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瑩

摘 要:經濟新常態下廣東的經濟發展必須面對一些現實問題,如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平衡、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等。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區域發展一直是制約廣東區域協調發展長期的短板,成為廣東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率先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路障。本文對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發展差異、成因及相關的解決對策進行了分析,旨在為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廣東省;區域經濟發展;非均衡;例證
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實現廣東省“十三五”發展目標,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基礎和重要路徑。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的廣東,在經歷了30多年高速發展的同時,由于內部地區之間發展的差異和歷史遺留問題,使得廣東省內部區域發展極不平衡,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積極采取應對措施,縮短區域發展差距,補齊經濟發展短板,是實現廣東“十三五”時期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區域發展的非協調性
1.區域發展的嚴重不均衡
制約廣東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最大的瓶頸就是區域發展差距過大。粵東西北地區的土地和人口分布約占全省的80%和70%,但全省80%的國內生產總值、80%的工業增加值、90%的財政收入、80%的城鄉居民存款產生于珠三角。
從區域經濟總量構成占比來看,2011年-2015年,5年來粵東西北地區在全省經濟總量的占比波動區間在0.6個百分點之內,變化波動較小;表現在財政收入上,一般預算收入2011年珠三角是粵東西北三地的5.93倍,2015年擴大到6.32倍,差距進一步加大,粵東西北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能力較弱。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與珠三角差距巨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十分突出。
2.產業結構不合理
廣東省為調整珠三角產業結構,促進粵東西北地區經濟發展,2008年開始實施了產業、勞動力“雙轉移”戰略。2013年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的決定》,政策的推動使粵東西北連續6年增速超過了珠三角。但到了2015年,粵東西北地區GDP增長8.1%,比珠三角地區低0.5個百分點,經濟增速出現了新的逆轉,粵東西北地區經濟增長壓力較大。從結構上分析,工業增速放緩是這次增速逆轉的主要因素,粵東西北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9%,其中粵東地區增長7.3%,同比回落5.6個百分點;粵西增長9.9%,同比回落5.3個百分點;粵北增長6.9%,同比回落7.5個百分點。
隨著“雙轉移”的深入推進,振興粵東西北戰略的穩步實施,珠三角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珠三角經過持續調結構、轉方式,經濟發展質量和產業結構出現明顯變化。但在第一輪的產業轉移之后,粵東西北后續的產業沒有跟上,加上近幾年經濟形勢的變化,粵東西北地區承接轉移的一些項目面臨著無效生產以及關停并轉的局勢,產能過剩和庫存壓力造成后續發展動力不足。同時,粵東作為重要的能源基地,粵西作為國家級石化能源基地,粵北作為原料加工基地,粵東西北地區產業重型化特征明顯,“雙轉移”戰略并未使粵東西北三地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局面得到根本性轉變和突破。
3.中心城市的凝聚與輻射作用差距明顯
珠三角核心區域城鎮化水平已經超過80%,但粵東西北因其不同的地理、歷史、交通環境,城鎮化水平遠遠不夠,2014年粵北地區城鎮化率4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7個百分點,粵西地區城鎮化率只有40.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3.4個百分點,人口和產業的承載力相對較低。根據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優先發展具有優勢的地區和產業,培育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擴散效應帶動周邊地區和產業的發展,最終實現整個區域的經濟增長。核心城市是區域增長極的合適載體。廣州、深圳作為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圍繞兩個核心城市,珠三角構成了現代化的交通網絡、信息網絡、公共服務體系,和產業布局優勢,創新驅動態勢已初步顯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趨勢比較明顯。粵東西北三個區域內,無論是東部的汕頭,西部的茂名、湛江,北部的韶關,中心城區規模偏小、城市功能偏弱、產業發展空間嚴重不足,人口和社會資源承載力不強,缺乏一個好的平臺吸引產業和人才的聚集,核心城市增長極尚未形成,自然資源等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難以對周邊縣區發揮帶動、輻射作用。
二、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原因
1.歷史和自然條件因素
