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玙璟
民間工藝是大眾生活的民俗的藝術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標志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走上依法保護的階段,但我國民間工藝的保護依然存在問題。本文從民間工藝保護的現狀和困境兩個方面分析,并提出對民間工藝的保護的構建。
1.中國民間工藝保護現狀
由于時代的因素導致民間工藝在一段時期內不僅沒有受到相關的保護,甚至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21世紀初,我國開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度重視,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的工作,加強了對民間工藝的保護。全國人大教科文委員會與文物局等單位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并且就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召開了座談會、研討會,對保護民間工藝開始重視起來。
2.我國民間工藝保護的困境
民間工藝的主體不明是傳統工藝保護的難度之一。但在2006年國家制定了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名錄的確立使得民間工藝主體的認定有一定的作用,但民間工藝作為保護的特殊對象對民間工藝技藝群體性創作的藝術規律和歷史事實要加以承認。
民間工藝主要是以傳統的手工技藝體現出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上也主要體現的保護的客體應是非物質的手工技藝。筆者認為,民間工藝客體的保護應從知識資源的基本形態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無形知識形態;另一部分為有形知識形態。前者主要是指民間工藝品所實施的手工技術,其中還包括與此相關的口訣、禁忌、工藝秘密、精神思想、設計理念等,后者主要是指無形的知識形態表達的有形知識形態的結果。單一的只對有形知識形態形式加以保護,對技藝為中心的無形知識形態就會流失。所以這兩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屬于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例如: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庫淑蘭,她的剪紙作品吸收了民間刺繡、繪畫等藝術的營養,展現了其超凡的想象性世界,具有極強的地方風格和個人色彩。這無疑是一種寶貴的無形知識形態。庫淑蘭的剪紙卻廣泛被知,其作品陜西博物館被收藏。這無疑不體現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間工藝保護以有形知識形態的物質形態形式保護的重要性。
而民間傳統工藝品技術需要傳承是民間工藝發展的主要因素。我國工藝品制作者對自己所擁有的技藝沒有傳承意識較薄弱,但是隨著國家對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民間工藝越來越受到重視。例如:在我國的東北地區的赫哲族的魚皮工藝制作技術非常獨特,這一傳統的手工藝術有著上百年的歷史,這一技術通過赫哲族的手工藝人世代相傳沿襲至今,成為我國民間工藝的奇葩。用這一技術制作的魚籠、魚皮服裝、魚皮樂器等無不令人稱奇,令人驚嘆。許多生產者都以此為謀生的手段或者是作為農閑時的一個兼職。漸漸的此種手藝便會在民間隨著歷史的發展,體現出對無形的技藝保護更加重要。因此國家加大民間工藝的保護,無疑能使得民間工藝中有形的物態和無形的技藝兩者兼顧。
3.對我國民間工藝保護的建議
民間工藝是傳統手工藝門類,與其他民間藝術存在一定的差異。雖然我國對民間工藝設立了相關的保護規則,具有一定的突破性,但實際上對民間工藝的相關保護國家一直都是以保護有形的知識形態為主。但技藝作為無形的形態能使得民間工藝更好的傳承。對民間工藝的保護上要使得有形與無形二者兼顧,不僅對有形的物態加以保護,對無形的技藝也要加以保護,這樣才能使得民間工藝更好地傳承的下來。
結論
中國民間工藝的傳承與保護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其本身與民眾之間獨特的精神聯系,使得它要求人們保護它傳承的過程中,同時保留其傳統的特質。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建立科學、客觀的民間工藝保護體系是必要的。首先,民間工藝的權利主體的確立。民間工藝的權利主體應由其傳承人擔任,而傳承人是由某一特定的人還是某一群體擔任出現的問題,應建立相應的傳承人認定機制;其二,民間工藝權利客體的確立。在權利客體的保護形態中不能單一片面的保護其某一方面,否則就會使保護的另一方面流失。所以權利的客體應是有形的物態和無形的技藝相互結合,這樣民間工藝的流失就會減少,同時可以使得民間工藝更好的傳承下去,在其原本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創新。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