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娟?周躍云
從文化遺產視野出發,剖析老城區的發展歷程、特點、現狀以及制約其遺跡景觀保護,研究符合歷史文化老城區的景觀設計方式。重視老城區遺跡景觀的完整性,旨在尋求我國老城區景觀保護的未來發展路徑,從生態的角度出發,用設計學研究方法對老城區的景觀保護實踐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參考。
1.老城區遺跡景觀的研究背景及應用前景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長卷中,勤勞智慧的人民創造了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歷史文化景觀。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發展,處于轉型階段的老城區也面臨著重大挑戰。老城區景觀往往與歷史文化背景、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老城區遺跡景觀是城市歷史和文化的傳承載體、是城市文化的客觀表現。城市歷史景觀保護策略被認為是在保留老城區和歷史文化名城最具有創新方式的手段,老城區的遺跡景觀設計能較為完整的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同時也為中國諸多歷史老城區的保護提供了有效的參考價值,探討老城區文化遺產景觀保護的研究具有現實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2.國內外相關研究及現狀
(1)國外相關研究
2011年8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采納了一份全新的決議《關于城市歷史景觀的建議書》,主要以城市遺產景觀為對象,探討歷史景觀保護的手段和方法。例如西方一些國家對歷史城區景觀建立了相對成熟的理論體系,歸納為兩大類:一種以專家意見為指導思想,將符合形式美的景觀分為色彩、質地、形體、線條四個元素評價。每個城鎮歷史景觀都有各自的景觀特質,但仍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評價:
①對歷史城鎮的地理地貌和城鎮關系綜合研究。
②分析該地區的建筑布局、形態特征以及文化氛圍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③考慮該區域城鎮景觀的各種有形、無形因素,從主觀感受者的角度來分析“遺產性”城區景觀設計。
(2)國內相關研究
浙江大學的王紫雯教授針對傳統城市景觀特征的探析,將景觀生態學理論和規劃方法應用在特色景觀中,根據人文、歷史、環境、生態和美學多方面綜合考評城市景觀,主要分為以下五種指向:
①城市所處的地域空間和自然環境要素
②整體城市的建筑形態、肌理、色彩以及空間布局的變化規律
③老城區的情感因素、文化氛圍和景觀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系所呈現的共同視覺特征。
3.老城區遺跡景觀設計原則
(1)真實性原則
近年來,我國的老城區地段的改造更新建設,具有真實性的物質載體很少保存下來,在建設過程中,一味的追求“舊”和“仿古”來表現民俗。在老城區的遺跡景觀保護建設研究中,應該確立一種對城市歷史文化保存整體性的思路,從情感記憶的角度來保衛歷史城區景觀的真實性。
(2)延續性原則
老城區景觀設計原則應從歷史、空間、生活不同維度的延續性考慮,將原有城區記憶的城區景觀風貌和特色長期延續下來,形成具有歷史記憶的空間。保護原有城區的歷史結構、空間肌理、生活風俗,強化城區遺跡景觀識別性,從而使得場所空間得以延續。
(3)保護與更新相結合的原則
在城區建設發展中,許多歷史遺跡也面臨著發展危機,尋找一種將保護與更新相結合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在充分尊重原有的環境遺跡要素的同時,更新改善傳統環境和現代生活設施、建筑環境,在恢復“舊”城區記憶的同時,產生“新”的城市記憶。
4.研究意義
保護老城區遺跡景觀的意義在于真實反映和認知原始景觀文化,滿足當代人和后人準確認知了解歷史面貌的要求和愿望,使每一代人切身感受當時的歷史環境以獲得更多的感悟和靈感。景觀的保存完整性不僅強調了整體城區環境的生態延續性,更特別強調了對歷史老城區的人文景觀、工藝技術以及民俗活動等文化遺產的保護性,對保護老城區景觀的完整性不僅是滿足全面保護文化遺產的需求,更加強調了將遺跡景觀與城市內在精神傳承結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老城區遺跡景觀保護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接受新的事物和生產方式時,科學運用整體性保護規劃策略,尊重人文與環境之間的良好關系,保持歷史城區的功能多樣性,建立城市景觀管理制度,強調遺跡性景觀設計價值意義,使歷史文脈與城市發展的追求在遺產性景觀設計中獲得平衡。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