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賀明++袁麗梅++徐瑋++史東旭
摘 要:京津冀地區生態景觀與旅游城市協調發展,是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旅游要素發展現狀的項目研究開展的基礎,研究京津冀“大旅游區”對今后旅游系統的發展有開拓性意義。
關鍵詞:生態;生態環境;人文城市
一、京津冀地區生態景觀建設的背景
京津冀地區生態是京津冀生態與旅游城市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當今,科技高速發展,隨著人文情懷日益被重視,古建筑、古街道街區,甚至民俗文化都越來越被重視,與此同時,城市生態環境似乎被忽略了很多,環境污染似乎成為了市民熱議話題,隨之而來的“談癌色變”也被歸結原因是生態環境日益惡劣造成的,城市中的生態景觀被嚴重破壞,土壤失去調節能力,地下水被污染,一定程度上更喪失了城市內涵與人文景觀。然而京津冀地區地質地貌、歷史人文特點、資源與環境以及貧富差距較大,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著京津冀地區生的協調發展。
二、京津冀生態景觀現狀
(1)空氣污染。據悉,京津冀是中國污染嚴重之首,其中唐山、滄州、保定、石家莊等城市牌債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前列,按《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02),以SO2、PM10/PM2.5/CO和O3六項指標進行評價,2013年,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62.5%,主要污染物是PM2.5,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市民的健康,更影響了城市生態與人文城市的協調發展。(2)水污染。京津冀地區是北方水資源最匱乏的地區之一,據查,京津冀地區人均水資源量為239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9。據2000年至2012年,京津冀地區COD等污染排放量逐漸下降。(3)生態景觀系統。京津冀地區氣候分明,屬溫帶季風氣候,植被、農田、灌叢、草地、濕地受四季變化氣候明顯,2000年至2010年,草地、森林面積大幅增加,農田、濕地面積大幅減少,從2000年2010年京津冀地區生態系統分布圖來看,京津地區的農田大幅度被占用,這嚴重影響了生態景觀。
三、正確認識京津冀生態景觀持續性發展重要性
(1)生態景觀是龐大的生態系統中的一小部分,加強京津冀地區生態景觀的建設,關系到京津冀地區的生態安全問題,更關系到人民財產安全利益,是人文城市建設的根本,是人文情懷可持續發展的根基。(2)要正確認識生態景觀與旅游城市的關系。(3)生態景觀建設與正常運轉。民以食為天,農民要經濟效益,對農民實施多層次的生態投入機制,彌補國家投入的不足。以水土保持工程為例,可以國家投入40%,地方20%,農民40%,只要是對家民有利,農民就有投入的積極性;政府要生態效益,要人文景觀效益,這三者是可以有機結合起來的。所以從水力資源建設,森林灌木、草地、濕地以及生態景觀的建設,生態景觀是“開放性”的“公共用品”具有強烈的外部性,綜合考慮地區間經濟發展階段和生態治理投入差異,建立合理的賞罰制度以及補償制度,田東政府機關通力合作的積極性,從我做起,保護生態環境。(4)京津冀城市文明建設。隨著嚴峻的生態環境的形成,中國已經將生態文明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大次代表大會提出,面對自然資源的嚴重污染,生態系統的退化,京津冀地區作為全國重要地區,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建立完善相關制度體系。“十二五”時期,是京津冀地區加快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地域產業整合、城鄉一體、生態共建的關鍵時期,越來越多的人口涌入北京、天津、廊坊等大城市,給交通、資源生態帶來巨大壓力。
京津冀城市文明建設存在一定的差異,其水平也存在很大差異,從下圖生態文明位均值看,北京是生態文明位均值最大的城市,位均值最小的是邢臺,承德、秦皇島的相對生態文明位均值最接近,天津的生態文明水平相對落后。說明生態、資源、社會問題對其生態文明發展的地位很重要,所以城市生態景觀建設直接影響城市文明建設。
四、生態文明城市促進旅游業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在京津冀一體化大背景下,小區域協同發展,生態景觀環境協同發展,有利于城市旅游的發展,景觀、生態、文明建設,都將影響旅游業發展。京津冀地區旅游資源類型豐富,北京多以皇家園林及歷史遺跡為主要特點,特色突出,秦皇島以沿海旅游為主要特點,張家口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有千年始祖遺址,張家口壩上,冬季降雪量達1米以上,有大規模滑雪場地,多次承辦國家及世界滑雪運動賽事,張北地區森林茂密,有廣闊的草原、濕地,是夏季避暑勝地。
參考文獻:
[1] 侯秀芳,王棟,京津冀產業結構鼻尖研究與發展對策[J].商業時代,2014,(28):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