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燕
[摘要]新的歷史時期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新問題,即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高校崇洋媚外風氣有所增長;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有所淡漠;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不夠廣泛,缺乏深度,缺乏創新,效果欠佳。為此,本文在以往專家、學者的研究基礎上,提出新形勢下進行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舉措,即進行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方式創新等,將愛國主義情懷與時代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以期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一些新思路。
[關鍵詞]大學生 愛國主義教育 時效性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0-0158-02
中華民族根植最深、影響最久的精神品質,當屬愛國情懷。遠有司馬遷“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的擔當,近有陳毅“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的氣概。而今,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重任,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發出了明確的指示與號召:“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千百年來,愛國主義的內涵隨著時代發生著改變,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卻從未減退,愛國主義始終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習近平同志曾指出:“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緊緊抓住愛國主義教育這個關鍵。”因而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更需要加強愛國主義的教育與愛國主義情懷的熏陶。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加強對愛國教育的重視,才能夠在這樣一個新時代背景下奠定精神根基,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愛國主義教育與新時代的發展不相適應,缺乏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近年來,我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成功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迅猛。盡管當今我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喜人,但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也不可忽視,尤其是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方面欠缺的不利影響更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以市場為導向的資源分配原則,讓很多人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單純的獲取物質利益上,開始逐漸走向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和驅利主義,從而忽略了自身精神世界的建設和發展。而這樣不良的社會風氣也或多或少地蔓延到了高校校園里,不少學生已然忘記自己“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歷史使命,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謀取物質利益、追求物質享受方面,價值觀扭曲。
愛國主義,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是指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奮斗,愛國主義教育則是培養公民或集體對于祖國的深厚感情,在行動上大力支持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堅決維護祖國利益。我國綜合國力、經濟實力如今都有所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卻沒有與時俱進,缺乏創新,成效不盡人意。很多高校都強調教學氛圍、學習氛圍和科研氛圍等,舉辦大量的學術活動、文體活動來豐富廣大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卻沒有堅持經常性地舉辦包括升國旗儀式在內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只有在國家舉行重大活動時才組織學習和討論,并沒有形成濃厚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這樣的情況只會使愛國主義教育缺乏一個穩定而堅固的基礎,最終導致高校學生缺乏足夠的渠道去提高自己對國家的認識、去參與國家政治活動,產生對國事漠視的態度。
(二)信息多元化使大學生對國家大事關注程度不夠,發展和建設祖國的責任心不強
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擔負著建設國家的重任,但是很多高校學生卻沒有具備與其自身身份相符合的政治參與意識與政治參與能力。首先,大量的信息充斥著高校學生的生活,分散了他們對于國家政策、國家政治的注意力。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每一名現代人的生活中都充斥著大量不同種類、不同領域的信息,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巨大的信息磁場。而高校學生,由于具備了較強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能夠擁有更廣闊的信息內容和更為復雜的信息渠道,也就是說,他們更容易找到大量他們所需的信息;然而,高校學生由于生活在象牙塔之中,沒有踏入社會,所以對于信息的甄別能力較差,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所干擾,從而影響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大學生關注度較高的領域多集中在娛樂、游戲方面,而不是國家大事:一方面是因為這類信息具有盈利性、娛樂性,所以推廣度較高;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環境利于這一類信息的推廣,而國家政策以及國家政治現象這一類的信息則逐漸被淹沒在大量的文娛信息中,失去了大學生的關注。其次,一部分大學生即便參與了政治活動,其目的也不純粹。他們入團、入黨或者是參與相關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為了解國家大事、關注國家發展以更好地服務人民、奉獻自己,承擔起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責任,而是為了自己未來就業做準備。由于很多工作崗位都具備黨員優先的先決條件,所以很多高校學生都在校期間拼命申請成為一名黨員,但是在成為黨員之后,又不作為,不能嚴格要求自己,究其根本,還是缺乏愛國主義情懷,對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員的義務以及職責認識不夠,思想覺悟還需要提高。
