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
[摘要]對于高校的生物課程來說,實驗是最能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與基本技能的教學手段了,這種效果是課堂教學怎樣也替代不了的。可是目前高校生物學教學卻恰恰忽視了實驗的重要性,注重理論的教育以及驗證,而忽視能力的培養。所以,改變目前的教學方式刻不容緩,高校應該更新教學的觀念,大力推進實驗教學的應用,并創新教育方法,讓學生在提升實踐能力的同時提高綜合素質。因此,本文就任務型教學在高效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和討論。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模式 高校生物實驗教學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0-0210-02
生物實驗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可是由于高校對實驗課程的不重視而導致課程缺乏新穎性和和科學性,這就造成學生在實驗課程中缺乏積極性,無法真正參與到課堂當中來。實驗的過程相當敷衍了事,并不會嚴格按照實驗要求來進行實驗任務,這樣必然就達不到開設實驗課程的教學目的。而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應用就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從而讓學生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
一、高校中生物實驗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生物課程本來就是一門實驗性非常強的學科,學生們要做的是對生命產生、消失的現象進行研究和探討、對生命所有規律的掌握和認知。在我國《新課程改革綱要》中,就對其有過明確的改革,其中指出:學生創新能力、參與能力、動手能力的增強就是新課改的最終目的,要培養學生的是一種接受信息、處理信息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完成與人順利合作是根本目標。早在2007年,我國大學生創新試驗計劃就已經被頒布,此項計劃在我國的大力實施,也讓高校將實驗作為學生學習的重點部分。我國對于教育的改革,就是一種人才培養觀念的轉換,全面發展、人人成材是我們要遵循的教學理念。創新教育模式的開展也為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提供的新途徑。在這其中,實驗教學就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掌握知識技能的重要方法,所以,對于實驗課程教學課程的開展不可輕視。
二、現階段高校生物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注重理論,忽略實驗
在以往傳統的高校生物教學中,常常是將理論教學作為學習的重點,理論課程的課時要比實驗課程多很多,一旦課程時長受到限制,那實驗一定會出現準備不充足、對實驗結果分析出現偏差等問題,這并不利于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提高。而單單從資源的分配上來看,生物理論課程的教師一般都是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骨干,而實驗課程教師通常是實習生或者新教師,教學經驗有限。再從考核的角度上講,教師也會比較注重學生理論成績的好壞,實驗成績卻顯得可有可無。要知道,理論知識與實驗實踐的技能成績不能等同。作為現代的教育人,更應該重視學生實驗與理論的雙重教育。推動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必須讓學生擁有實操和理論的雙重能力,這樣教育人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
(二)生物實驗中的內容以及方法相對陳舊
在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各學校對學科的教學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轉變,可是還是有一部分教師在生物實驗教學中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即教師向學生們解釋實驗的規定步驟以及具體操作,實驗結果也是固定的,學生只要按照教師所說的一步一步去完成即可。此種教學模式很顯然就是對學生培養自主探索精神的一種束縛,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積極性和探索欲,更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三)重知識的傳授,輕視對技能的訓練
大多數情況下的實驗課程教學,學生走進教室就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實驗藥品以及實驗器材,可是學生對于這些器材和藥品卻可以用“一無所知”來形容。另外,進行實驗課程的教學時,生物教師通常會以課堂教學中理論知識講解的形式來進行實驗的教學,剩余不到三分之一的時間才會進行實驗步驟的演示。可是這種“教師講、學生聽”的上課模式實在是和實驗教學的目的背道而馳,學生無法真正參與到實驗當中,必然會限制對實驗技能的提高。一旦學生自行開展實驗,會就會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從何下手,學生的思維方式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不利于課程的學習。
(四)重視理論驗證,忽視能力培養
生物實驗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對動手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可是現在的生物實驗課程,教師都會按照教材中的實驗進行教學。課程中對于實驗的說明可謂是一目了然,學生始終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無法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學生經常會出現的狀態就是在實驗進行到最后,才發現自己的數據有錯誤,再對照教材馬上修改,不會考慮究竟是哪方面出了問題或者是別的原因。這對教育沒有任何好處,也無法到達實驗教學想要到達的教學目的,對于這種情況必須馬上加以改善。比如在“細菌生理生化反應”中,大腸桿菌的反應或者溴甲酚的變色,學生對發生的錯誤,大多是將實驗結果修改,并不會深究情況出現的原因。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的發展,都是在這樣一次次錯誤的試驗中被阻礙的。
三、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特征
(一)對學習組的建立
