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瑞
博物館是社會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理解過去,思考當下,啟示未來的重要公共文化場所。在信息技術革命的帶動下,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通訊技術興起與發展。近年來的博物館展示中,數字媒體技術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數字媒體作為一種有效且速度的信息化手段,能夠更加全面、更加直觀和快速的傳達主題信息,使參觀者獲得全新的參觀和學習體驗。但是在博物館業內,對數字媒體技術如何運用,運用到何種程度,存在著較大的分歧。本文將就數字媒體技術在博物館展陳設計中的創新應用進行論述。
博物館是社會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理解過去,思考當下,啟示未來的重要公共文化場所。目前,我國已有博物館4165家,館藏文物約3505萬件,每年舉辦展覽約2萬項,接待觀眾人數達6億人次。新博物館學把關懷社群、社區的需求作為博物館的最高指導原則。為社區教育服務,已成為世界各國博物館發展的趨勢。博物館的最終目的是要產生一個積極的社會效果與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它是社會公民認知教育的一個重要的載體和平臺,其次是提高社會公民的素質與素養。
在信息技術革命的帶動下,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通訊技術興起與發展,近年來的博物館展示中,數字媒體技術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諸如數字語音導覽、交互式信息系統、虛擬現實等技術都已經成為博物館展示的常用手段。 據統計,今年新建的博物館陳列(科技博物館除外)中,數字媒體展項的實際投入大約占到展示總投入的15%—25%。但是在博物館業內,對數字媒體技術如何運用,運用到何種程度,存在著較大的分歧。
創意是數字媒體的生命,創新是數字媒體的靈魂
創意是數字媒體的生命,是從博物館題材中誕生新的組合方式。我國的博物館事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成為博物館新的文化熱點,多媒體設計人員自然感受到了這場春雨的滋潤。然而,隨著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其主題的多樣性和題材的專業性也越來越挑戰設計師們的專業能力和創意,顯而易見的是常規的設計表達方式已經難以駕馭現階段的展陳需求以及參觀者日益變化的觀展需求。人們已經厭倦了千篇一律的觸摸屏、LED電視、弧幕影院、體感交互游戲,無論是博物館方還是參觀者都在渴望著富有個性、令人眼前一亮的多媒體設計展項。博物館方在意的是,這些花費巨大的技術是否讓參觀者掌握了博物館展陳中所包含的知識文化信息。而參觀者希望的是體驗一場輕松的文化之旅。博物館作為一個區域的文化名片,它不僅要弘揚和保護文化遺產,還要彰顯該民族和該地區的文化特性,這就要求多媒體設計必須因地制宜,設計富有個性的多媒體展項,而不是麻木的機械復制。
創新是數字媒體的靈魂,數字媒體是博物館的一種表達方式,而整個空間與多媒體的結合需要創新和創意,數字媒體甚至可以指導所有的內容,它不單純是線性的。在博物館數字化的進程中數字媒體的創新理念應該與博物館展陳設計的實踐相結合。發揮創造性的思維,將科學、技術、文化、藝術融匯到設計之中,設計出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新的展示。創新設計是博物館走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手段,而數字媒體在其中則充當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數字媒體服務于博物館展陳設計的主題性
不同的博物館,因其自身特點不同,所以對展陳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博物館展陳設計和電影一樣,著重解決空間的主題敘事性在時間概念中的呈現,即所謂時間、空間的藝術。多媒體設計是展陳設計的輔助手段,是設計師烘托空間氛圍、迎合受眾需求的一種解決方案,同時又由于博物館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必須依存于博物館這個既定對象和需求。
