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玉紅,閆英琪(蘭州城市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
網絡平臺是實現大學生性健康教育的宏觀路徑
——基于甘肅省大學生性道德選擇的趨向調查
哈玉紅,閆英琪
(蘭州城市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摘要:性健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設必不可少的內容。從20紀80年代開始我國逐漸加強性健康教育,并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要求在國民教育中列入全面的性教育內容。課題組調查甘肅省大學生性教育現狀,發現傳統性健康教育路徑給大學生提供的幫助仍然十分有限。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給人們提供了獲取性知識的最佳渠道,青年網民的快速增長和網絡技術的全面應用為大學生性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大空間。因此,結合傳統教育路徑,通過網絡平臺對大學生進行綜合、全面、立體化性健康教育,是優化性健康教育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網絡平臺;大學生;性健康教育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不斷加強青少年性教育力度,在國家有關部門積極倡導下,各級學校和相關民間組織紛紛響應、積極行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1.1中小學性健康教育現狀
1981年,國家教委決定在高中開設人口教育課,對學生進行性生理知識和人口基礎知識教育[2],這是文化大革命結束以來第一次打破性禁忌,以官方名義頒布的與性有關的決定,標志著性教育逐漸進入我國中小學教學計劃。1988年8月24日,國家教委、國家計生委發布了《關于在中學開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指出“要經過試點、取得經驗,再逐步地、穩妥地推開”,上海率先開展了試點工作。1992年1月1日起正式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為學校進行青春期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據。1992年9月8日,衛生部和國家教委共同印發的《中小學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試行)》中,將青春期教育概括為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3個方面[3]。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倡導下,全國很多中小學開始將性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對青少年有計劃地開展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之后,國家為了保證性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地位,先后頒布一系列文件和法律。2001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明確規定學校以適當的方式開展生理衛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性健康教育[4]。2004年《教育部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預防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的意見》,提出從2004年要確保安排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課時,初中6課時、高中4課時、中等職業學校4~6課時,普通高等學校應開設專題講座或將其納入健康教育等相關課程,每學年平均不少于1課時[5]。2008年12月教育部頒布《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健康教育內容包括艾滋病預防在內的疾病預防、心理健康、生長發育和青春期保健等[4]。在國家相關部委的重視下,只要有條件的中小學相繼開展了青春期健康教育講座等活動,但多數中小學仍缺乏條件系統開設性健康教育課程。