在任務教學模式中共同制定計劃是此模式的重要前提,要在建立小組的基礎上進行責任的分工,并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任務型教學的進行基礎就是建立學習小組。在現代的新型教育中,小組學習已經十分普遍。高校也可以通過這種方法進行生物實驗的學習,這不僅對任務型教學的開展有很大的幫助,更是對學生學習的一種幫助。所謂小組合作就是將學生之間的競爭關系轉化成一種合作關系,這樣將個人競爭變為小組競爭,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在此基礎上,師生的關系也會得到一些轉變,教師也成為了團隊的一部分。這樣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更能提高學生們的溝通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師生的關系也會變得更加融洽。不僅如此,也讓學習能力不同的各階段學生都得到一個質的提升。教師要注意的是,不管教學模式如何轉變,都不能忘記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擔任的是引導者,這樣師生關系才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學生的學習能力才會真正提高。
(二)教學中的任務規劃
在進行生物實驗教學時,教師一定要在課前進行教材的研讀,然后根據課程學習的重點進行任務規劃。要結合課程的實際需要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實驗任務的選擇,然后進行小組的分配。教師在進行生物實驗任務型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合作性
既然任務型教學的基本單位就是學生小組,那就意味著在進行任務規劃時不能只考慮學生個人,而是應該將學生的合作性考慮進去。教師在進行任務分工時要考慮到學生小組成員的需要。要讓小組共同完成任務的同時,加強他們的溝通。當然,教師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水平,然后進行任務的分配。在實驗任務進行的過程中,小組內的成員通過互相的交流和協作,有效提升將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學習主動性。任務型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將困難的知識點來進行拆分,安排任務到個人,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學到知識的同時,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團隊精神,這也是大學生未來走入社會必須要具備的能力。
2.開放性
高校的生物實驗任務型教學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不論是教學的內容、環境以及對象,都應該和傳統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并且在進行任務型教學時,教師也起著關鍵的作用,教師要一直仔細觀察學生的實驗情況,對學生進行一些輔助性指導,和學生之間產生良性的互動,但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能緊追學生,要給學生們充分的思考時間。教師要將任務進行合理的分配。學生也要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提問。最后還有實驗評價的環節,學生互評找出問題,促進下一步的學習。
3.目標性
任務型教學的利用是為了高校的生物實驗教學能夠更好地開展下去,所以一定是學生對某一件任務的完成,并且此項任務也是具有很強教學意義的。要將任務型教學當成一種教學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形而上學,要有目的,不脫離教材的學習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爭取做到每一個任務點就是一個知識點,讓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四、在高校生物實驗教學中融入任務型教學的應用實踐
(一)學習小組的合理設立
作為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基礎所在,學習小組是學生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任務型教學能否成功的重要環節。教師在進行小組分配時,一定要注意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學習特點,一定要相互中和,才能取長補短。如果學生過于活潑或者過于沉默,就可以分到一個學習小組中,然后再根據學生學習水平安排難易程度不同的工作。學生是否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也和小組有極大的關系。在小組中處理好合作和競爭的關系,是對學生的一種鍛煉,這種鍛煉是課本上沒有的,也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所不能實現的。
(二)對學習小組內的任務進行科學的規劃
在進行生物實驗的過程中,想要學生都能有學習的興趣,就必須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只有每個人都有事可做,承擔起一定的任務,學習才會有效。比如在進行《植物生理學》這一課程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為每個學生安排不同的任務,比如測定葉片的結構、提取葉綠素、測定過氧化酶的活性等,將各種實驗進行結合,組成一個新的實驗,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這樣也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僅如此,教師也可以讓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討論,只有思想上的碰撞才能創造無限可能。除此之外,學生也要敢于提出質疑,這樣教學才會更加富有生氣。任務型教學本來就是對學生能力的一種培養,所以實驗過程盡量將實用性提高,盡量避免過于麻煩的實驗造成實驗結果的偏差。
五、總結
綜上所述,在高校的生物實驗教學中加以任務型教學的應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其自身存在著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更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與基礎素質的一條新途徑。此方法提高了學生在實驗操作中的參與度與團隊協作能力。雖然目前我國任務型教學還存在一些缺陷,但在教育人的不懈努力下,在未來,任務型教學一定會幫助更多的大學生成為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卡力比努爾·伊明,布爾漢·肖開提.高校生物實驗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模式探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3(02):106.
[2]劉主,陳珺霞.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J].輕工科技,2014(08):179-180.
[3]李大力,單丹,楊成麗等.探究式教學模式下生物工程專業綜合實驗成績評價體系的構建[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4(03):23-25.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