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音
都知道美國是車輪上的國家,但在南加州卻有這么一座小城,居民不喜自駕,而以騎行或健步為榮。加之市政規劃科學合理與居民良好的環保意識,令這座玲瓏小城可愛溫婉、清新動人。這就是被譽為“太平洋岸邊樂園”的圣巴巴拉市。
安步以當車
初到圣巴巴拉,還未深入體驗這座城市的環保風尚,大自然對它的回饋已令我驚艷。棕櫚茂密成行,鮮花盛開飄香;紅頂白墻的西班牙式建筑,映襯著碧洗晴空;微風中夾雜著絲絲的海潮咸味,竟讓我有些微醉的美妙感覺。
建于1872年的斯特恩碼頭,是圣巴巴拉市地標性建筑物。行走在吱吱作響的木棧橋上,悠然騎行的男女老少與我們擦肩而過,與棧橋發出共鳴的顫。棧橋盡頭相濡以沫的夫妻,或是含飴弄孫的老人,不經意間流露的祥和恬靜,伴著碧海藍天,天人合一。
離開了碼頭的風情洋溢,我們走在主街紅磚鋪就的人行道上。時尚服飾與古董擺設琳瑯滿目地擺滿了櫥窗,誘惑著我們逐一尋寶,生怕錯過有緣之物。每條小巷延伸進去都是西班牙風格的庭院,精巧別致的建筑造型,棕櫚鮮花的掩映。
雖貴為主街,但馬路上除了公交車與電動接駁車,私家車寥寥無幾。人們選擇騎行、健行、慢跑、散步等方式出行,好似不約而同在這座城市達成了心中的默契。市中心二十英里內沒有高速公路穿行,街道沒有大型廣告標牌矗立……
“Car Free,Care Free”,這是圣巴巴拉人引以自豪的生活態度。他們擺脫了汽車的牽絆與束縛,無憂無慮地擁抱這座城市。《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意為以從容的步伐代替乘車,以坦然的心態面對世間紛擾。我國古代先人的生活哲學竟與圣巴巴拉的城市理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圣巴巴拉市正在制定今后十年的自行車基礎設施發展規劃。作為美國第一批實施城市自行車總體規劃的城市之一,圣巴巴拉市早在1974年便率先提出并實施了此類方案。然而幾十年來,隨著城市汽車保有量的增加,自行車專用車道與基礎安全設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排擠與壓縮。新的議案提出淘汰全市一萬個路邊停車位,讓位給一級自行車道——由2英尺高的圍墻保護的自行車道。因為自行車專用車道能夠有效降低機動車對騎車人的傷害風險,同時減輕機動車駕駛員的壓力,這會引導更多居民選擇騎自行車出行,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我們并非要求居民拋棄汽車,而是力求給居民多一種出行方式的選擇。能夠自由選擇交通方式的權利,是一個自由社會的核心。而我們要做的,是提高完善道路的安全保障體系。”如今的圣巴巴市再次走在了探索“安步當車”的前沿。
修道院尋古與鐘聲悠揚
加州原為印第安人聚居地,1769年為西班牙殖民地。1822年墨西哥從西班牙統治下獨立,加州歸屬墨西哥。1848年美墨戰爭結束后,加州歸屬美國。建于1786年的圣巴巴拉修道院,被譽為“修道院女王”。因為由西班牙塞拉神父帶隊,沿加州一號公路修建的21座修道院中,它是唯一躲過墨西哥人同化的教堂,也是唯一的雙塔教堂。
我看到教堂前古舊斑駁的大型洗衣池和噴水池,那是塞拉神父曾經建立的設施。據說與修道院同步建立的輸水管道系統,在今天的圣巴巴拉市政水處理系統中依然存在。輕輕走進悄無聲息的教堂,斑駁陸離的墻面上懸掛著一幅幅古老精美的油畫,一排排古樸厚重的長椅靜靜排列,長明不滅的燭火好似人生的指明燈,燦爛的陽光透過玻璃窗投射在耶穌和圣母雕塑上,令人產生深深的敬畏與神圣感,心境剎那間沉靜下來。
如果說,色彩明快而又不過分張揚,簡潔質樸而又不失浪漫唯美的西班牙地中海式建筑風格,在圣巴巴拉縣法院的建筑群體中得到完美詮釋的話,那么,當我們步入其中,則被一股濃烈的摩爾風格深深震撼。高大的穹頂,拱形的廊柱,精美的釉面彩磚鑲嵌的墻面、地面、樓梯甚至踢腳板,無不體現出建造者獨特的審美眼光與精雕細琢、追求完美的風格。
沿著釉面磚鋪設的樓梯拾級而上,展室里陳列著一座古鐘,指針好似一架小型軍用飛機的螺旋槳般巨大。原來,古鐘與縣法院同齡,亦是這里的鎮院之寶。遙想百年前,這座賽斯托馬斯18型塔鐘在當時極其罕見,終年被鎖置于鐘樓內,只在定點時分當當作響。市民只聞其聲,不見其面……2009年專家將古鐘拆換零件,上油翻新,維修后的古鐘依然每日準確報時,并供游客免費參觀。管理員熱情地向我們描述古鐘如何運作,以保持時間準確到毫秒。他解釋說,溫度和氣壓會影響其準確性,因為它們會導致金屬膨脹或收縮……古鐘歷經百年滄桑而恪盡職守,堪稱一絕。
不知不覺登上樓頂,一幅360度全方位畫卷在我面前徐徐展開。俯瞰圣巴巴拉市,碧藍的天空清澈透明,巍峨的群山清晰可見,成“井”字形排列的街道一塵不染,錯落有致的建筑構成了童話般的世界。“當當當”悠揚洪亮的鐘聲響起,我的心隨之起伏波動,仿佛被美麗的幻境輕輕托舉而不知身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