形式感是基于對展陳內容認知度的可視化表達,它既包含內容,同時又暗喻內容,是設計的主題。“主題”一詞依據在新華字典中的釋義即指作品中所蘊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內容的主體和核心。博物館的種類有很多,有綜合類博物館、歷史類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等等,這也意味著可供設計師發揮的題材很多,設計的需求也會不盡相同,但是題材和設計需求是客觀存在的,而主題的演繹卻是主觀的,是設計師基于對內容的準確理解,提煉出的精華所在,是打動參觀者的“形式感”。在我國,多媒體設計的身影幾乎充斥在博物館的各個角落,聲光電場景、幻影成像、全息投影、特效影院等等正在搶占著參觀者的眼球,可是,這些多媒體技術看似熱鬧的背后確是逐漸沒落的蕭條。參觀者在觀展初始,往往會被它們高科技的表象所吸引,但是這些技術的堆砌是經不起推敲的,模糊不清的形式感,蒼白無力的內容,參觀者對它們只會停留在瞬時記憶的層面。
數字媒體與博物館展陳設計的協同性
博物館數字化是博物館未來展覽的方向,但是這種文化事業與科技產業的協同創新,對于博物館來說還是一個處于探索階段的新課題,涉及到各學科知識、成果的綜合運用,尤其是歷史文化類博物館,不僅要考慮各種前沿展示技術的應用,還必須考慮所運用的技術手段、設備和所要表現的歷史文化內容、總體展覽形式環境之間的和諧與相融。
1.一切從展品出發
多媒體展陳真正要展示的是展品本身,而不是技術手段。這就要求在設計之前形成完整的、貼切的展覽設計理念。展覽設計理念的形成源于對展覽內容的理解,是對展覽內容、觀眾心理、展館環境等因素合理的、綜合的把握。多媒體展陳的設計、實施必須以得到確認的展覽設計理念為指導。在每一個多媒體展陳項目中,我們都需要具體分析展覽的特點,明確多媒體技術的運用點,真正做到畫龍點睛,力求技術應用與內容表現達到無縫融合,使觀眾在參觀過程中沒有技術手段應用的突兀感,能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多媒體技術所表達的展覽環境中。
2.以觀眾為中心
觀眾是博物館得以存在、發展的主要因素,博物館多媒體展覽陳列必須確立自己服務理念:一切以觀眾為中心,站在觀眾立場為觀眾提供服務。樹立這一觀眾為先的理念,對于多媒體展陳來說意味著必須在各種參觀環境中,包括群體參觀環境、個體參觀環境、網絡參觀環境,在展覽和觀眾之間創造出一種互動激發關系,幫助博物館做到在服務上領先一步,增加觀眾資源的保持力。
3. 為展示效果確立目標
體驗式的新奇而深刻的參觀,對于觀眾而言,這是直接的感受,也是數字媒體最直觀的效果。只有對展覽的內容具有深刻的文化理解,對數字媒體技術具有熟練的駕馭能力,充分領會展陳設計人員的藝術創意,綜合分析影響展覽的各類外部因素,才能使數字媒體展項和整體展覽相得益彰地融合在一起,促進觀眾的參與、理解和思考。向觀眾傳遞過往歷史發展過程的信息、啟迪對未來社會發展方向的思路,提升、增強觀眾的素質修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則是博物館數字化重要的社會效益。
4.在技術上適度保持前瞻性
多媒體展陳是一個新興領域,設計發展的方向具有許多的不確定性,一項新產品或新技術便可以給設計帶來重大的改變。何一項新技術的引入,都須根據展覽的傳播規律和內容表現的需要,歷經一個轉化和適應的過程。對于博物館來說,意味著可以在持續開發的、可拓展的功能模塊中進行更好的規劃,滿足觀眾的現時需求又具備進一步更新、替換、擴充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學科認識、技術進步、社會時政的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充分而美觀地展示內容的目的,又要留有擴充和調整的技術空間。但在技術革新的前提仍是以博物館職能為先導,以博物館主題性為依托,以觀眾感知為落腳點。適當弱化新技術的革新,也許可以為博物館數字化帶來更好的發展。
詹姆斯卡梅隆導演有句話:“技術并非強奸視覺的武器,故事才是誘發消費欲望的唯一動力?!边@句話誘發了筆者找尋數字媒體技術與博物館展陳設計的最佳契合點。博物館展示最終成功與否,并不在于使用了多少數字媒體技術,而在于是否契合了博物館的主題性。
相對于傳統媒體,數字媒體展示能生動直觀地闡釋展示內容,更加形象地傳播展示信息。博物館展陳設計中數字媒體的應用,使受眾由被動接受變為了主動參與,由單向交流趨向于雙向交流。從而使文化傳播提升了創造性、創造了差異性、突出了體驗性、強調了溝通性。任何數字媒體手段在博物館展陳設計中的應用必須遵守功能第一的原則。數字媒體作為展陳的一種輔助手段,不能取代文物展品的主導地位,同時需要根據特定的內容、對象、場合選擇恰當技術。數字媒體技術的運用有助于增強展示的表現力度,使展示手段突破傳統的實物加文字、圖片說明的做法,強化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有助于增強展示的生動性、參與性、交互性和趣味性,激發觀眾主動探索,豐富觀眾體驗,為展示注入新時代的活力。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