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琪暉?曾軍梅
有著濃厚民族文化的中國自古以來誕生了許多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和經典名著,而民族元素一直都是各類藝術創作的源泉。《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成功不僅僅是許多動畫人的夢想,更是中國民族元素的再次發光與升華。本文通過分析中國民族元素在《大圣歸來》中的角色設計和場景設計以及音樂等的應用,對《大圣歸來》民族元素大放異彩的應用進行了探討。
緒論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是二零一五年7月10日上映的一部由高路動畫、橫店影視、十月動畫、微影科技等聯合出品,田曉鵬執導,張磊、林子杰、劉九榮和童自榮等聯袂配音的動畫影片。這是一部將中國經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神話故事《西游記》劇本進行再創作與改編的3D動畫電影,上映62天票房已經將近突破10億,這意味著是國產動畫電影票房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這部影片的成功也重建了中國觀眾對于國產動畫影片的信心與期望。伴隨著這部動畫影片的熱播與超高口碑,其中影片運用的大量民族文化元素也成為動畫人最為關注與值得借鑒的部分。
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叫做江流兒的小和尚將在五行山下被佛祖封印了五百年的孫悟空的封印在誤打誤撞地情況下解除了之后,兩人相互陪伴,相互鼓勵的成長旅程。最后孫悟空在小和尚江流兒的幫助與鼓勵之下得到救贖并華麗歸來成為正真的齊天大圣的故事。影片的畫面、劇情、色彩、音樂都成為這部百分之百的中國制造動畫影片吸引各類觀眾的發光之處。
回頭張望中國動畫自古以來的優秀作品中,無論是1941年萬氏三兄弟改編自吳承恩的原作的第一部長篇動畫《鐵扇公主》,還是1958年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還有家喻戶曉的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這些都是民族元素在動畫電影創作中的滲透于融合,也是中國動畫創作實力的表現。《大圣歸來》扎根于《西游記》原始故事內容的力量,同時將中國濃厚的民族精神深深融入于原本的故事劇本之中并將整體劇本進行了再創作,不僅加入了原始故事中沒有的人物角色,還對孫悟空這一世界人民都熟悉的角色進行大膽的改變。除了動畫本身故事情節內所運用的中國民族元素精神和人文道德觀念之外,《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在人物角色設計、場景設計和背景音樂中所應用的民族元素也十分引人注目。
《大圣歸來》角色設計中民族元素的應用
動畫角色設計是眾多藝術造型設計方式中的一種,是指綜合運用變形、夸張、擬人等藝術手法將動畫角色設計為可視形象,其目的是要對每一個角色賦予感染力與生命力。
影片中的角色人物其實并不復雜,數量也不多。影片中最先出場的師傅是典型的慈眉善目的和藹老和尚形象,主人公之一的小和尚江流兒則有著圓圓的大眼睛,調皮的表情無一不在向觀眾們展示出他精靈古怪又正義勇敢的人物性格。而一路為大家帶來歡笑的萌萌的小丫頭身上的肚兜和頭上梳著的漢族兒童的傳統羊角小辮子讓觀影者能充分感受到人物的可愛之出并且增加了與角色的親切之感。土地神則是將原本《大鬧天宮》中經典的土地爺的形象與地鼠的形象相結合后各取其常,使得土地神變成了一個轉動著圓圓的大眼睛和長胡子蓋住了一半臉以及肥碩身材緩慢行動卻時刻充滿好奇心的土地精靈般的角色。這與人們原始概念中的土地爺的形象有很大的區別但也不會讓觀眾感到不適。這些都是創作者將我國的傳統民族元素加入到人物角色的創作之中。讓各個角色無論重要與否都增加了許多自己的獨特色彩。
而對于本影片中的主角齊天大圣孫悟空的角色設計,制作團隊在訪談中曾提到在前期創作的時候就曾不斷嘗試和改變各式各樣不同風格的大圣形象。從最開始狂野的黑猿,到后來夸張的長臂猿,再到最后這個手長腰細,臉細長眉低的大圣,經過了幾十個版本的大圣其實都有一個共性就是“不帥氣”。因為創作者認為這是一個身上充滿著滄桑、桀驁不馴,一接觸就發現內心深處有著故事,但不會屈服的東方式英雄。片中出現的屬于大圣的三套裝備同時也為這個角色增色不少,這其中最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打斗場面時大圣的紅色斗篷特意設計的超出了一般斗篷的長度,甚至說有些夸張的長。這也頗有一番中國畫中“吳帶當風”的東方美學。影片最后大圣在得到自我救贖與重新涅槃重生時身上所出現的黃金鎧甲十分耀眼,這代表了英雄歸來時的榮光。
