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策劃/閆麗華
?
3?15我們一起來見證
●專題策劃/閆麗華

“3?15”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本刊搜集了部分近期消費者關注的投訴熱點展開報道,希望能給讀者一些警示與參考。
嘉樂士、紫荊花涂料齊陷“質量門”
健康、環保、美觀是許多消費者選擇涂料裝飾的原因,不過在涂料企業大打環保健康牌的同時,卻不時傳出質量丑聞。在2016年剛剛過去的幾個月里,著名涂料品牌嘉樂士和紫荊花漆便相繼因品質不達標而陷入“質量門”。專家指出,企業跌入價格戰、概念戰的泥潭中是涂料行業質量問題頻發的根源,穩定基本性能是涂料行業走出概念戰的方向。本期“3·15品質探源之涂料篇”謀求解讀涂料行業的質量困境。
嘉樂士、紫荊花漆抽檢不合格
2016年1月19日,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的《建材商品(涂料類)質量抽查檢驗結果》顯示,一款標稱商標為“嘉樂士”、標稱生產者為“廣東順德嘉樂士涂料有限公司”、規格型號為“20 kg/桶”、生產日期或批號為“18C14004460/2014-03-20C”的“竹碳除醛墻面漆”,因“耐洗刷性”不達標被判定為不合格產品。
半個多月后,2016年2月5日,在湖南省工商局發布的《2015年四季度流通領域商品質量抽查檢驗情況》中,一款標稱商標為“紫荊花漆”、規格型號為“E21-00”、生產日期或批次為“20150808”、標稱生產者為“紫荊花制漆(上海)有限公司”的“涂倍捷高遮蓋墻面漆”,因“耐洗刷性”不達標被判定為不合格產品。
如果說嘉樂士是一不小心“馬失前蹄”的話,那么紫荊花漆可就是質量黑榜上的常客了。此前在2013年3月內蒙古工商局、2014年1月湖南省工商局和2015年11月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監督抽查不合格產品名單中,都可以看到紫荊花漆的身影,不到3年的時間4次登上質量黑榜,紫荊花漆也是夠“拼” 的。
涂料大牌栽在基本性能指標上
仔細分析嘉樂士與紫荊花漆產品不合格的原因,會發現一個很平常的指標:耐洗刷性。嘉樂士這一次登上質量黑榜,是因為“耐洗刷性”不達標;紫荊花漆四次登上質量黑榜,同樣是因為“耐洗刷性”不達標。
“耐洗刷性”是個什么樣的指標?涂料刷在墻上,需要經過風吹、日曬、潮浸、暖氣烤,還有可能被碰到、被小孩有意無意地刻畫。耐洗刷性,就是衡量涂料涂刷之后是否穩定的指標,屬于檢驗涂料品質的最基本指標。要是“耐洗刷性”不合格,就可能出現墻面脫層、掉粉等現象,一旦有點臟污,擦洗幾下就可能露出墻底,那還不如不刷涂料,干脆住毛坯房好了。
“對于大品牌來說,生產設備和工藝流程都不會出什么問題,耐洗刷性不合格,無外乎是原材料質量打了折扣。”相關檢驗專家一語道出涂料基本指標不合格的緣由。
“涂料就是涂料,涂料的各項指標是有國家標準的,這個行業現在需要的就是規則,應該向深化服務、穩定性能這些方向改進,讓消費者在使用的過程中放心。”百萬家園監理公司總經理許國忠認為,穩定基本性能是涂料企業謀得生存的關鍵。