1.2高校性健康教育現狀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除了相關部委積極推進性健康教育外,許多高校研究者也開展了大學生性健康教育調查和性健康心理咨詢等活動,并發表和出版了一系列科研論文、專著。部分開明的高校也將性健康教育引入大學校園,1989年華南師范大學將性科學與性教育課程正式列入教學計劃,供全校學生選修;1997年首都師范大學也開設了性科學輔修專業[2]。2001年福建師范大學在全校開設了性健康教育學公共選修課;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開辦性科學講習所,以專題形式開展性教育。除此之外,有些高校開設大學生健康教育課程,其中就包含性健康教育內容,如廣東工業大學在2008級全日制本科學生中開設大學生健康教育公共選修課,學分為1.5分,共24學時[6];此后北京師范大學、河南師范大學和云南師范大學等相繼開設了校級健康教育選修課。2011年5月28日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其中基本教學內容的第五部分為大學生性心理及戀愛心理,提出教學目標為使學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認識戀愛心理的特點,了解在性心理和戀愛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形成對性心理和戀愛心理的正確認識。這是教育部首次對大學生性健康教育提出詳細的教學內容和目標要求,是國家對大學生性心理健康高度重視的表現,標志著大學生性健康教育的具體落實有了政策保障。然而,各高校執行情況不容樂觀,由于觀念、師資等局限,大多數高校無法開設性健康教育課程。
1.3民間性健康教育現狀
除政府部門的努力外,各種相關的學術團體和社會團體也為性教育工作注入了活力。1985年北京舉辦了婚姻問題及青春期性衛生講座,之后全國其他城市相繼舉辦形式多樣的性講習所和各種學術會議。1985年7、8月,上海大學劉達臨教授等舉辦了全國第一屆性教育講習班,開始培養性教育人才,并從1988年開始在全國十幾個城市舉辦性文化圖片巡回展覽,引起廣泛關注。該宣傳形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他地區紛紛效仿,相繼舉辦了性文化展覽會,為教師、家長和學生等提供了有效的學習機會。1992年有關性學的專刊《中國性學》(后改名為《中國性科學》)開始出版,對性學術研究和各種國內外交流活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有關專家在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美國福特基金會等機構資助下,開展了許多富有成效的調研活動,一系列性科普讀物迅速問世。同時相關實踐活動在全國展開,如青春期性健康熱線、信息與咨詢服務網站、性教育影像視頻、性心理診所等,為青少年提供了多種獲取性知識的渠道,對我國青少年的性教育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各種民間組織和專業研究者共同努力,通過課堂講授、發放宣傳品、舉辦各種展覽、培訓相關師資、舉辦座談會、提供咨詢服務、推行同伴教育等形式,及時為青少年提供有效指導,推進我國性教育縱深發展。然而,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宏觀路徑以及有效的監督機制,各學校對性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一,在課程設置和內容安排上均有差異。有的學校根本沒有師資開展全面性教育,當然也有教育者觀念固化因素,尤其是在農村,中小學性健康教育嚴重缺失。另外,很多城市在90年代中后期開始弱化性教育,甚至在中小學課程體系中取消了性教育課程,專題講座也減少了。如上海是全國率先在中小學開展性教育的城市,1995年以后,由于課程開設太多、學生負擔太重,壓縮甚至取消了上海部分中小學性教育課時。許多學者的調查數據中也分析反映,由于學校和家庭性健康教育不暢通,報刊雜志、性學專著、影視媒體、網絡等成為青少年獲取性知識的主要渠道。這與70年代英國在性教育上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有點類似,導致許多青年人在性解放運動中失去正確選擇性道德行為的能力,從而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如艾滋病泛濫、少女懷孕、性游戲化和商業化、性伴侶多樣化以及淫穢色情文化流行等。因此,我國性健康教育要吸取經驗,避免社會問題產生。
2015年課題組采用隨機抽樣調查和無結構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對甘肅地區10所高校大學生性道德問題進行追蹤調查,共發放問卷8 000份,收回問卷7 552份,經過篩選確定有效問卷6 702份,有效率是83.8%。問卷共設計82道題、402個變量,調查顯示,大學生從學校、社會和家庭中獲得的性方面的指導和幫助十分有限。
2.1大學生性知識來源渠道令人擔憂
表1數據顯示,大學生性知識來源復雜。大學生性知識來自兄弟姐妹和父母的比例很低,來自教師的占17.5%,其中女生從父母、教師和戀人處獲得的性知識要多于男生。可見在基礎教育階段,甘肅性知識教育嚴重缺失,尤其是家庭和學校性教育力度明顯不足;在學校和家庭中無法得到全面的性知識時,學生只能從其他途徑獲得。如表1所示,來源是朋友的排在第一位,其中男生高于女生;來源是影視媒體的排在第二位,這種局面令人擔憂,因為當前網絡、影視媒體、報刊雜志上的性知識較為混亂,健康的與非健康的性知識、性價值觀、性道德觀共存,青年人無法有效甄別;來源是書刊雜志的排在第三位。從性健康教育網站獲取知識的只占15.4%,而從色情網頁獲取性知識的占17.4%,其中男生比例高于女生,說明男生更喜歡通過網絡尤其是色情網站獲得性知識。