珠三角抓住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取得先發優勢。粵東西北地區由于歷史和自然環境的原因,受自身諸多不利條件的限制,經濟基礎和發展環境一直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比較明顯,自我發展的能力較弱。“雙轉移”的實施使經濟發展條件有了改善,但受利益分配影響導致產業轉移機制未充分發揮作用,產業轉出地政府不愿意向轉入地轉移優質、高效、環保的先進高端產業,產業轉移的效益不佳,東西北三地總體仍然是經濟結構調整滯后,工業化進程相對緩慢。
2.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東西北三地區內部路網等級結構不協調,港口與集疏運系統發展不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雙向交通交流不發達,加大了資源流動成本、外部投資成本和物流成本,制約了珠三角輻射作用的發揮。
3.缺乏高效的外部資金支持
粵東西北地區自身財政收入的弱小,決定了其經濟發展對外部資金支持的依賴程度較高,外部資金支持效率對其發展影響較大。從外部資金支持實際運行情況分析,存在轉移支付制度不完善,造成財政轉移支付的效率低;因負擔生態安全和水資源保護犧牲的經濟發展機會和利益,沒有完善的補償制度和資金支持;扶貧手段單一,資金分散,形不成規模效應,效率不高,造成落后地區對外部支援的依賴性等問題,外部資金支持產生的倍數效應被削弱。
4.科技創新和技術轉化能力弱
珠三角特別是廣州深圳,優良的城市環境,完善的服務體系,豐富的就業崗位,高等學府集聚,對全國人才形成了虹吸效應。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充分的對外交流,使得珠三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和技術推動經濟發展,進行科技創新,提高生產力。粵東西北地區自身存在的經濟落后、交通不便等方面的不足吸引不了優秀人才,珠三角虹吸效應更導致人才的流失,使粵東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缺乏人力資源支持和技術創新支持,嚴重削弱了科技創新和技術轉化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對策措施
1.強化對粵東西北地區的政策支持
強力推動政府已出臺的各項政策的落實,繼續深入推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為粵東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發展動力。加大粵東西北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構建快速交通運輸體系,有效改善粵東西北地區發展區位條件。根據區域產業優先發展目錄,制定區域金融支持政策,優化信貸資金投向,增加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逐步縮小珠三角與粵東西北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提高粵東西北地區改革意識和開放意識,正視困難,知難而進,從被動承接轉移轉變到主動招商引資,從局限于地域利益轉變到大力開放,創新發展思路,改善投資環境,增強自身造血功能。
2.優化粵東西北地區資源配置,推動區域錯位發展
粵東西北地區與珠三角在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力資源、經濟基礎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粵東西北地區的發展不能單純模仿珠三角或其他發達地區的模式,必須要根據自身特點和資源優勢,在承接珠三角“雙轉移”的同時,與珠三角產業結構形成錯位發展、互補發展、差異發展,發揮資源優勢、比較優勢,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經濟產業結構和產業體系。粵東地區歷來是民營經濟活躍地區,傳統制造業有較好發展基礎,素有對外經商傳統,勞動力吸納能力較強,勞動力的流入流出總體相對基本穩定,其發展應考慮相對強化經濟的區域獨特性。粵西地區擁有良好的港口條件,是我國大西南的出海口,鋼鐵、石化布局突出,與珠三角產業結構差異較大,其發展應充分利用臨港、臨海的優勢條件,做大做強沿港、沿海產業集群。粵北山區是珠三角的重要生態屏障,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必須有嚴格的選擇和控制,承接的產業必須有利于生態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依據生態和資源環境優勢,吸引要素,聚集產業,發展現代綠色產業體系,走生態工業新路,打造珠三角生態功能區。作為補償,珠三角則通過農產品購買、旅游消費、轉移支付、對口支援、低碳交易等方式,提升粵北山區的收入水平和服務水平。
3.提高粵東西北區域性資源的聚集能力,培育樞紐城市增長極
從廣州、深圳在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來看,區域內核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巨大,必須解決粵東西北地區核心城市缺位的問題。要通過培育粵東西北區域內核心城市,增強城市對高科技人才、資源、服務的吸納聚集作用,提高科技創新和技術轉化能力,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和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粵東西北地區核心城市的建設必須明確城市的功能性,避免區域性、功能性和人口高度集中帶來的城市病。要結合地域特點實施新的核心城市規劃,拓展中心城區發展空間,把核心城市的功能進行分散,打破行政規劃限制,以核心城市的中心城區為依托進行城市功能區集聚發展和組團布局,發展培育中小城市功能性平臺和產業平臺,提高核心城市地區輻射力。
參考文獻:
[1]鄧江年.區域協調發展該如何看到珠三角效應[N].南方日報,2016.1.4.
[2]王凱蕾,武衛紅.廣東推進兩大戰略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短板[Z].中國金融信息網,2014.10.11.
[3]魏后凱.我國區域發展兩大失衡問題亟待破解[Z].人民論壇網,2016.5.1.
[4]劉冬平.廣東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J].經濟研究導刊,2014(3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