(三)受西方腐朽文化的影響,高校“崇洋媚外”的不良風氣有所增長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進行了交融,然而這也為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一定的隱患。西方發達國家借助他們的經濟優勢,對其他國家進行了文化輸出,企圖進行“和平演變”。一部分辨別能力不強的高校學生對于西方文化趨之若鶩,他們的主權意識、國防意識以及民族自豪感受到了猛烈的沖擊,乃至幾乎消失殆盡。殊不知,西方文化也有其腐朽落后的方面,只是在宣揚的過程中對這些負面的因素常常加以掩飾和隱瞞而已。高校學生“崇洋媚外”如今已經不是一個個體現象,而是一種群體現象。在他們進行購買衣服、首飾、化妝品的時候,總是傾向于選擇國外的品牌,對于“阿迪達斯”“迪奧”“香奈兒”“愛馬仕”等國際知名品牌如數家珍,甚至有不少大學生選擇在假期到韓國、日本“血拼”,導致每年寒暑假都是韓國、日本等國的商品斷貨之時,大大刺激了這些國家的商貿;但是這些大學生對于我國的一些優質國貨品牌卻一無所知,甚至是不屑一顧,殊不知,漢方、國產工藝其實遠遠勝過其他國家。除此之外,他們對于韓國等國大量搶申的行為也無動于衷,甚至是對這種行為有所認同,這是因為他們對于祖國的文化遺產并不了解,也不關注,所以文化遺產被搶申也無法對他們的思想產生沖擊;而且這些高校學生將大量的精力和閑暇時間花費在了觀看韓劇等行為上,在潛移默化中接收著對方的文化殖民,深究其因,也不過是對于自已國家的了解不夠造成的,沒有了解,就沒有感情。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迫在眉睫。
二、推進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全面創新
而如今高校學生所處的時代,恰好是一個思想碰撞、文化激蕩的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更是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加之高校學生具有思想活躍、對信息敏銳以及對新鮮事物敏感的特點,所以很容易受到時代的影響。在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愛國主義教育需要軟硬條件共同發展,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高校老師與高校學生合作完成,不斷進行創新發展,才能夠切實地培養廣大高校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一)愛國主義教育要注重內容創新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它的內涵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與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相結合,必須與國家民族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必須與國家民族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結合。當前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應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不斷豐富其內涵,引導大學生全面認識國家的發展目標與發展道路之間的關系,正確把握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之間的關系,深刻理解國民形象與國家形象之間的關系。”如今的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大學生充分地理解我國國家大政方針的內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祖國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而努力奮斗,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在中外文化深入交流中,還應該提高他們對于本國文化的認同感,培育大學生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從根源上增強國家的向心力和軟實力,以期在全球化發展的大環境下,使中國立于不敗之地。
(二)愛國主義教育要注重形式創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校學生對于信息的攝入也不再局限于一些傳統的載體,而是被網絡上的大量信息所包圍。“據有關統計,高校大學生中網民占35%—40%”,大量高校學生都利用網絡進行自我觀點的表達,還有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經參與到了線上國事討論的活動上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也要借助網絡,搶占網絡陣地的主導權,利用網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教師可以通過開通豆瓣小組、微信公共平臺等形式傳播愛國主義宣傳文稿、視頻,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能夠覆蓋較大的閱讀、觀看群體,而高校學生也可以將閑暇時間利用起來,去參與該類線上活動。高校教師還可以將一些傳統的線下活動與線上活動相結合,如“中國夢”演講征文比賽等,利用多媒體平臺去宣傳相關事宜,可以實現最大限度的普及度與參與度。因此,“作為監管與教育的共同體,高校應該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牢牢地把握網絡宣傳陣地的主動權,利用網絡傳播的正能量,寓教于樂,開辟出一條可以讓高校學生自由表達對民族命運、國家前途關注而進行議政的平臺,一次表達當代青年學生的與眾不同與獨到見解”。
(三)愛國主義教育要注重方法創新
時代在進步,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也需要根據時代發展而不斷創新,可以說,每個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都會有所不同。在抗日戰爭時期,愛國主義教育是要求人們視死如歸,與列強作斗爭;而在現如今中國綜合實力、國際地位都有所提升的基礎上,愛國主義教育是要求人們努力拼搏,不斷縮小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最終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愛國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既是學校的任務,也是全社會的責任,所以不管是學校還是社會,都要營造出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氛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力度,進行“三下鄉”活動,組織大學生深入城鄉中,進一步了解國情、省情、鄉情,讓大學生對改革開放的成果以及自己在新時期中的使命有著深刻的認識,多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紀念館、革命圣地等地,讓他們身臨其境,聽取愛國人士的革命歷程,接受愛國主義情懷的熏陶,真正將愛國主義教育落到實處,使其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青年人是毛澤東口中“整個社會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八九點鐘的太陽”,是李大釗筆下“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活潑之生命”的群體。國家社會的發展、精神力量的傳承也必然將落在青年的肩上。愛國主義是一面具有強大號召力的旗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傳統美德,應當高度重視,而高校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更不應該摒棄我國傳統美德,更應該認真學習和了解中國國情,努力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憂勞可興國,逸豫可亡身。只有時刻謹記國家所賦之使命、時代所予之期望,投身愛國、強國、興國、報國的偉大實踐,青年人方可鴻鵠展翅、揚帆遠航、擁抱未來!
【參考文獻】
[1]崔海峰,邵立偉.加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問題及措施[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09(03).
[2]李貴峰.淺論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思路[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2006(01).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