價格戰害苦本土涂料品牌
嘉樂士、紫荊花漆都是中國涂料行業的佼佼者,前者擁有“中國馳名商標”,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遠銷東南亞、中亞、俄羅斯、非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后者是香港上市公司葉氏化工旗下三大核心品牌之一,是涂料行業第一批“中國名牌”。這樣的大牌還出現“耐洗刷性”這種基本功能不合格的現象,業內人士指出,它們是被立邦、多樂士等洋品牌大打價格戰的受害者。
經過多年的市場布局,立邦、多樂士兩大巨頭已經占據中國建筑涂料60%以上的份額,它們搶占市場的法寶就是把價格壓到最低,經銷商必須通過提升銷量獲得返利的方式求得生存,市場占有率不夠高的國產涂料品牌便只能在夾縫中求存。由于國產品牌影響力不如洋涂料品牌,惟有賣出更低的價格才能分得一杯羹,更低的價格意味著更少的利潤甚至賠本兒,想賺錢就只能降低原材料品質。
“壓低價格、偷工減料、產品不合格——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閉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涂料界人士告訴記者。
概念戰讓涂料品牌荒廢品質
在價格戰迫使涂料品牌鋌而走險偷工減料的同時,甚囂塵上的概念戰進一步引誘著涂料品牌荒廢品質。
2015年4月,嘉樂士推出“除霾神漆”,宣稱集吸附降解空氣中的PM2.5、去除甲醛、釋放負氧離子、防水透氣、超耐污耐擦洗、防毒抗菌、高效吸附持久降解、改善睡眠等八大“特異功能”于一體,被多位業內專家指出是不負責任的忽悠行徑。
打開紫荊花漆天貓旗艦店,抗菌、防霉、凈味、耐擦洗、竹炭抗甲醛、硅藻凈味等概念讓人眼花繚亂,與不帶這些功能的產品相比,價格高出不少。“每加一個概念都是要加錢的。”許國忠指出,實際上添加一些物質對裝修并沒有多少用處,只是購買者感覺不錯而已,有的添加物的功能沒有經過檢驗,還可能產生負作用。
“涂料行業80%的概念都是在炒作。”中國家居建材裝飾協會秘書長胡中信認為,大多數概念都是為了提高售價的幌子,要是涂料基本性能不合格,即使把概念吹噓得天花亂墜,也只能是自欺欺人,對行業發展極其有害。



愛馬仕進口服裝被檢甲醛超標
象征高價高品質的奢侈品,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臨近之際,卻遭遇質量風波。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最新公布的消息顯示,2015年全年愛馬仕品牌進口服裝被連續檢出甲醛含量超出國家標準,共涉及9個批次,生產國為法國。這些不合格進口服裝均被實施退運或銷毀處理。然而愛馬仕品牌方面對于消費者的擔憂和售后處理則顯冷淡。
品牌:不承諾退貨
愛馬仕品牌作為頂級奢侈品牌,產品價格不菲。記者發現,涉及甲醛超標的夏裝品類中,一款襯衫的海外售價為2 000余元;在國內某購物網站上,愛馬仕男士純棉襯衫標價4 795元,男士黑色大衣售價達3.4萬元。
記者近日致電愛馬仕北京SKP店和銀泰中心店,電話均轉接至愛馬仕中國客戶服務中心。客服表示,公司非常重視甲醛超標一事,正在研究解決方案,“具體方案未出臺,希望消費者耐心等待”。
愛馬仕北京國貿商城店店員則對曝光問題加以否認并表示,“甲醛超標的問題批次服裝不可能在國內流通。公司稱問題批次的服裝都已被銷毀或退運,國外市場可能有甲醛超標的產品,但國內消費者購買的產品都是合格的”。
對于是否可以對問題商品退貨處理,國貿商城店工作人員表示,相關機構進行檢測后顯示甲醛含量不合格,可到門店申請處理,并由門店上報給品牌總部,但不保證給予退貨處理,專賣店不做承諾。該店員還表示,由于之前未遇到過甲醛超標這一情況,店里不清楚處理流程。


盡管以高價和品質著稱,但奢侈品在中國出現質量問題卻并非首次。2015 年6月,北京市工商局通報了95種抽檢不合格的服裝和鞋類產品,涉及品牌包括愛馬仕、古馳、雨果博斯等多個奢侈品牌。

檢疫部門:質量問題非常典型
雖然檢出不合格的愛馬仕產品已被銷毀或退運,但其他批次的產品質量誰來保障?
針對愛馬仕專賣店店員關于“國內不可能有問題服裝”的說法,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表示,“對于愛馬仕服裝,短期內連續9個批次檢測不合格,我們認為這種質量問題非常典型”。他解釋稱,檢疫部門是根據產品情況進行動態抽檢,“不一定每個批次產品都檢測”,因此未曾抽檢批次的愛馬仕產品合格與否無法保證。這一說法,與上述店員的承諾相沖突。
此外,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披露的信息還顯示,愛馬仕甲醛超標的9個批次服裝中有的甚至超標30%。
消費者對甲醛的理解一般停留在裝修層面,但服裝也同樣會存在甲醛含量超標問題。
記者查閱我國實施的強制性國家標準GB 18401《國家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發現,接觸皮膚的服裝如襯衫、褲子、裙子等,甲醛含量要求不得超過75 mg/kg,不接觸皮膚的服裝如毛衫、外衣和桌布、窗簾等室內裝飾類產品,甲醛含量要求不得超過300 mg/kg。
記者從北京市消協了解到,甲醛主要來源于氨基樹脂整理劑、固色劑、涂料印花粘合劑及柔軟等整理劑。甲醛與蛋白質結合,會改變蛋白質結構,對呼吸道和皮膚產生強烈刺激,引發呼吸道炎癥及皮膚炎癥。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還警示,甲醛吸入人體后可能引起哮喘病,還可能造成血液病、肝中毒等疾病。