表1 不同性別大學生性知識來源構成情況[n(%)]
分析以上數據不難看出,大學生性知識來源有以下特點:(1)從父母處獲得的性知識基本缺失,尤其是男生獲得的幫助極為有限,這與父母文化程度和性觀念明顯關聯。(2)學校性健康教育嚴重缺失,導致大學生目前所掌握的性知識缺乏科學性,甚至存在明顯錯誤,不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和社會進步。(3)多數大學生通過各種媒介和渠道獲取性知識,但難以區別真偽。如此看來,當前大學生性知識來源絕大多數不是學校和家庭,而是報刊雜志、影視媒體和網絡。然而目前國內缺乏權威的性教育網站,在面對復雜的性道德觀時大學生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受到極大影響。
2.2目前大學生最需要的是性道德教育
性健康教育內容和方法應隨學生年齡而改變。為了解當代大學生在兩性交往中最需要哪方面的性健康教育,課題組設計了8個選項進行調查:進行全面科學的性知識教育,進行正確的性觀念教育,有關于異性交往的禮儀和方式,進行正確的性道德教育,怎樣推遲性行為,進行正確的法制觀教育,進行正確的審美觀教育。
由圖1可知,在兩性交往中大學生最需要的是進行正確的性道德教育,排在第二位的是進行正確的性觀念教育。說明面對多元化性價值取向,大學生更需要正確的性道德教育。現如今,各高校由于受專業培養方案限制,加之教室、專任師資缺乏,大學生需要的性知識、性道德、性心理、性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很難通過正規渠道實現。因此,建立一個科學的、多方位的全國性健康教育網站十分必要。
圖1 大學生需要的性健康教育內容構成
2.3專題講座和開設選修課是最受大學生歡迎的性教育模式
由于內容的特殊性,性健康教育模式與其他教學模式不同。課題組設計了開設選修課、經常組織討論、自學、專題講座、采用網絡教學5個選項進行調查。如表2所示,大學生首選的教學模式是專題講座,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其次是開設選修課;排在第三位的是采用網絡教學,說明大學生急需性健康教育但又不希望在群體環境中進行;排在第四位的是經常組織討論,男生比例高于女生,說明男生更愿意與同齡人交流經驗、尋求幫助;排在最后一位的是自學。目前,由于國內各高校性健康教育方面的師資力量、教學條件不完善,大學生的需求無法全面實現。要解決這個現實問題,最有效、可行的辦法是集合優勢資源,開發網絡教育課程,采用多種方式開展基于網絡的、科學系統的專家講座及在線討論、指導和答疑等咨詢服務活動;尤其加強大學生性觀念正確判斷能力和性道德踐行能力,極大地提高大學生性道德判斷能力。
表2 不同性別大學生性健康教育模式調查結果[n(%)]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展,網絡逐漸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性教育領域的作用突顯無疑。從國外性教育的成功經驗和我國性教育現狀來看,性健康教育必然從民間轉向政府。充分發揮國家公力優勢,通過網絡平臺開展全體大學生性健康教育,使性健康教育真正走向科學化和大眾化勢在必行。
3.1內容的特殊性決定了網絡性教育的最優地位
性是人類自然的、本能的生理現象,是無法回避的話題,貫穿于人類生命始終并體現人類生命活力,這是由性的自然屬性決定的;而人類獨有的社會屬性,才是人類之性與動物之性的本質區別。就像黑格爾指出“兩性的自然規定性通過它們的合理性而獲得了理智的和倫理的意義”[7],一個文明的社會必然要用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調節人們的性行為,引導人們的性觀念和性價值取向,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然而,性本身的隱私性決定了其特殊性:(1)人們的性觀念和性意識都是隱性存在的,這決定了關于性(包括性道德)的種種認知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主要靠個體自己判斷和選擇。(2)性道德規范難以具體細化、明確化和公開化,因而性道德規范對個體性行為的調整也只是隱性滲透的,使得性道德規范對個體的約束力弱于其他社會規范。(3)性行為的隱秘性決定了人們將個體性行為視為極度隱私,而法律保護個人的隱私權不受侵犯。具體表現在:只要個體性行為不危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不損害他人權利,不構成違法犯罪行為,男女之間的性行為就應該是個人的私事。因此性的特殊性決定了性道德規范主要靠隱性的民間教育完成。目前,民間教育力量不均衡,需要借助國家公力弘揚社會提倡的性價值觀念。性健康教育可通過現代化電子媒介實現,而網絡平臺能以最優化的內容、過程和方法實現性健康教育目標,既可滿足受教育者需求,又可避免各種錯誤價值觀的侵蝕。
3.2網絡自身的功能決定了性健康教育的最優教育效果
