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間的插畫交流越來越頻繁,中國插畫家們通過各種媒介第一時間看到世界各地的插畫作品,開拓視野,學習不同藝術表達語匯的同時也受到了各種問題的困擾,甚至迷失。如何在當今插畫界保留一席之地,首先需要創造出更多富有美感的藝術形式,而中國民族元素為其提供了豐腴土壤。
1.現代插畫與民族元素
當插畫設計師將個人的“主觀”融入到插畫創作時,插畫就從單純的敘述商業文案開始逐步走向表達設計師自我,插畫的商業性與藝術性就開始接近一個相對對等的狀態,這時所呈現出的插畫作品就能夠區別于其他人的作品,即插畫的風格。這里所提到的“主觀”影響插畫風格形成一部分,包括插畫設計師個人的經歷、性格、教育背景、藝術修養、審美情趣等。創作主體的各異“主觀”使得作品在共同商業性基礎上呈現出不同的形式與內容,為插畫藝術開拓更多表現手法及繪畫語匯。
現代插畫中民族元素符號的融入可以體現為能夠深刻體現中國文化傳統、美學思想、審美情趣等深層次內容的插畫作品。這是插畫設計師將帶有中國印記的“主觀”投射在插畫作品上而呈現出的插畫藝術形式。
“中國民族風格”的體現并不僅僅是對中國傳統藝術外在形式的繼承,更是對在中國哲學、倫理道德背景下產生的美學思想和思維方式的繼承。故此探索具有中國風格的插畫的創作方法應當從兩個方面同時進行深度挖掘,即形式上體現中國民族風格的方法及意境上體現中國民族風格的方法。
2.插畫創作中民族元素符號的形式體現
“形式”一詞原屬西方美學范疇,在東方美學的觀念里“形式”這個概念則是以中國傳統哲學范疇中“形神”的“形”來表達的。藝術中的“形”即外部所能看到的形態,也可以說是作品存在方式。形式上體現中國民族風格的方法即在插畫創作過程中以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之美來體現中國民族風格的方式。在插畫創作中可以通過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形式美,即造型之美、結構之美、色彩之美來體現中國民族風格。
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之美是建立在以東方美學為基礎的審美積淀上,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于文化與文化之間的間性關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不是獨立存在的,以此為據,如果沒有西方文化影響下的藝術風格的存在,“中國民族風格”也不會存在。
(1)在插畫中以中國傳統藝術中的造型之美
造型是藝術的一種表現語匯,在任何藝術形式當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國傳統藝術的造型具有其獨特的審美特征,要體會中國傳統藝術的造型之美需要將其與西方傳統藝術的造型特征做比較,通過類比的方式可以明確了解到二者差異和中國造型之美。
傳統西方的造型以在寫實基礎上達到理想化的境界為美,而中國傳統藝術的造型則超越了再現真實形態,而是經過創作主體的主觀思維對現實形象的再創造,并以傳遞體驗情感或精神思想為目的。如中國文人山水畫,山石樹木、花鳥蟲魚皆寥寥數筆神態畢現,又如陜北剪紙藝術中的老虎的造型,與真實的老虎形象相去甚遠,卻包含了中國勞動婦女對于繁衍崇拜的祈愿。
從根本上理解這兩種不同情感投射下的東西方造型差異,有助于我們更準確的把握東方造型之美,并將這種造型的方法運用到當代插畫創作中去,插畫中人物的造型對打破西方傳統的審美體系的約束有著積極的作用,是在插畫中體現中國民族風格重要手段之一。
(2)在插畫中以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結構之美
自古以來,由于倫理本位及宗教觀念的影響,中國人的骨子里時刻流淌著對“圓滿”與“和諧”的執念。所以中國人對于悲劇往往采取拒絕正視態度,在中國無論以何種形態呈現的悲劇最終都有一個“圓滿”的尾巴,譬如《化蝶》、《長生殿》等。就像希臘式的悲劇英雄永遠無法生活在中國的話本小說中一樣,殘缺動蕩之美亦少見于中國傳統藝術之中。中國傳統藝術的結構也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圓融、對稱、平衡成為了其主流的特征,比如中國古典建筑群的對稱之美、傳統團花紋樣圓滿之美等,和諧的視覺形態成為了中國傳統藝術區別于西方傳統藝術的重要特點之一。在當代插畫創作中吸收結構圓滿和諧的特征是體現中國民族風格的方法之一。
(3)在插畫中以中國傳統藝術中的色彩之美
色彩是藝術表達方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件作品的色彩運用帶給人的感受往往是在第一時間刺激觀者的視覺神經達到思想上的共鳴,所以色彩的表現方式在藝術作品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研究中國傳統藝術的色彩之美是探索如何在插畫中體現中國民族風格的方法之一。
中國傳統藝術中的色彩與西方對于色彩的認知有一定的差異。就繪畫而言,在傳統的西方繪畫當中色彩始終處在一個以固有色深淺變化塑造對象形體的創作狀態,這種狀態直到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才得以突破。而中國傳統藝術對色彩的態度一直以來都是以色彩的象征寓意和哲學思想為重,對色彩的寫實性的關注相對薄弱,中國的色彩是經過創作主體思維抽象后的觀感體現。