專家:大牌售后強硬
獨立服裝分析師馬崗表示,近年來國際大牌服裝質量問題已屢見不鮮,而且屢禁不止。一方面國家層面應加強對多次出現問題企業的監控;另一方面,品牌也應加強品牌把控。“此次9個批次服裝被銷毀或退運,對愛馬仕本身是一種損失,也為品牌敲響了警鐘。”
奢侈品領域專家、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則認為,愛馬仕品牌應當積極地回應此事。但由于涉及流程問題,中國公司恐怕沒有發言權。
一位不愿具名的奢侈品行業高管向記者表示,愛馬仕的后續處理是否積極很可能在于消費者的反應激烈程度。國外大牌可能認為中國消費者維權意識不強,往往對中國市場的產品質量問題缺乏足夠的重視。如果投訴人較少,很可能不了了之,但如果消費者或媒體“追得緊”,則可能拿出處理方案。可以說,愛馬仕的產品問題能否有效解決主要在于消費者的反應和媒體是否能夠持續關注,亦是對品牌是否真正重視中國市場的一次變相考驗。
北商研究院特邀專家、北京商業研究所所長賴陽表示,由于國內外標準的差異,國際品牌產品在華檢測不合格,也不一定就是嚴重的質量問題。但既然進入中國市場就應重視當地指標,加強質量把控。他認為,奢侈品的高價一部分源自較高的品牌溢價,質量不一定是最好的,消費者應認清實質。
大眾邁騰二次檢測甲醛超標60%或使用低廉材料所致
“3·15”前夕,《已買6年邁騰車甲醛仍超標40%》的報道引起讀者熱議。隨后,武漢大眾邁騰車主葉先生邀請武漢無憂車網絡有限公司再次為自己的邁騰車檢測車內空氣質量,結果顯示,去除車內所有內飾后,該車空氣中甲醛超標60%。該公司CEO李明表示,國家衛生標準規定室內空氣甲醛濃度限值為0.10 mg/m3,但出廠新車的車內空氣質量目前并沒有一個強制性標準。



二次檢測甲醛超標數值更高
近日,葉先生將車內坐墊、腳墊等內飾全部取出,由無憂車相關專業人士對裸車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檢測,最后確認該車內空氣甲醛濃度為0.16 mg/m3,超標60%,比葉先生之前提供的超標40%的檢測數據更高。
隨后,記者進入到車內體驗,不出3分鐘,便感覺到明顯的陳舊塑料的味道,10分鐘之后,明顯感覺喉嚨發癢想咳嗽。
“我女兒一上車就想吐。”葉先生表示,“這件事情經過媒體曝光后,4S店找過我,說可以拿奧迪車給我先用,將這輛車返廠檢修,或者回購我的車,但我都拒絕了。我希望所有的消費者都能獲得合法的權益保障,能讓廠家真正重視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不再讓這類事情發生。”
據了解,近幾年,隨著家用車銷量逐年攀升,車內有異味且長時間不能消除,成為車主投訴的高頻區。
或為車內使用低廉材料所致
“2011年,環境保護部和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了《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于2012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指南僅為推薦性標準,并不能對各大汽車主機廠起到強有力的約束作用。”李明說。
“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超標是共性,但是6年以后還這么高應該是個例。”武漢市汽車維修行業協會首席專家熊榮華分析說,“有可能是廠商在生產過程中,有工人多涂了一些涂料,導致了這種情況。也有可能是部分廠商為牟利,在車內使用了低廉的材料,導致甲醛超標。”
據介紹,車內空氣中存在的揮發性有機物有幾百種之多,包括烴類、醛類、酮類物質等,其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這8種物質對人體的危害較為嚴重。例如,苯是世界衛生組織(WHO) 確認的人類致癌物質。
盡管《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對這些有害物質都給出了明確限值,但對于汽車出廠時的具體強制標準,該指南并未列入。
之后,經再次檢測,葉先生的邁騰車車內空氣甲醛超標60%。

