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同波
設計、產品和文化是三個復雜的系統,并且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這之間到底存在哪些關系,這些關系又是怎樣來體現的,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解答,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會促進我們設計的發展。本文站在一個設計教育者的角度,提出文化是設計與產品的基礎、產品是文化與設計的載體、設計是文化與產品溝通的橋梁這樣幾組關系,來探討產品設計的文化意義。
弗洛伊德說:“人類文化——我所說的是人類生活的一切”,由弗洛伊德的話,我們不難發現,所謂文化,即是人類長久的歷史中,所有為生存而進行的活動,即人類生活的一切。梁啟超曾提到: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之共業也。現代著名學者龐樸根據多年的研究,認為文化概念的內涵應該從物質、制度和心理三個方面對其進行把握。文化的物質層面,是可看、可觸摸、可體驗的,是最表層的;而審美、價值、道德、宗教、思維等等,屬于最深層的,是心理層面的;介于兩者之間的,就是種種理論體系的支撐,是屬于制度層面的。國外對文化含義的普遍理解為:文化是人類生活中外顯和內隱生活樣式的設計所反映出來的,是在后天的歷史文明進程當中形成的。在這一概念中,外顯的(Explicit)應當是生活中的一種動作或者行為,而所謂內隱的(Implicit)指的是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價值觀、思想意識等內容。通過對中外學者理解的文化的概念我們可以看出,人類歷史在發展的過程中,為了生存而設計、創造了各種各樣的生活物品,它們傳承、沿襲著文化內在和外在的相關意義,同時也反映著當時的人們社會情況、生活需要、技術與生產方式、思想與觀念的改善等等。正如同外國學者產品語意學定義的那樣,研究人造物的形態在使用環境中的象征特征,并且歸納、總結其中的知識原理,又能應用到產品的設計之上,這是產品語意學的概念。這一概念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化、設計與產品的關系。
產品與設計之基礎——文化
文化具有多樣性的本質,文化的特質包含了物質的與非物質的兩種:所謂物質的,指的是具體的、人為的、實實在在的、可觸摸感受體驗的人工制品;所謂非物質的,則是指思想意識、行為觀念、價值取向及各種抽象事物。設計師只要能夠從中汲取一部分特質,經過轉化或者提升或者其他處理方式,把一種文化的特色表現出來,就能喚起使用者自身的共識。此外,設計師也可以從形態、材質、思想意識等方面著手,穿越時空隧道,把在傳統中汲取的營養與現代的科學技術聯系在一起,深入到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我們可以享受設計物在視覺上帶給我們美的享受,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感受到設計物操作的便利性給我們帶來的益處。
那么,產品與設計,怎樣反映其所處的文化語境呢?人類要進行認知,則必需通過信息的傳遞來完成,也就是說,在認知模式中,“感覺”的部分是人們在面對一件產品時,分辨它是否具備文化風格,是否可以傳遞文化信息。這一過程屬于知覺判定,將該產品信息與人們的記憶系統的文化經驗相對比。在記憶領域中,信息傳遞的主要媒介是符號(Sign)。在符號信息傳遞的過程中,設計師通過產品的造型、色彩等向使用者做單向的傳遞,其所欲表達的內容可能無法直接為人接收,而必須依賴轉換成象征意義來達到溝通的目的。因此在此過程中,文化是產品與設計的基礎,文化反映著產品與設計的思想。
設計與文化的載體——產品
設計物——產品——文化的載體,文化本身是一個具備時間性和空間性的概念,因此作為文化載體的產品也具有了時空性概念。產品必定受到處于該文化范圍內的社會經濟、思想意識、科技發展等的影響。同時,作為設計與文化載體的產品,擁有其獨特的象征性。
1.產品造型即形態的象征性
產品的形態,反映著產品所處時代和所處地域的人們的審美意識。一件產品的造型,往往會存在有機形態或無機形態或者幾種不同形態的疊加,并且除了設計物機體本身的造型形態外,還有其附屬零部件的形態,都可能會因時、因地被賦予不同的含義。比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法國、英國、美國等歐美國家的新藝術運動和裝飾藝術運動中,藝術家和設計師對在自然中吸收營養,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倡導自然風格崇尚自然的理念。同樣是崇尚自然,19世紀末的新藝術運動更多的是追求感性和異文化圖案,運用有機形態,而20世紀初的裝飾藝術運動則由于工業文化的興起更加注重機械美,用比較機械的、幾何的、純粹的裝飾線條來表現自然美,比方說用輻射的線條表現陽光、用放射的線條表現噴泉等等。