在進行插畫創作時,水墨技法的運用已成為當下具有中國民族風格插畫的主流創作模式,大多數插畫設計師應用更多的是中國筆墨的技法的精妙,而缺少了意境之美。當然也有少數以筆墨變幻營造意境,抒寫情感的佳作。
3.插畫創作中民族元素符號的意境體現
意境是創作主體的主觀感悟與客觀現實碰撞后誕生出的光,穿越被稱之為“秩序”的重重霧靄,為觀者開啟一個以思維和情感構筑的世界,營造了一個回環往復的充滿詩意“想象空間”。具有詩意“想象空間”是中國傳統藝術區別于重視寫實的西方傳統藝術的關鍵,所以通過營造詩意的“現象空間”是在插畫中體現中國民族風格的有效手段。營造“想象空間”就需要我們先了解中國傳統藝術創作時是如何對意境進行創構的。
(1)中國傳統藝術想象空間的構筑
提及中國傳統藝術中想象空間的構筑方式,就不得不提中國古詩詞的創作方式。蘇軾評唐代詩人王維之詩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足見畫與詩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聯系的結點就是作品的“意境”。詩的意境與畫的意境在藝術語言的表達上具有很強的重疊性,中國詩人以格律的語言、以物寓情的方式描繪一個介于客觀與主觀之間的情境傳達思想情感,古人云:“言有盡而意無窮”,詩的這種以極少的語言創構無限想象空間的創作方法極大的投射到了中國傳統繪畫之上。
無論在何種藝術當中,語言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視的。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在二十世紀初就說過:“藝術是人類最基本的語言形態……藝術與語言是統一的。”這里的語言并不指通常我們所用的交流語言,而是一種直覺性的抒發情感的藝術語匯。所以中國詩歌的藝術語言表達方式能夠在繪畫藝術形態中得到映射。“詩是能言畫,畫為不語詩”一句道破詩與畫的關系,研究畫中詩意首先要拋開詩的格式音律,而關注詩是如何用語言構筑意象的。詩的語言在構筑意象時除了寫實與夸張的修辭手法外多采用的是隱喻與象征的修辭手法,寫實與夸張在繪畫中屬于基本的性質,故此不做贅述,隱喻和象征的語言特點是詩的創作方式在繪畫創作上最具引用價值的部分。以中國詩歌的語言創作的方法和思路來指引具有中國民族風格插畫創作,對于構筑插畫的想象空間也有莫大的助益。
(2)插畫創作中隱喻藝術語言的應用
人們往往以熟悉事物或思維的經驗來認知和理解陌生事物或思維的文化現象即是隱喻。正是這種特性使得隱喻的藝術語言具有體驗性,藝術創作過程中通過本體與喻體間的聯想發散過程,賦予了作品想象的空間,使觀者感受到意境之美。詩歌的語言之美很大程度上源自隱喻,隱喻使詩的語言避免單調的同時賦予其想象與聯想的空間。詩人在具象的語言與抽象的思維中間建立起聯想,用隱喻的語言表達方式讓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更加具象化,同時二者的聯想空間也使得作品更具藝術魅力。同理在插畫藝術的敘述過程中,隱喻的敘述也往往比平鋪直敘更具有藝術感染力,內涵的情感更為充沛。
以詩歌語言的隱喻手法作為插畫創作的方法,可以豐富插畫的繪畫語言,使得插畫更具有直覺感知的生命力,而且本體與喻體之間的聯想空間還能夠與觀者的思維產生共鳴,引導觀者走入插畫營造的意境當中去,在這個過程中達到傳遞創作主體的思維與情感的目的。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下,中國的隱喻在文化上有深厚的積淀,如在蓮花隱喻君子高潔的品行,松柏隱喻堅韌不屈的精神,竹隱喻虛懷若谷的氣質等都是具有中國特征的隱喻,可以體現中國民族風格的具有文化性的本體和喻體非常豐富。隱喻的方式使插畫語匯的表達充滿了或靜穆或躍動的生命力,能賦予其中國意境之美的情致,對創作主體的情感體驗和生命感知的表達有積極的意義。
(3)插畫創作中象征藝術語言的應用
如果將隱喻的藝術語言類比做中國文學理論中的“比”,那么象征的藝術語言則可以類比為“興”。我們可以這樣說,“比”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起到的作用是解決言詞之間生動與否的問題,而“興”解決的則是詩歌全篇的意境問題。象征的藝術語言與隱喻的藝術語言的差別在于它不是約定俗成的寓意于象,而是對于作品整體理念的直覺性把握。象征的藝術語言如同筆墨勾勒出情境以暗示創作主體的深邃思想,象征主體與客體之間并無直觀的形態上的相似性,而是存在更高境界上的抽象聯系。在中國傳統繪畫當中象征的藝術語言展現了當時人們的審美理想,對于意境——情與境的結晶——的創構有著重要的作用。
結語
文章論述了在插畫創作中形式和意境體現中國民族風格的方法。形式上的方法以外化的藝術形式為著眼點,而形而上的方法則以內在的思想的視覺呈現進行切入分析。形式的創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插畫商業性的問題,而意境的創作方法則針對插畫藝術性的提升。因之前所述的插畫的商業性與藝術性共生的特性,這兩類方法的運用也是絕不是孤立的,在插畫創作過程中,我們可以依據自身需要進行靈活應用。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