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植桐?刁海濤
居住地是每個人生存的必須區域,無論時代怎樣發展、人類社會產生這樣的變革,沒有人能夠脫離居住地而存在。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后,我國社會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傳統的居住地區的環境和功能,已經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要求,因此,在對于居住地區進行有關環境空間的設計和建設時,除了滿足基本的建筑功能,還必須要科學、綜合、全面的考量如何提高這一居住環境帶給居住者的主觀體驗和感受,從根本上加強情境化,最終為廣大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滿足人們對于居所客觀和主觀兩個層次的要求。本文即對于環境空間在居住地區的相關應用和彼此的促進作用進行相應的研究,以期能夠為學界和業界提供相應的思考和借鑒,促進我國居住地區建設的發展,真正為人民群眾提供舒適、宜居,并且富有人文氛圍和精神享受的居住地區。
前言
如今,我國城市建設正處于史無前例的高速發展時期,新的建筑不斷開工建設,為人民群眾創造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有利的促進了廣大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但是實際上,在相關的設計和建造實踐中,為了經濟利潤的最大化,開放商和建造者往往盡可能的提高居住地的容積率,并且為了吸引購房者,形式化的種植植物和建設奢華的場景來構成“噱頭”,卻忽視了最為本質的因素——人。因此,這就導致我國當前絕大多數住所雖然設施齊全、設計亦富有美感,但是卻幾乎沒有考慮到人性化設計和有關環境空間的設計,這就無法從本質上保證住所環境的舒適性和宜居性,而這幾點恰恰是左右人們居住體驗和主觀感受最為重要的因素。
1.環境空間對于居住地區優化的作用和促進意義
環境空間即相關設計,是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意識的提高而逐漸興起的一種理念,并且在如今獲得了極大地發展,對于居住地區環境的優化有著極極為顯著地促進作用,可以從根本上提高人的居住體驗和精神享受。
(1)環境空間設計的概念定義
雖然目前來說,環境空間的相關設計對于我國人民群眾而言仍然是一個新穎的,或者較少聽到的詞匯,但實際上,自從人類社會誕生后,環境空間設計就已經存在,并且伴隨著人類生個歷史,但是在早期,這種環境空間設計是極為簡單的,并沒有形成一種體系,更妄談形成專門的學科。
如今,環境空間設計已經成為了一個包含眾多的專門性學科和專業,涉及城市規劃、設計等諸多學而學科,而專業更是涉及到室內、室外、景觀、植物、園林、建筑、家具等諸多方面,非常的廣泛。
(2)環境空間設計和建設對于居住地區優化的作用
進行有效、科學、充分的環境空間設計之后,可以從根本上改善居住地區的環境風貌,改變原有的“鋼筋水泥”這種傳統但是稍顯呆板的表現形式,從而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小區環境的美學體驗和人文氣氛,從而適應或迎合當前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愿景,不僅享受到居住地區原有的物質體驗,也能享受到理想的高品質生活。毫無疑問,這種健康、舒適、安全、宜居的環境必定會加強居住者的居住體驗,從根本上保證其生活的幸福感。
2.居住空間的形成和優化
空間,從本質而言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整個世界最為基礎的組成方式,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人們對于整個世界的客觀感知,沒有空間,人類社會就無從存在,簡而言之,不管是從生命的形成還是最后去世,人都無時無刻的不被空間所占據。因此,空間的優劣直接關系到一個人的生活質量,更直接左右著人的主觀意識。
所謂的居住空間,簡而言之,就是區別于工作等公共性空間的一種私密空間,人們通過這一私密空間來生活和學習,也是人一生時間中所處時間最長的一個空間。需要指出的是,居住空間的客觀環境和帶給人的主觀感受是多種主客觀因素所造成的,亦非一成不變的。實踐中,除了氣溫、降水、整個地區大環境這一很難改變的客觀現實外,居住空間的環境和居住地區的設計者、建造者的個人修養和價值追求亦有著極為緊密的關系,且可以通過科學、有效、合理的措施不斷地進行設計和優化,更直接決定于設計者、建造者、居住者等人的主觀價值取向和審美觀點。
比如,對于住所空間進行優化最為常見的方式就是裝修,這也是現實生活中極為常見地現象,但是,即使客戶固定裝修風格,那么,不同的設計師也會給出截然不同的兩種方案,不同的客戶也必然會提出不同的要求,從而形成截然不同的居住空間的風格內容,帶給人的主觀感受也絕對不會完全相同。
毫無疑問,目前我國的住區建設取得的成就是十分巨大的,住區環境的改善也極為明顯,但是,依然沒有擺脫居住地區就是“住的地方”這一傳統的觀念,依然有許多空間值得我們去繼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在滿足人民群群眾對于物質的要求和享受后,提高精神享受,告別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傳統城市形象,美化城市,使城市居民獲得最大的愉悅感受,使我們在住區建設的重要指導方向,也是居住情境空間研究的意旨所在,更是“以人為本”這一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
3.人性化的住所環境空間設計
上文中,對于住所和環境空間設計的內涵和彼此之間的促進作用進行了相應的分析,下面,將結合具體實踐情況,以具體距離的方式,來探究兩者的促進作用。
(1)戶內空間環境設計應當以人為本
人的生理尺度和行為活動的特點、范圍直接決定了對室內空間的要求,并且受限于現實社會環境、文化、歷史等諸多因素,因此,設計時必須要注意“以人為本”的原則,各種設計均應當符合人的客觀生理特點,最終最大程度的優化居住地區的環境空間。
例如,北方四季溫度差異較大,而且多灰塵,因此,應當在入口處設計一個小的空間,可以方便用戶在進入家中后,可以更換衣服鞋帽等,并且還可以放置出門時應當方便取用的物品,例如圍巾、手套、雨具、帽子、錢包、提包等,不僅有利于室內衛生的保持,而且還可以將這些稍顯瑣碎的物品進行專門、固定的保存,最大程度的體現人性化原則,方便人們的生活,提高居住體驗。
(2)書房或者工作間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若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就必須要高效、快速、及時的學習相關知識,在家加班或者辦公(SHO)的情況也日益增多。因此,在進行居住地區環境空間的優化時,可以考慮到書房或者工作間的要。首先,必須要保證光照的充足,適合看書或者操作電腦,其次,應當適當的給予一定的防曬措施,避免陽光過度直射而導致的光線刺眼和室內溫度過高,最后,做好采取隔音玻璃或者材料,來阻擋外界的噪音進入,構建一個適宜于學習的環境。
(3)重視地域差異
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域的人民群眾必然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和生活習慣,因此,在設計時必須要予以考慮。例如,以廚房為例,北方人多面食,因此,操作臺面必須要大,四川人喜歡用辣椒爆炒菜肴,因此,應當高度重視排油煙的通暢性,南方人喜愛煲湯,因此應當設計多個火眼,以避免應先其他飯菜的制作等等,不僅能夠滿足居住者基本的烹飪需求,而且使用起來有著卓越的方便性和顯著地實用性,自然會受到使用者的歡迎。
結束語
人的主觀能動性可以改造自然,自然的客觀存在又會反過來影響人的意識,居住地區是人們生活的重要區域,人生大部分時間都會在居住地區渡過,因此,對其進行有效的、人性化的、科學的環境空間設計,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宜居性和舒適性,使得居住者的生活更為幸福,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居住體驗。
(作者單位:長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