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毅影 楚文文 蘭希
[摘要]本文在新時期的時代背景下,結合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提出在新常態下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意義。通過分析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困境,提出了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與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緊密結合,要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關鍵詞]新常態 大學生 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0-0162-02
一、新常態下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背景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推動著國家和民族不斷前進,動員和鼓舞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16號文件),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中明確指出:“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些都為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契機,對于繼承和弘揚愛國主義傳統、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大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具有指導意義。
十八大以來,隨著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推出一系列新的治國理政的舉措,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法治等諸多領域逐漸進入了一個“新常態”時期。“新”就是較以往明顯不同,有大的變化和特點,新鮮生動,引領著健康進步的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出現了也將會出現諸多的“新”。常態,就是長期要堅持和延續下去的態度和態勢,而現在中國最明顯的態度和態勢,正是改革。
然而,在改革的過程中,國內外環境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加之如今的大學生群體以“90后”為主,其意識形態領域也伴隨時代變化出現了新情況和新問題。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導他們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樹立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如何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理念,構筑更具時代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和解答的問題。
二、新常態下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意義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是推動我國社會發展前進的巨大動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期的迫切需要。加強新常態下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也是一個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一)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也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在新的歷史時期,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傳統,對于激發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在中華民族正處于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關頭,一方面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正處于關鍵時期,另一方面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中國前進的道路上充滿著巨大挑戰。這種挑戰不單表現在物質層面,更表現在精神層面,這是對我們全民族意志、品質和能力等各方面的全面考驗。
(二)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大學生是未來的主力軍,他們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責任與使命。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正確認識人生,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系,擺正自我的位置,正確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價值、人生責任等問題,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牢記國家的培養,不斷提高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社會發展統一起來,堅定愛國主義理想信念。
三、新常態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互聯網等新媒體平臺影響大學生正確愛國主義認識的形成
新媒體時代為信息傳播提供了開放性、匿名性的平臺,信息的發布和使用空間都十分自由。新媒體帶給人們便捷的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一些腐朽落后甚至危害國家穩定和民族團結的信息也會通過媒體大肆傳播。大學生正處于思想活躍、意識形態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某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網絡媒體宣揚人權思想、個人主義等錯誤的政治觀點和思想觀念,另外,國內一些反國家的惡勢力利用新媒體傳播反動信息,蠱惑人心。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還未穩定的時期,面對網絡新媒體環境下的海量信息,不能做出理性判斷和鑒別,看問題時容易主觀、片面,熱情高漲但行事上易沖動,容易受外界影響,急需要正面的教育和引導。
(二)大學生思想的矛盾和困惑給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嚴峻挑戰
現階段,我國社會存在很多矛盾。大學生最關心的就是就業問題。但是目前受高校擴招和國內經濟形勢不景氣的雙重影響,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很多大學生畢業時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尤其那些期望靠教育來改變現實的貧困家庭和個人,就業情況令他們非常失望的同時,也會使他們在思想上產生矛盾心理,甚至對社會與國家的不滿。大學生寒窗苦讀數十載,最后的回報與投入相差甚遠,在物質匱乏的狀態下無法讓他們大談愛國主義的雄心壯志。另外,現階段價值標準多元化,大學生價值標準的選擇趨向對自己的實用,“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想充斥著大學生的頭腦。尤其對于外語外貿類院校,學生出國的人數較多,部分學生崇尚國外文化,認為只要是外國的就是好的、看電影只看外國大片、購物只看洋品牌等。
四、新常態下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要與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緊密結合
愛國主義教育必須首先解決為什么要愛國的問題。為什么要愛國?因為每個公民都是國家的一份子,國家的名譽、利益和個人的名譽、利益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國家的繁榮富強為個人提供了生活發展的保障。
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要使大學生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與個人命運的關系, 使他們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 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族意識,讓他們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發展和國家命運相結合,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1.充分發揮黨基層組織的堡壘作用和大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大學生黨員是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要抓好學生黨員的理論教育,提高廣大黨員的理論修養,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開展黨員志愿服務活動,使學生黨員能夠牢記并自覺遵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并且引領周圍的同學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組織和學生社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三自”作用,鼓勵學生社團積極配合學校黨團組織開展“中國夢”“四進四信”等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2.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已深深地融化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之中。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核心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的集體主義思想,這其中也包含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理念。通過學習傳統文化,感受國學國粹之美,可以完善大學生的人格,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
3.建設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大學生在校園中學習生活成長,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一種無形的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高尚的風氣、良好的秩序、幽雅的環境,有利于形成校園群體共同的價值認同、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加強校風建設、倡導文明校園,有利于學生陶冶情操、調節情緒、啟迪智慧、增長才干。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利用培養學生的愛校、愛國熱情。
(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要引導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指引大學生積極學習、領悟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只有短短24字,但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公民個人層面都做了明確的要求,其中的內涵和要求需要大學生認真、深入地學習,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進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入耳、入腦、入心。不僅要真正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要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用先進的思想武器武裝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和理論修養的同時,真正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2.引導大學生學好本領,掌握才干,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
當代大學生是充滿青春活力的青年一代,他們正直青春年少,是學本領、長才干的未來棟梁。所以,要引導青年大學生珍惜在大學的寶貴時光,認認真真、勤勤懇懇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努力學習、刻苦學習、勤奮學習、多學知識、多增才干、多長見識,做一名優秀的大學生,為將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要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人生的理想決定著一個人的發展方向。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一個人世界觀和政治立場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大學生是時代精英,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關鍵力量。加強他們的理想信念教育,對促進愛國主義教育意義深遠。
1.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中國夢”
“中國夢”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國家夢想。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要引導大學生認清現實,樹立正確的理想,以社會需要為導向,以個人條件為基礎,對自己的理想進行設定。高校要加強“中國夢”的學習宣傳,將其中蘊含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融入到大學生的個人理想中。
2.引導大學生學習“四進四信”精神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進四信”等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四進四信”對當代大學生共青團員有著深遠影響。習主席提出通過進支部、進社團、進網絡、進團課等“四進”方式,使大學生樹立“四信”,即對黨科學理念的信仰、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國夢”的信念、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對以總書記為黨中央的信賴。“四進四信”講話精神促進當代大學生共青團員從最細微的行動中不斷向黨靠攏,不斷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提升當代大學生共青團員的總體素質,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理想信念,為國家培養人才,為明日光芒添燈助威。
五、結束語
魯迅先生曾說過:唯有民魂是最可貴的,唯有它發揚光大起來,中國才有希望。體現一個民族靈魂的關鍵之所在就是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然而愛國主義思想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在新常態、新形勢下對大學生開展深入持久的愛國主義教育,才能使愛國精神真正融入大學生的血脈。
【參考文獻】
[1]胡偉,李承明.中國新常態[J].西部大開發,2014-12-15.
[2]劉淑珍.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D].江南大學,2009.6.
[3]胡繼紅.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創新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5.
[4]何圓圓,李娟,張德兵.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8.11.
[5]任偉.當代中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研究[D].山東大學,2010.3.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