅游產品(杭州)特賣活動及高鐵宣傳營銷活動,打響了衢州市高鐵旅游品牌。新媒體營銷模式,也增加了衢州市旅游的人氣。其中柯城區2014年旅游人數(游客)864.04萬人(含市本級),同比增長25.5%;旅游總收入47.29億元(含市本級),同比增長26.3%,鄉村休閑游人數293.02萬人,同比增長27.1%,鄉村休閑游綜合收入1.3億元,同比增長27.5%,柯城區旅游具體情況匯總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近3 a柯城區的旅游事業取得了比較大的進步,其中旅游人數同比分別增長31.2%、25.5%,自駕行人數同比分別增長39.1%、27.2%,參加旅行社人數同比分別增長7.02%、18.75%,農家樂人數同比分別增長36.24%、24.05%,景區游人數同比分別增長17.57%,173.27%,旅游收入同比分別增長32.25%、26.44%,近3 a除參加旅行社的人數增長較慢外,其他各項指標都取得了較快的增長。
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產業在各自的領域范圍內市場日趨擴大,加之消費需求、技術進步、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旅游觀念的創新等,二者逐步走向融合,并發展出一種新型的產業形態即生態農業旅游產業,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兩大產業將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推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產業的協同發展[4]。
2.1生態農業帶動生態旅游發展模式
對于擁有特色農產品的生態農業區來說,可以以農產品為核心,圍繞某一種或幾種生態農產品的品牌化發展,帶動生態旅游的展開。也就是指在一個鄉或村的范圍內,依據所在地區獨特的優勢,圍繞特色的生態農產品,實行專業化生產經營,一村一業進行品牌化發展,形成品牌、打出知名度后再進行生態旅游的開發。專業村鎮是這種模式的代表。
衢州市柯城區可以把以水果種植、茶葉種植為主的農業區進行生態旅游包裝,以優質水果為核心,帶動果園的觀光游,果苗培育、種植的學習,果農的果品采摘節等果蔬消費,這樣不僅促進了果品的銷售,也盤活了相關資源和資產,對當地農副產業的快速發展起到帶動作用。農業生態園的柑橘、蔬菜、食用菌、筍竹、茶葉和蜂產品等就借用“純天然”的美名,打造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協同發展的模式。展示特色生態農業生產情景與良好的生態環境,讓游客體會足夠系統的農業生產知識,使游客與當地農業文化之間建立起一種情感聯系。
2.2生態旅游帶動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對于擁有較好的自然旅游資源稟賦(清新的山水自然景觀,優美的田園風光,良好的鄉村居住環境等),只要擁有一定的農業資源,即使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夠鮮明且規模存在差距,也可以通過觀光旅游的模式,將旅游作為提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更好途徑。對景觀區內的農田果園、花卉苗圃、動植物飼養場進行精心設計,使游客找到返歸鄉村的真實感觀,在優美的田園風光和蓬勃的自然生機中享受回歸大自然的愜意。近年來,衢州市柯城區充分發揮良好的生態優勢,把生態旅游作為主打品牌。在旅游產品宣傳上,以優越的生態環境為品牌,在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地區大中城市進行大力宣傳,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參與,逐步打響了生態旅游品牌,同時也帶動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2.3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共同發展模式
對于在農業特色和自然資源特色方面都不占優勢的農業地區,就需要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共同發展、互相促進??梢詽M足體驗型游客的需求,“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體驗農家活動,組織游客與農民一同采摘水果蔬菜,或者參加當季農事活動;考察生態農業、生態村等的建設情況。參觀當地鄉村的特色民居、鄉村工藝作坊;鄉村農事活動場所可以為游客提供能夠體驗相關活動的機會,使游客能夠參與農耕活動,學習農作物的種植方法、農機具的使用方法、農產品加工儲存技術以及農業經營管理等,親身體驗農產品生產過程。游覽區內提供的可采摘的直銷果園、農產品集市等,既讓游客有機會購買鄉村旅游產品,又充分體驗收獲的愉悅。

表2 浙江省各城市旅游業發展情況
3.1衢州市旅游業發展較落后
衢州市旅游業發展速度雖然比較快,但各項主要指標還處于全省最后一名,與周邊鄰省的幾個城市相比也明顯落后(見表2和圖1、2)。

圖2 浙江省2014年國內旅游人均消費情況
3.2游客參與性的休閑活動節目少,產業發展低端
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產業價值鏈沒有形成。我國的生態旅游大都是以家庭個體經營為主,單兵作戰,空間布局混亂、分散,資源與資金沒有形成有效合力,加上娛樂效益不明顯,沒有充分和其他旅游實現資源互補,旅游收入幾乎只來源于餐飲服務、住宿,沒有完全發揮旅游業的帶動功能[5]。
3.3鄉村旅游規劃不夠科學,存在開發的無序性
目前,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無序性。到處都在開展鄉村旅游,部分鄉村沒有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整體規劃、合理布局。而且鄉村旅游的進入門檻相對較低,有一些鄉村旅游項目僅在原有鄉村資源的基礎上稍加裝修,就倉促上馬,結果沒有產生良好的實際效果。
3.4項目特色不鮮明,文化內涵不足
生態休閑旅游開發的層次較低,沒有真正針對旅游資源特色開發旅游產品,生態休閑旅游僅僅滿足于招攬游客前來食宿,休閑娛樂項目開展少,旅游項目普遍停留于吃農家飯、喝茶、聊天、打牌等常規活動;開發深度不夠,文化元素不足,忽視了對鄉村文化內涵的挖掘,文化休閑項目缺少,參與性健身項目開發不夠,缺乏知識性、趣味性和參與性。
3.5管理不規范
旅游景點小、散、弱、差,管理水平和要素配套都比較低端,經營管理較為粗放,旅游服務質量不高。經營戶的管理不規范,服務質量不夠穩定,服務水平顯得參差不齊,鄉村旅游的特色服務也體現不出來。
3.6為充分利用資源優勢
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產品優勢,生產要素的整合非常欠缺,已開發的旅游項目與長三角地區高品質的市場需求明顯不對應。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提升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的協同發展,打造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建設鄉村休閑旅游樂園,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4.1加強規劃,合理布局,增強生態旅游競爭力
在全省“十二五”旅游發展規劃和農業發展專項規劃的框架下,組織編制全市生態旅游的具體規劃,突出重點、體現特色,指導全市鄉村旅游的有序開發,增強鄉村旅游的競爭力。在鄉村旅游規劃中進一步豐富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模式和地方特色。
4.2示范引導,提升內涵,提高生態旅游吸引力
要充分發揮欠發達地區生態優勢,突出打造景區依托、城鄉帶動、農業觀光、民俗風情等類型的鄉村休閑旅游產品,進一步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生態旅游發展水平。
4.3規范管理,強化宣傳,提升生態旅游影響力
就當前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工作來講,加快發展仍是不變的主題和前提,但加強規范提升則是重要的舉措和手段。
此外,還應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強,增強生態旅游發展力。
衢州市柯城區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已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只要采取適當措施,將能夠推進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的協同發展,取得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龍晶晶,黃超艷.桂林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廣西農學報,2013,28(4):73-75.
[2]李強.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并行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寧夏農林科技,2013,54(2):114-115.
[3]姚萍萍.杭州市休閑農業旅游發展對策研究[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12.
[4]陸落.中國旅游產業融合研宄——以杭州市會展旅游為例[D].杭州:浙江大學,2011.
[5]陳琳.基于產業融合的農業旅游新模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中圖分類號]F592.7;F205;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16)03-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