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國信
?
城市綠化建設應立足于本土
●劉國信

城市環境綠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立足于本土,重生態保護,求永續發展。近年來,我國城市綠化得到快速發展,綠地面積不斷增加。如今,遍布廣場公園的一片片郁郁蔥蔥的景觀草坪、街道兩旁美麗的行道樹木、綠草如茵的足球場……確實為城市建設增色不少,極大地提升了觀賞度與美譽度;然而,將我們的環境裝點得如此美觀雅致的這些草種樹木卻大多是泊來品,在城市綠化建設奢侈求洋誤區之下,帶來的高投入、高能耗已成為不能承受之重,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初衷背道而弛。
有調查顯示,目前國內的足球場、高爾夫球場建設選用的都是高羊茅、黑麥草、早熟禾等外國草種,城市綠化草坪也基本上都是進口草,有的城市更搞起了奢華綠化,競相攀比引進國外的“天價樹”。據有關部門透露,目前,我國飼用牧草草種80%依賴進口,草坪用種98%依賴進口,與國產本土草種相比,“洋草種”顯然已經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在綠化資金和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盲目效仿,唯草是綠,片面追求大面積的地毯式草坪,一味引進價格昂貴的樹木,來打造城市的綠化景觀,不僅增加了巨額的經濟負擔,而且“洋植物”對國內自然環境的適應性問題,對我們的生態環境無疑也是一種挑戰;同時,由于進口草種比例居高不下,令行業的自主權喪失,終將形成惡性循環,影響我國本土草種和鄉土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
以進口草坪草為例,雖然表面看上去很美,但多少有點“水土不服”,“嬌氣”難養,為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養護;還有的城市因為引進的是平均每棵單價數十萬元的“天價樹”,為了防止偷盜與損毀,為這些名貴樹木進行GPS定位,從而帶來巨大的管護成本。另外,在過分依賴進口草種的過程中,還經常會因為檢疫、轉基因、氣候不適應等問題而帶來不確定因素和重大損失。
一方水土養一方“草木”,其實,最好的草種樹木就在我們身邊。本土草種是從當地自然生長的草種中選育而來的,無論是對土壤、氣候,還是水文的適應上來說,都比進口草更具優勢。盡管我國本土草種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天然具備的“主場優勢”不可忽視,只要因地制宜調整育種思路,通過培育改良等技術創新即可彌補原先的不足。
綜觀國外的城市綠化,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如在美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像高爾夫草坪那樣的高檔次、高水平的觀賞型人工草坪極少見到,那里大面積的草坪草種都是以鄉土植物為主。草坪的美觀、保持水土等重要生態功能的發揮,不在于其種群是否單一與純凈,更重要的是要有較高的覆蓋度與整齊度。回顧我們的城市綠化建設,曾經走過砍樹種草、毀草種樹、拔雜草等道路,如今一些城市又走入了“片面追求‘矮化’,重草輕樹、唯草是綠”的誤區,有人說那就像管理高爾夫運動場一樣經營城市綠化,這些帶給我們不少的經驗與教訓。
其實,城市綠化是以栽種植物來改善城市環境的活動。綠化具有生態、經濟和社會3種效益。以此來看,種植一些價廉物美的鄉土草種樹木,更易于達到上述效果,更能滿足“好種好管好活好看”的綠化需求。鄉土草種樹木資源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不僅能適應本地的生態環境,不需要特別的投入,可以降低養護管理的成本,節約能源,節約資源,而且各個城市都有不同的市情,有的城市還有自己的市花市樹,所以在城市綠化上選擇這些鄉土草木資源,更能體現自己的品牌和地方特色,有助于營造具有特色的園林城市風格。
應該肯定,現代化城市要有現代化綠化相匹配,因此我們并不排斥在某些重要的地方,建立一些高檔次、高水平的需要精細管理、更加美觀的觀賞型人工草坪或景觀大道,但決不能搞成“草坪鋪墊,花木點綴”的單調模式。在倡導低碳生活的今天,應當堅持“以樹為主、花木相隨、優化品種、植物多樣、和諧搭配”的原則,努力做到點線面、高中低、多品種的科學有機結合,使我們的城市真正成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花木繁茂、四季常青”的大花園。
中國的城市人口密度大,綠化用地和水資源都十分有限,在城市綠化建設中,應該認清我們的國情、市情,充分利用本土草種樹木、鄉土植物資源與天然植物群落,因地制宜地搞節約型綠化,一味貪大求洋、奢侈綠化只會帶來一時的繁榮,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及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格格不入,理應摒棄。只有真正將我們的綠化建設引導到科學、務實、正確的軌道上,才能實現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