在影片中實際還出現了一個新的人物角色,就是片中的大反派——混沌。它的人物設計參考了唐朝道士的服裝并且將臉譜的設計融入其中,衣服尾部甚至還有一些留墨暈染的韻味,舉手投足之間充滿著怪異但卻又優雅的動作設計也讓這個角色的性格顯得復雜多變。混沌在變身怪物的時候則是參考了上古時期的漢族神話中四兇之一的怪物“混沌”的形象。“混沌”又稱帝江,《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里面描述過帝江類似于神鳥,它的形狀如同香囊,紅的如同火焰,六只腳四翅膀,混沌沒有五官面相就是帝江。而《神異經》說:混沌外表像狗,四只腳沒有指甲卻有翅膀即為“混沌”。創作團隊在將古代經典著作所描述的古獸復刻與展現的同時還專門為混沌設置了一套專屬的性格規律與運動規律,讓角色更加的真實,讓觀眾始終集中于大反派混沌的變化之中。
《大圣歸來》場景設計中民族元素的應用
《大圣歸來》不僅僅是對《西游記》的新式改編,其場景設計中的一山一水都是來自于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在對《西游記》注入新時代的血液時順應這個時代的要求,不僅是對經典的創新,更是對經典的尊重,才能創造出屬于中國情懷的電影。
影片中江流兒與師傅出場時所在的村莊是典型的具有明顯的中國傳統小山村所含有民族特色,青石板小路因雨水的洗禮顯得十分古樸與寧靜。帶著孫悟空面具的小朋友,街邊的小攤小販,街道中村民們的生活場景與市井生活都成為了影片場景中增添特色的一部分。在電影中間部分的場景則多為帶著中國地貌特征與自然景觀的森林、山谷和江河湖泊之間順暢的轉換。最后部分出現的山妖旅館也是借鑒了我國傳統的茅草屋旅店的形象。影片最精彩的大圣與混沌對戰之時出現在背后場景中反派們在山中的堡壘則是參考了于北魏后期建成,現位于大同市金龍峽的懸空寺。懸空寺實則為一座將佛教、道教與儒家文化合二為一的寺廟。將背景設計為這樣一座寺廟,更加凸顯了反派們的人物特征,增添了故事情節的矛盾化,讓人浮想聯翩。而同時將決戰之地選在這樣一個地勢復雜,山林險峻的地方,也給打斗場面加入了許多驚險與刺激,險象環生的畫面感。
本影片結合了許多可以利用的因素,不斷推動劇情的發展。無論是水墨感或是書法,這些都是中國獨特的無法超越的文化及民族元素,讓影片觀眾的民族感伴隨影片的發展油然而生。
《大圣歸來》音樂設計中民族元素的應用
聽覺語言(語言、音響和音樂)在進過長期的使用、發展、演變和沉淀之后,逐漸發展成為承載著各種固定情感含義的聽覺符號。在《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語言、音響和音樂共同傳遞出了濃厚的聽覺信息,并且呈現出了更為深厚的中國民族元素的信息和內涵。
影片中暢快淋漓的打斗場面是十分引人入勝的,同時各人物角色內心的復雜情緒和性格特征等也都在背景音樂的襯托之中表現得恰到好處。在小和尚江流兒勇敢的與山妖進行斗爭時,創作人員將中國傳統樂曲《春江花月夜》的改編版本放置與此,通過將樂曲的曲調和節奏的改變讓打斗場面充滿爽快與幽默感。而大圣與混沌在懸空寺大戰的時候將混沌的臺詞與自身的性格演變之后,變成京曲的哼唱,既交代了劇情的發展又豐富了人物的個性同時也將戰斗的緊張氛圍烘托了出來。在片中另一處過場中將中國獨特的民族地方特色樂器嗩吶融入其中,讓觀眾在背景音樂的烘托之中增加了激昂的民族情緒,更加貼近觀眾與影片的情感聯系。
總而言之,通過對于影片音樂設計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片中音樂的民族元素的使用真是妙不可得,本片將中國民族文化元素巧妙的技術性的融入進故事各環節之中,將中國豐富的傳統藝術形式展現的淋漓盡致的同時,也將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現在各國觀眾面前。這便是民族元素融入現代動畫中重新迸發的力量。
結語
近些年隨著動畫產業的不斷發展,動畫已經不再只是一種娛樂方式和低齡人的專屬,它還承載著文化之間的傳遞使命,甚至于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我們應該在不斷發展與創新的過程之中,更加善于利用和研究本民族的文化與元素,不僅將國外的創新技術引進也要將本國民族文化推出去。我國的動畫產業要將《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良好勢頭繼續保持并不斷發展,傳遞屬于我們中國的民族文化價值。對于影片的民族元素應用和中國民族元素的研究還有更多的值得研究的地方,文章對《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民族元素的應用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分析,希望對今后國產動畫的創作和研究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對我國的動畫發展起到助力作用。
(作者單位:西安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