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
自2010年始,湖北省為筑牢農村基層黨組織,發展集體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共選派12683名第一書記駐村任職,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和部分基礎較差的“三類村”全覆蓋。6年來,他們走村入戶,訪貧問苦,上接“天線”找項目,下連“地氣”聚民心,與基層干部群眾一道,共同書寫了致力于“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麗篇章。
選派過得硬的“能人”
由于歷史和現實等原因,我省還有部分村黨組織軟弱渙散,黨務村務管理混亂,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矛盾問題較為突出。雖然這部分村比例不大,但影響全省農村經濟社會的統籌發展,干部群眾對此意見很大。
下派第一書記,成為省委第一道“利劍”。省委書記李鴻忠要求,選派“思想好、素質高、能力強、作風實、有活力”,對“三農”有感情、“擅長打硬仗”“能啃硬骨頭”的優秀年輕干部到村任職,組織一場扶貧攻堅“世紀大決戰”。
2015年,省委制定下發了《關于做好省駐農村工作隊(扶貧工作隊)組派工作的通知》,明確派駐單位的駐點村5年不變,各駐村工作隊隊長兼任駐點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全部由處級干部擔任。自此,全省三萬工作隊“整編”到第一書記隊伍中來,壯大了第一書記力量。
目前,選派的12683名第一書記中,中央和國家機關、企業、高校244人,市直單位1213人,縣直單位8111人,35歲以下干部3989人,占37.2%;本科以上學歷干部8490人,占66.9%。從事的職業和所學專業涵蓋農林、水利、交通、金融、法律等多個領域。他們的理論優勢、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成為推動薄弱村整頓建設的“現實之需”“破題之策”。
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于紹良明確提出:第一書記的主要職責是“管大事、解難事、辦實事、抓利長遠的事”。因此,第一書記與群眾需求合理對接,是選派工作做出成效的關鍵。宜昌市明確縣級領導對接“三類村”,企業家對接貧困村,黨群干部對接組織建設薄弱村,政法干部對接不和諧穩定村,經濟干部對接集體經濟薄弱村,建設口干部對接基礎設施建設難點村,農業干部對接產業發展薄弱村,切實做到精準選派。
群眾不滿意不撤離
圍繞如何管理好第一書記,全省各地普遍建立目標管理考核機制,與第一書記簽訂“工作目標責任狀”,承諾做到“四個不撤離”,即建不好村“兩委”班子不撤離,精準扶貧效果不好不撤離、熱點難點問題不解決不撤離、人民群眾不滿意不撤離。
實踐中,各地探索出第一書記選派任期制度、任職承諾制度、請假銷假制度、工作例會制度、跟蹤督導制度、綜合考評制度等一系列日常管理制度,讓第一書記每天都能沉下心、辦實事。同時,為加強第一書記監督,給第一書記套上“緊箍咒”,要求做到“六個不準:不準向基層提任何不合理要求,不準接受基層的吃請和報銷開支,不準收受基層饋贈的錢物,不準摸牌賭博和參與公款娛樂消費,不準做違背群眾意愿、侵害群眾利益的事情,不準層層搞陪同和迎送。
干得好不好,群眾說了算。各地由第一書記所在縣市委組織部會同鄉鎮黨委實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嚴格按照制度獎懲,把考核結果作為評優表彰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對工作不認真、不負責的給予批評教育,造成不良后果的及時調整處理。黃石市對不履職盡責的第一書記實行“召回”管理,先由派出單位相關領導對其談話,然后停職檢查一個月,接受一到兩個周的集中教育訓導進行“回爐淬火”,情節嚴重的召回撤換。
農村天地大有可為
“第一書記推動工作的力度決定著薄弱村整頓建設的進度,第一書記扎根農村的深度決定著民心民情的溫度。”為了摸清實情,贏得信任,第一書記們逐戶走訪,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征求群眾意見建議20余萬條,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陽新縣駐村第一書記張忠懷為了走進群眾心里,了解真情,進村后就住在村里,用兩個月時間走遍村里的每家每戶,給全村287戶建檔立卡,詳細記錄家庭情況。
一本本厚實的“民情調研日記”,丈量出第一書記們心系發展、胸懷民生的拳拳深情。第一書記在體驗農村社情民意、體味群眾冷暖疾苦的過程中,思想上受到觸動,行動上增添干勁。許多群眾不由自主地豎起大拇指:“第一書記是好樣的,實誠又有本事,干部的好作風又回來了!”
經濟基礎差、發展滯后是制約薄弱村發展的根本原因。第一書記們謀劃推動,幫助制定村級發展規劃1536個,興建20000多個產業發展項目,消除3500多個“空殼村”,爭取各類項目資金2.5億元,激活了農村經濟發展的“一池春水”。
襄陽市襄州區第一書記邱長源,駐村后,舉辦種養技術培訓3期,籌資200多萬元,扶持3家養殖大戶,帶動村民養殖牛羊800多頭,戶均一年增收3萬余元。
基礎設施跟不上,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去年至今,第一書記幫助完成農田水利設施項目1009個,修建村路2532.3公里,修建橋涵971座,新建村文化廣場512處,累計為困難黨員、困難群眾送錢物988萬元。
天門市第一書記楊正德,帶著老伴扎根在村里,籌資80余萬元,修通村里2.5公里的通組公路,疏通了800余米的灌溉水渠……在天門,楊正德被譽為被“搶”著要的書記。
俗話說:“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目前,各地累計調整村“兩委”班子1067人,調整村書記689名,引回14554名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回村任職,選拔442名大學生村官擔任村“兩委”班子成員,村主職干部“一肩挑”比例達97.8%,督促指導2507個后進村黨組織整頓,實現100%轉化提高。
遠安縣第一書記王杰,發現駐點村支部書記能力水平“欠火候”,村黨組織軟弱渙散,組織活動無內容,班子成員不和氣。在征詢黨員干部意見后,毅然換掉原村支部書記,引進2名“能人”回村任支委,將班子職數從3人增加到5人,優化了班子年齡性別結構,大大增強了戰斗力。2013年,駐點村龍鳳村就被評為“一類村”,2014年村黨支部被縣委表彰為“優秀黨支部”。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為。”這句話,在第一書記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駐村以來,雖然他們皮膚被曬得黝黑,渾身散發著“土氣”,但是基層陣地活躍了,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群眾的幸福指數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