39批次面膜上“黑榜” 部分微商面臨信任危機

2016年3月2日,國家食藥監總局通報稱,其在組織開展的面膜類化妝品監督抽檢中,發現11家企業39批次面膜類產品存在非法添加禁用物質問題,總局要求對已上市銷售產品立即采取下架、召回等措施。
記者注意到,這已是2016年食藥監系統第2次對面膜“開刀”。
2016年1月9日,廣東省食藥監局發布通告稱,在抽檢的118家化妝品生產企業中發現35家未履行質量安全責任,包括俏十歲、黛萊美等微商界知名品牌均上榜。
有分析認為,缺乏質量保障的面膜屢被查處會在極大程度上令部分微商面臨信任危機;這也意味著,經歷了前期野蠻草根生長后,微商領域將進入整頓調整期。
通報顯示,廣州白云區新市艾璐詩化妝品廠的17批次產品、朗曜日化(上海)有限公司生產的9批次產品、廣州市卓奧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3批次產品、廣州天姿麗化妝品有限公司生產的2批次產品等均被檢出含有禁用物質氯倍他索丙酸酯。
引人關注的是,在面膜中添加氯倍他索丙酸酯這一違規行為并不少見。僅2015年下半年以來,國家食藥監局就通報了兩次,其中朗曜日化(上海)有限公司均有上榜。而在各省發布的相關通報中,包括樊文花等知名品牌也均涉入其中。
“氯倍他索丙酸酯又叫腎上腺皮質激素,屬于糖皮質激素,具有抗炎、抗過敏等作用,在同等劑量下,其抗炎作用為氟輕松的18.7倍,應用到皮膚領域能在最短時間里達到嫩膚、美白的效果,但長期使用除了激素依賴性皮炎外,嚴重的還可能引起肺部功能障礙。”皮膚科專家表示。
不過,監管部門頻繁通報并未影響該類面膜的市場銷量。記者通過淘寶網站查詢發現,多個涉事面膜銷量并未減少,大多數月銷量均在百件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被食藥監局通報的違規產品中,有幾款面膜也是微信朋友圈的“熟客”,比如仟佰草洋甘菊舒敏修護隱形面膜、紅粉菲菲蝸牛面膜等。
眼下,“賣面膜的”幾乎已成為微商的代名詞。在發展前期,不少賣家都會采用通過代加工企業貼牌的方式,一盒面膜的生產成本僅3元左右,而在微信朋友圈經過代理層層加價后往往售價在30元左右。
“現在國家食藥監總局通報的這批面膜,有不少也是代工模式生產的。可以說,國內有2/3的面膜品牌都這樣生產,門檻非常低,不合規也很常見。”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協會化妝品辦公室人士表示。
而“毒面膜”頻頻成為網絡熱詞,也讓不少微商暗自叫苦。“現在的成交量和以前沒法比。”李玉(化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在朋友圈賣了3年面膜,之前巔峰時期月收入可達3萬元,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生意就冷了,客源很難拓展。
“缺乏質量保障的面膜確實令微商面臨著信任危機,這也意味著經歷了前期草根野蠻生長后,微商領域即將進入整頓調整期。”上述化妝品協會人士表示。

進口食品不靠譜
近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2015年度目錄外進出口商品監督抽查情況,與消費者密切相關的進口商品質量狀況不容樂觀。記者從珠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了解到,珠海口岸2015年檢驗進口食品3 657批,共檢出不合格產品279批,不合格率為7.6%。珠海口岸位列全國攔截問題食品的十大口岸之一。
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之際,珠海檢驗檢疫局香洲辦對此前查出的10批不合格進口食品實施監督銷毀。此次銷毀的進口食品重約 2 660 kg,貨值39.93萬港元,涉及杏仁餅、巧克力、蛋卷、花菇、八仙果等產品,主要來自泰國、日本、韓國等地區,不合格原因主要為微生物、重金屬項目超標或添加劑使用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等。