根據調查實際,要想短期內改變學校和家庭性教育嚴重缺失現狀,將具有科學性和隱秘性的性知識傳遞給全體青少年,只能借助網絡教育平臺。相對于傳統教育路徑,網絡平臺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1)教學內容更豐富、更生動、更逼真。國家教育部門可集中優勢教育資源,開發科學逼真的性教育素材、提高性教育感染力和滲透力。(2)教育投資更少、成本更低。性健康教育網絡平臺可成為巨大的性教育資源庫,將各種性教育內容整合在一起,使每一名學習者能隨時隨地共享網絡性教育資源,聆聽專家講座和系統的專業化教育。(3)教育范圍更廣,針對性更強。網絡學習不受師資、教材和觀念限制,任何人可隨時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還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在線咨詢和交流,隨時解決個人困惑。因此,教育部門要集合權威專家,如婦產科專家、心理專家、精神專家、營養學專家等,建立集咨詢、講授、討論、心理輔導于一體的、專業的、權威的性教育網站,解決大學生生理、心理和道德選擇問題,使大學生的性問題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可以說利用網絡開展性健康教育能取得最優化、最廣泛、最全面、最高效的成果。
3.3大學生網民迅速增長可實現性健康教育的普及
2015年7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公布,截至2015年6月我國已有6.7億網民,其中通過手機上網的人數已經達到88.9%,遠遠高出其他設備上網人數。而這些網民中絕大多數是青年人,尤其是大學生,他們具有極大的好奇心、極強的接受能力和自學能力。要通過網絡平臺普及性健康教育,政府部門應加強對網上“黃色信息”的監管力度,規范網絡管理,開發富有意義的性教育活動。在當今中國,整個社會性文明環境建設應成為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個體推動大學生性文明、性道德的發展,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總之,在現階段微觀性道德教育路徑不暢的情況下,教育路徑由傳統向現代化轉型十分必要。教育部門應培訓專門師資力量,開發適當、適齡、適度的網絡教材,組織專家分學科、分層次、分對象進行科學系統、形式多樣的性健康教育。同時,鼓勵醫療、計生部門介入青年性健康教育,建立青春期教育官方網站,設立專門服務中心。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優勢,加強性健康教育的廣度、深度和力度,使性健康教育真正走向現代化和普及化。當然,傳統的學校、社群、家庭和個人修養等微觀路徑建設也不可缺少。實踐證明,以宏觀教育路徑為主、微觀教育路徑為輔的模式,有利于個體性健康認知能力、性道德選擇能力和意志力的提高,可有效幫助大學生抵制各種性誘惑,引導其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促進大學生人格完善和全面發展,構建和諧文明的社會。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季成葉.性科學教育讀本(大學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陳銘德,朱琦.性教育的困惑與對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4]劉文利.大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5]彭濤.中國性教育開展的相關政策分析及建議[EB/OL].http://asksheweb. hrbmu.edu.cn/article.php?id=1722,2011-08-29.
[6]廣東工業大學教務處.選修大學生健康教育課程的通知[EB/OL].http://www.gdutbbs.com/thread/252254-1-1.html,2008-09-23.
[7]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馬克思說過:“人對人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關系是男人對婦女的關系……因此,從這種關系就可以判斷人的整個文化教養程度。”[1]大學階段既是學生性生理發育和性心理逐漸成熟的時期,更是性道德觀逐漸定型的時期,急需培養健康的性觀念。然而傳統教育在性問題上的隱晦態度,使大學生缺乏科學、全面、積極的性教育。現階段,傳統性健康教育路徑無法完成全方位的科學性教育任務,運用現代化網絡平臺開展性健康教育成為必然趨勢。
中圖分類號:G5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9-0123-04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西北地區大學生性道德選擇趨向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向研究”(13BKS089)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