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穎(西安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5)
?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期外語教師科研能力研究
石穎(西安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西安710065)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人們對地方高校日益關注,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應用性人才的教師隊伍成為關鍵。本研究選取西安地方本科院校專任外語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教師科研能力薄弱的原因,并嘗試提出提高外語教師科研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外語教師;科研能力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4.045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人們對地方高校日益關注,尤其是作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fā)展人力資源輸送主渠道的地方本科院校。近年來,建設“應用型大學”的實踐已在我國眾多地方本科高校推展,建設“應用型大學”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和辦學實踐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部分轉型的地方本科高校辦學定位已逐漸明確,需要發(fā)展自身特色,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適應地方經濟發(fā)展,做到服務地方。基于這種新形勢,對教師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需要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增強教學效果,同時需要以科研為載體,以科研作支撐,提升教師科研能力。
1.基本結構情況
本研究先查閱了科研能力的相關研究文獻,選西安某地方本科院校專任外語教師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為2013-2015年某校外語教師的科研能力。據統計,該校外語教師已經形成了較為合理的年齡、學歷、技術職務結構,具有較強發(fā)展?jié)摿Α=淌凇⒏苯淌凇⒅v師都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教師的研究方向包括英語語言學、英美文學、跨文化交際、翻譯及英語教學法等。現有專職教師9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6人,講師43人,助教22人,其中講師職稱是教學的主要力量,占45%;近幾年經過人才引進和師資培養(yǎng),教師中的學歷有了明顯的提升,博士研究生在讀2名,碩士研究生學歷66人,研究生以上學歷占72%;從男女教師人數比例來看,女教師85人,男教師只有10人,女教師人數明顯高于男教師,女性占總人數的89%;教師平均年齡為39歲,以中青年教師居多。
2.科研能力
(1)科研能力現狀。
近三年該校外語教師科研能力較之以前有了提升,但仍然比較薄弱。據統計主持或參與省市、科研項目共41項,校級教改9項,出版著作1本、教材10部,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494篇,其中核心51篇,省級獎勵1項,指導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共申請獲批35項,其中省級申請獲批2項。從現狀來看校內課題申報成功率較多,但是省級課題較少,國家級的課題目前還沒有,科研能力顯得相對薄弱。其中中年教師參與課題的最高排名多為主持人,而青年教師在課題中多為參與者,大多數青年教師希望得到科研能力強的教師對他們進行指導和幫助。盡管調查中發(fā)現大多數外語教師愿意參與科研工作,希望主動參與科學研究,但人均每年發(fā)表公開發(fā)表普通期刊文章1.7篇,人均每年發(fā)表核心期刊0.2篇,可見論文的質量還存在問題。從已經發(fā)表的論文和課題看,多數是外語教學類的文章,可見科學研究缺乏理論性研究,缺乏跨學科的研究。研究的內容雖然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但大多缺乏創(chuàng)新性。
(2)科研能力比較薄弱的原因分析
首先,與重點院校相比,地方高校辦學歷史一般比較短,學校缺乏各方面的積累,辦學經費有限,辦學條件、辦學實力和師資水平先天不足。升本之前,只強調搞好教學工作,科研意識薄弱,科研能力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因此科研申報項目少,發(fā)表論文檔次不高,科研水平比較薄弱。其次,是英語教師中女性居多,占總人數的89%,外語教師教學任務量又大,不容易兼顧好教學、家庭和科研的時間配比,導致外語教師無法靜心搞科學研究。第三,文科與理科相比,不容易立項,經費投入也不如理工科的多,科研成果轉化難,發(fā)表論文渠道匱乏,外語研究作為人文學科更是如此。第四,科研項目只集中于少部分教師,有的教師一人承擔多個課題,許多教師卻從未承擔過。博士、教授人數太少,學科帶頭人的輻射作用明顯不足。第五,科研的功利性強。35歲左右的教師多為講師,正值評副教授的年齡,迫于評職稱的要求,科研成果相對較多,30歲以下的教師,做科研的積極性明顯很弱,甚至對做科研有所畏懼。大學英語教師長期以來普遍重教輕研[1] 。在這些投入科研的外語教師中,55%的人做科研都是為了職稱晉升。85%的教師都認為教學、科研政策是不合理的,但是由于迫于職稱晉升,不得不進行科學研究[2]。會出現“為評職稱而寫論文”的現象,因此論文質量也不高,多發(fā)表與普通期刊,核心期刊比較少。

1.學校方面
從學校的層面上講,應加強教師觀念的引導,使教師愿意主動投入科學研究的工作中,發(fā)揮教師做科研的主觀能動性。使教師意識到“教學支撐科研,科研反哺教學雙向良性互動” [3]的道理。教師的科研能力提高了,才能把自己的研究結果滲透到課堂,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學校應搭建好科研的平臺。外語教師多為中青年教師,學校應多開展進修、訪學和學術會議的活動,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為開展科研做好儲備。多組織學術講座或者科研培訓,使教師有機會接觸到學科的前沿研究。還應從多渠道幫助教師獲得參與課題的機會,尤其是在轉型期間,鼓勵并引導教師和企業(yè)尋求合作,開展橫向課題的研究。大力開展校企合作,轉化教師的科研成果。
2.教師方面
教師應從自我意識上重視科研工作,找準自己研究方向,培養(yǎng)科研興趣,從深度上挖掘自己的研究內容,撰寫高水平的論文。就申報課題方面,多與申請成功的人溝通,從失敗中尋找經驗教訓,多做應用型研究,為學校轉型貢獻力量。積極參與學術活動,掌握相關學科知識,保持學術的敏感性,了解學科最新動
態(tài)、擴展研究視野,提升自身的科研素養(yǎng)。與同一研究方向的教師形成科研團隊,消除獨立研究的弊端。
總之,在地方本科院校發(fā)展轉型過程中,提高師資教學和科研能力是關鍵問題。目前外語教師的科研能力還存在一定問題,本文根據統計的數據,找到了一些影響教師科研能力薄弱的原因,并針對這些問題,對學校和教師提出了建議,旨在改進外語教師科研水平。
參考文獻:
[1] 夏紀梅.大學英語教師的外語教育觀念、知識、能力、科研現狀與進修情況調查結果報告[J].外語界,2002(5)
[2]康瑋, 基于系本教研的高校英語教師“教學學術”發(fā)展策略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3:27
[3] 姚琦馥,高健強,羅 靜,邱 嵐,轉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思考[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5,(11)
石穎(1979-)女,陜西西安人,漢族,西安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美文學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