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造2025”對話世界新工業革命

海外教育學院副院長谷來豐致辭
12月,由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上海國富光啟云計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冠名的“交大海外125期容閎大講堂”之《世界制造業的交融與碰撞》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舉行。講座特邀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李耀新,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美國林肯大學工程博士、美國國家一級注冊工程師陳萍生,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高級營銷總監劉建峰作為主講嘉賓,對話世界新工業革命,共論《中國制造2025》給企業帶來的機會和挑戰。海外教育學院院長劉牧群、上海國富光啟云計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范新進等嘉賓以及200余名企業家校友出席了本次講座。
海外教育學院副院長谷來豐為講座致辭,他介紹道,作為上海交大直屬的專門從事高端繼續教育的學院,交大海外已經累計培養了6萬多名社會精英。最近兩年,學院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充分利用交大的高端資源,拓寬學院的發展路徑,在智能制造、工業4.0等領域的研究和辦學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不僅引進了德國原汁原味的工業4.0課程,開創了線下特訓營等課程,還與虹橋、奉賢等區共創科技基地及智能城市;學院還與校友合作共同推動了智能科技、機器人操作系統、程序員等課程,力爭在5年內培養1萬名以上的新型技術的高級應用型人才。谷院長表示,在“互聯網+”如火如荼的發展中,中國將面臨制造業保衛戰,而目前所熱議的“智能+”是否將是下一個風口?這是我們一直積極探尋的問題,希望今天的講座能為我們指明方向。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李耀新做《對接“中國制造2025”推動產業創新轉型發展》的主題演講,他指出,從當今全球經濟、全國經濟及上海的全市經濟的發展現狀來看,都說明一個問題,人類從工業革命到現在,激發了巨大的產能,現在進入到從短缺到全面過剩的階段,這就要求我們現在用智能發展代替原來的粗放和重視速度、追求規模的發展模式,走上可持續的過程。在談到中國制造的前景時,李耀新表示,對接《中國制造2025》,需要大力培育“四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促進制造業的轉折轉型創新發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美國國家一級注冊工程師陳萍生做《中國企業如何導入工業4.0》的主題演講,他提到,互聯網時代并不意味著制造業的消亡,即使互聯網再發達,它也只是一個載體,一個平臺,物理設備仍還是必須的媒介與終端,至少在當下至今后的很長時間內不會消亡。傳統制造業需要的是智慧“養分”將它舊貌換新顏。所以,傳統制造業需要戰略,需要定位,需要轉型。為此,陳萍生給出了一劑“良方”,即國內制造業首先要練好基本功,做好品牌宣傳,“我們可以做的有很多。腳踏實地,仍是先決條件”。因為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基于上一次的基礎,這是拾級而上,不能一步登天。電腦化、系統化、信息化、自動化,這都是工業4.0的基礎,缺一不可。他說,目前,交大海外正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加大合作,一系列針對工業4.0的培訓課程正在研發當中。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李耀新演講

美國國家一級注冊工程師陳萍生演講

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高級營銷總監劉建峰演講

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演講
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高級營銷總監劉建峰做《創新I.T驅動新產業革命》的主題演講,劉建峰介紹,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CPS等為代表的新一代ICT技術,無論是對于構建網絡強國,還是建設制造強國,都堪稱馬力最為強勁的“引擎”。在《中國制造2025》里,還特別強調了ICT對于構建制造強國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華為通過提供全層次開放的敏捷網絡,致力于攜手更多ICT產業鏈上的合作伙伴,打造出適應中國企業業務部署的創新型解決方案,在企業網絡平臺的建設中,華為所提供出的基于全層次開放的敏捷網絡,將攜手更多的ICT伙伴,打造出更加適應企業的整合交付方案,實現端到端價值鏈的重塑,協助企業實現商業上的價值與成功。
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做《智能制造與中國經濟》的主題演講,他分析了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的特點,闡釋了地緣政治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剖析了國內經濟形勢特征以及當前經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下一步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提出了若干思考。他提到,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必須依靠創新來驅動發展,而要建成全球性科技創新中心,上海算是最有可能的城市之一。20世紀80年代上海成功邁過了輕工業發展的第一道坎,20世紀90年代又成功邁過了重化工業發展的第二道坎,“十三五”期間上海制造業需要成功邁過第三道坎,“這對上海發展至關重要,需要改變把發展服務經濟等同于發展服務業的認識偏差,依托上海郊區發展制造業的獨特優勢,克服商務成本和人力成本方面的制約。智能制造是上海邁過第三道坎的重要選擇,上海的特點和優勢,決定了智能制造應該成為上海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在圓桌論壇環節,四位演講嘉賓就“中國制造業的現狀與對策”這一議題展開了熱烈對話,并對現場觀眾所提出的“智能生產技術和產能過剩有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大型的工廠在訂單飽和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智能改造”、“如果發展智能農業、大量使用機器人的話,廣大的農民該何去何從”等熱點問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講座結束后,海外教育學院院長劉牧群、教務長王良志分別為四位嘉賓頒發了容閎大講堂紀念證書。

圓桌論壇環節

院長劉牧群、教務長王良志為嘉賓頒發紀念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