2.產品材料及其質感的象征性
材料是物質的,并且種類繁多,僅大類的分類方式就有五種之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很多新材料參與到產品制造中來,產品材料更是包羅萬千,其價值往往會根據存量的多少和質量的好壞而確定。如貴金屬金(Au)和鉑(Pa),一般而言,我們知道黃金首飾非常貴重,由于鉑金在地殼中的含量更低,而使得鉑金首飾價值更高。再如鉆石,其價值會根據其質量(顏色、凈度、重量、切工)的好壞而定。此外,不同地域、時間、民族、文化背景下,同一材料也會賦予產品不同的文化象征內涵。
3.產品色彩及其心理的象征性
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給人首要印象的,就是色彩,色彩首先映入我們的眼簾并給人以視覺印象,色彩的搭配直接影響著平面作品的效果。在產品設計中,色彩的作用亦然。色彩所擁有的象征意義,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會產生迥異的心理印象。比如同樣是黃色,在東方尤其是中國古代表示著權勢、尊貴,而在基督教文化的西方則象征著背叛、恥辱。再如粉紅色,在中國文化中,有常稱為桃花色,象征著女性,目前東阿阿膠旗下品牌桃花姬阿膠糕,讓人看名字就可以了解到主要是女性休閑食品。而在西方文化中,粉紅色象征精華、極致和上流社會,如短語“the pink of perfection”譯為“十全十美的人或物”,“pink tea”譯為“上流社交活動”。
4.產品所處社會制度的象征性
在古代社會,產品的形制遵循當時的社會制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思想和哲學觀念。比如說在中國古代,周禮規定了貴族飲宴列鼎的數量,即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再如中國古代重要禮器“玉琮”,形制為內圓外方,代表著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古人認為天圓地方,以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玉琮的形制即是天地貫通的象征。在現代社會,由于各地制度、法規不同,產品的造型、尺寸也會有適當的修正。
文化與產品溝通的橋梁——設計
設計的概念有很多,本文中提到的設計,首先是一個過程,是把抽象的理念轉換成具象的實體的過程,設計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相互溝通的角色,對產品的材料、結構、制造及使用狀態的認識,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將心目中想象的抽象的產品予以具體化、形象化。產品是設計師與使用者之間溝通的紐帶,設計師與使用者之間能否有一定的互動關系,并且達到協調融合,需要看設計師設計的產品能否對產品的使用者產生意義,也就是能否產生從認知到操作層面或心理上的認同,是否能喚起使用者對其文化與自然環境的記憶而定。當今科學技術與設計語言間缺乏協調性的現象,在現代設計思潮中有一個特定的概念稱之為“新原始”(Neo-primitive),即設計師從本身的文化中去尋找原創的設計靈感,該設計師、企業、地域特有的語言與符號充斥在他們的作品之中,這樣給予設計的內涵與精神帶來較大的自由與空間,但是可能對于產品的使用者而言,則無法理解或者接受他們的設計。
結論
我們常說,沒有文化內涵的產品設計往往是“無本之木”,因此足見文化是產品和設計的基礎。產品是設計與文化的載體,不同的文化必然會影響著設計,進而也就形成產品的多元化。產品的設計師與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使用者之間能否有一個良性的互動和對話,關鍵在于設計符號的應用,因此可以理解為設計即是文化與產品之間溝通的橋梁。意大利有位設計大師曾說過,保護傳統并非是單純的重復傳統。現代設計的發展,對于文化所考慮的還不夠多,特別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合理的借鑒和恰當的應用,并且能夠比較優秀的則更少見。我們清楚了設計、文化、產品的關系和相互之間的作用,就可以在以后的設計實踐當中注重對于設計師文化修養的培養和提高,使設計師真正把自己的文化學識應用到設計創作當中去,創作出既有現代感,又不失中國特色的產品。這是當前國內的設計教育所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
(作者單位:凱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