2015年3月,珠海檢驗檢疫局九洲辦事處在對一批從澳大利亞進口飲用水(共計255包,3 672 L)實施抽樣檢測時,檢出溴酸鹽為 12.3 ug/L,不符合我國食品衛生標準要求,檢驗檢疫局已出具《檢驗檢疫處理通知書》對其實施監督銷毀處理。該局檢驗專家表示,溴酸鹽是飲用水在用臭氧進行殺菌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毒副產物,國家飲用水標準規定引用礦泉水中的溴酸鹽含量不得超過10 ug/L。
從珠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獲悉,在全國481個口岸中,2015年珠海口岸進口食品貿易額雖未進入前十,卻是全國攔截問題食品的十大口岸之一。不合格食品主要包括酒類、糕點餅干類、飲料、調味品、糖果類、特殊食品等產品,主要產自法國、葡萄牙、日本、美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區,不合格原因主要為標簽不符合規定、食品添加劑超限量和超范圍使用、微生物超標、重金屬超標、使用非食品用化學物質等。
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不合格數據顯示,糕點餅干類、飲料、酒類產品位列不合格前三名。珠海口岸攔截的不合格進口食品也同樣顯示這三類食品排在不合格前三位,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微生物指標超標等是糕點餅干類、飲料不合格的主要原因。而作為消費者最迷戀的進口乳制品也排在全國十大進口不合格食品類別之列。


17家乳企食品安全審計發現多處問題部分涉嫌編造檢驗記錄
陜西金牛乳業、紅星美羚乳業、紅旗乳業、美可高特、楊凌圣妃、西安宏興乳業等17家乳企的食品安全在審計中發現存在多處問題。2016年2月27日,記者從國家食藥監總局獲悉,它們主要存在生產條件不達標、供應鏈管理不到位、生產管控存漏洞、檢驗不規范、檢驗研發能力缺失等問題,其中部分乳企還存在不合格產品排查不徹底、個別項目檢驗能力不足、涉嫌編造檢驗記錄等問題。
針對上述17家乳企在食品安全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國家食藥監總局表示,工作組已將發現的問題,反饋給企業所在地的食藥監部門,當地食藥監部門已責令相關乳企停產整改。

圣唐乳業等檢驗能力不足
記者從國家食藥監總局官網看到,此次一共公告了17家被審計的乳企,其中包括陜西圣唐秦龍乳業、美可高特(中國)羊乳有限公司、貝登(福建)嬰幼兒營養品、白城龍丹乳業、吉林艾倍特乳業公司等。此次被審計的乳企,主要是生產嬰幼兒奶粉的企業,其中還有部分是羊奶粉企業,比如美可高特、紅星美羚乳業。
據國家食藥監總局介紹,該局組織工作組公告了對上述乳企的審計情況,內容包括生產許可條件保持情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實情況以及國家監督抽檢不合格產品的追溯、召回、處置情況等。根據審計情況,不少被審計的乳企,均存在部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生產記錄不完整、不一致、倉儲防護不給力、檢驗研發能力缺失、人員聘用不符合要求等問題。
例如,陜西圣唐秦龍乳業有限公司在審計過程中發現,部分設備設施未持續保持生產許可條件,新增1條6連包灌裝線,未及時提出生產許可變更申請。個別項目檢驗能力不足,現場檢驗能力考核顯示,泛酸和三聚氰胺的檢驗能力不足,不符合國標中有關檢驗能力的要求。
美可高特(中國)羊乳有限公司在此次審計中,也存在同樣問題。
對乳企審計標準趨嚴
楊凌圣妃乳業有限公司被審計時發現,該公司在更換復合營養素供應商時,未收集產品質量的相關證明材料和產品標準相關資質。
陜西金牛乳業有限公司包裝材料抽樣拆封后未再封口,發酵菌種雙歧桿菌與其他實驗試劑混存,不符合《細則》中產品防護管理制度關于有效防止嬰幼兒配方乳粉受到污染的要求。
貝登(福建)嬰幼兒營養品有限公司被發現存在微生物污染風險,其投料車間與灌裝車間之間設置的風淋室未定期進行清潔、消毒,存在粉塵和微生物污染風險。同時,其庫房內部分已拆封的內包材未采取重新密封包裝的防護措施,易受到蟲害、微生物及粉塵污染,不符合《細則》中產品防護管理制度關于有效防止嬰幼兒配方乳粉受到污染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