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涵
摘 要:我國經濟正進入新常態,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速放緩,發生趨勢性變化,增長模式由粗放式轉為創新與消費驅動式,這預示著中國經濟將進入一段轉型艱難期,如何跨過這道難關,對中國經濟尤為重要。山東作為全國GDP排行前三的大省,利用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積極創新發展,走出了一條“新常態”下區域發展新模式,對山東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關鍵詞:新常態;山東;區域模式創新
2014年5月,習主席在河南考察時就提出,我國經濟發展正進入戰略機遇期,我們一定要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保持經濟的平穩發展。新常態從本質上說就是經濟由危機轉入平衡的換擋期,經濟發展處于調整期和危機后宏觀調控適應期。如何應對新常態,不僅是國家層面的任務,地方同樣應該有所作為。今年以來,山東省實現生產總值(GDP)63002.3億元,位居全國第三。山東之所以能夠實現外部環境趨緊背景下的逆勢增長,源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堅持區域發展模式創新,其做法主要有:
一、著力推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山東省結合企業發展特點,制定出詳細的轉型升級方案。逐步淘汰高耗能落后企業,提前完成國家規定的落后產能整改任務。山東省地處東部沿海,結合自身地域與資源優勢,將“兩區、一圈、一帶”作為發展目標,提出相應的發展要求。首先,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積極響應高新技術發展要求,根據海洋資源的特點,重點培育海洋優勢產業,加快建立海洋產業園區,實現地區18家海洋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實現海洋產業的優化升級。再次,山東省以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為起點,以濟南省會城市為中心,率先將濟南打造成為全省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綜合基地,建設成為全國創新型城市與服務發展新興城市。最后,結合魯西南地區的特點,建設農業特色產業園區,發展西部經濟,推動革命老區經濟發展轉型升級。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1)青島市利用自身的海洋資源優勢,結合青島市發展規劃,重點建設以高校牽頭,國家注資的重點實驗室項目,打造科技生態園區,國家海洋資源研發新平臺。日照市根據自身靠海優勢,啟動中國藍色經濟引智試驗區發展計劃,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更好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引進海外專業人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山東省創新技術發展的需要,日照市率先開展海外海洋人才引進計劃,成為國家首個引智項目,對山東半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2)山東省經濟發展以四大海洋產業為基礎,制定聯合發展方案,將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相結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政府主導承接基礎設施項目,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特點承擔科研創新項目,引導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鏈,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保持與周邊省份城市的合作,逐步拓寬藍色經濟發展范圍,提升企業自身價值。(3)認真落實《2016年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申報計劃,積極鼓勵省內高校與企業產業直接對接,聯合申報項目,將高校的理論知識與企業實踐經驗相融合,提出更加符合實際需求的方案建議,為山東經濟的騰飛提供理論支撐。
三、產城融合、區域協調互動發展
(1)山東省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布局,主動與“一帶一路”項目相對接,實現京津冀城市群產業資源優勢的交接,同時山東半島地處沿海地區,加強與長三角、遼東半島等區域的聯系,將環渤海經濟圈打造成為半島區域經濟發展的示范區,成為國家經濟發展重點區。(2)完善“兩區一圈一帶”發展戰略,結合每個區域的地域特點,將歷史文化因素納入到發展的重要方面,著力打造特色產業園區,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積極協調好地區之間的合作與發展大局,鼓勵各地市創新發展,向更高層次方面邁進,協調區域聯動,解決區域發展的各種疑難問題,確立2016年工作重點,為整個山東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3)協同四化,促進產城融合。山東省統籌推進四化同步發展,促進地區產業與城鎮相融合,編制各地區城市發展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運輸體系。2016年繼續推進濟萊同城化發展模式,組織編制濟南萊蕪協作區經濟發展總體規劃,提交濟萊城際鐵路可行性報告,加強兩市之間的教育衛生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聯系,統一規劃水電網絡,將兩市經濟發展緊緊聯系起來,擴大同城區范圍。
四、加快地方金融改革步伐
全面落實農村地區小額金融試點工作,以改革農村地區農信社為起點,落實普惠金融,促進小額貸款、村鎮銀行等農村性金融機構的發展。2016年,山東省各地市農村地區落實金融發展任務,建設投融資信息平臺,允許民間資本與政府合作,由政府擔保牽頭,完成一些大型項目的建設。山東省金融辦積極調研,逐步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力爭出臺《山東省地方金融發展條例》,完善金融機構監督體系,努力構建健康有序發展、運行高效的山東省地方金融體系。
參考文獻:
[1] 劉偉,蘇劍.“新常態”下的中國宏觀調控[J].經濟科學,2014,0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