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明
摘 要:創新型人才的成長環境是發揮創新活力、培育創新人才隊伍的基本平臺,是推動個人成長、團隊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創新型人才成長的生態環境包括物質基礎環境、制度機制保障環境與精神心理動力支撐環境三要素。在新技術革命條件下,創新型人才成長的生態環境體現了大環境觀、差序格局層次環境觀與合作生成環境觀的新變化。針對這些新變化,需要在創新型人才培養與使用中積極應對。
關鍵詞:創新;創新型人才;生態環境;訴求;構成
中圖分類號:C961;G6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4-0006-02
一、創新型人才成長的環境訴求
1. 創新型人才的含義
創新是更新,制造新的東西或改變,包括技術創新、科學創新和思想創新。最早提出創新一詞的創新理論家熊·彼特教授指出:“創新是新技術、新發明在生產中的首次應用,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要素或供應函數,是在生產體系中引進一種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熊·彼特所說的創新定義過于強調經濟學上的意義,忽略了商業上的初始創新,至少是同等經濟價值的漸進式創新。根據上述觀點,本文認為,創新是指個體或團體在勞動實踐中產生出新的、好的精神或物質產品的思想與行動的總和。人才是指人的才能,也指有才學的人。《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葉中海等在《人才學概論》中說:“人才,是指在那些各種社會實踐中,具有一定的專門知識、較高的技術和能力,能夠以自己的創造性勞動和認識,對改造自然和社會,對人類進步做出較大貢獻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人才不一定具有高學歷、高職稱、高資歷、高地位。一個人或團體具有一定的素質和能力,經過專門教育培訓,具有一定專長并從事專業勞動,為社會創造一定財富,就屬于人才。
創新型人才是具有較強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有一定創新性產品的個人或團體。按照人數的多少劃分,創新型人才可分為自主創新型人才(創新個體)與合作創新型人才(創新團隊);按照創新產品的品質劃分,可分為理論或思想性創新型人才和實踐與經驗性創新型人才。一般而論,創新型人才大致具有以下五個基本特征:(1)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學習習慣;(2)洞察力敏銳,善于行動設計;(3)成就動機高,意志力強;(4)個性鮮明,思維方式獨特;(5)在新技術革命條件下,合作型創新人才體現出較高的協同合作意識與能力。
2. 創新型人才成長的環境訴求
環境是人的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教育與人的發展規律表明,人的發展是人的遺傳素質、后天環境因素與個人努力諸要素的整合效應。在人的正態分布下,環境因素對人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甚至是主導的影響。
一般而言,個人對環境的抵御和影響力是十分有限的,而環境對于個人卻有著很強的影響。所以,人才往往采取脫離較差環境、進入較好環境這一最簡便、最經濟的辦法來與環境力量抗爭,力圖選擇最適合自身特點與愿望的生活工作環境。人才對環境的這種依賴性使得那些既具有較好的社會、經濟、政治、科教環境,又具有良好的生活、工作、領導和人際關系條件的地域和組織,成為人才去向的首選。良好的環境有利于吸引人才,使集聚地獲得先行發展的優勢,促進生產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真正實現人才集聚的規模效應。所以,良好的環境有利于一國在全球的人力資本流動中掌握主導權,形成自身經濟發展與人才集聚的良好循環,促進一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因此,人才的脫穎而出和充分發揮作用,不僅需要自身的發奮努力,而且需要有良好的客觀環境和機制。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勒溫認為,個人能力與條件及其所處的環境直接影響著個人的工作績效,一個人所能創造的績效,不僅與他的能力素質有關,而且與其所處的環境有密切關系。在第四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閉幕以后,黨中央做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已得到全社會的強烈關注和積極響應。這說明了造就人才的“良好環境”與“有利條件”的重要意義與現實緊迫性。總之,創新型人才是具備創新潛質的人、環境與個人努力,以及通過協作等多方面因素有機融合生成的。其中,創新型人才的成長環境發揮了重要的陶養作用,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其內在構成。
二、創新型人才成長的生態環境構成
1. 輿論環境
創新人才理念就是要把是否有利于促進人才成長、引導各類人才積極投身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作為優化人才環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倡導“人才就是生產力”“誰擁有人才,誰就會擁有市場”“有用即是人才”“人人都可以成才”等新理念、新思想。在社會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為人才的成長打牢思想基礎,創造人才成長良好的輿論環境。
2. 物質基礎環境
物質環境是創新型人才發揮創新價值的基本環境要素。只有提供了一定的物質保障,才能推動創新型人才的創新實踐。因此,政府、企事業單位等管理機構部門要為創新人才努力營造力所能及的,甚至超前的物質環境,如研究經費、實驗設備等,以奠定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物質環境。
3. 制度機制保障環境
培養創新人才的環境還需要完善人才資源管理體制、機制。制度環境建設是創新型人才成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體制機制保證。“只有通過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和完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才能得到保障。從宏觀方面看,要通過基本教育體制的改革,促進各個教育層次加強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不僅昭示了創新人才成長環境的特征和標志,也對人才資源管理提出了任務和要求。
4. 精神心理動力支撐環境
精神心理環境是創新型人才成長環境的動力源泉。創新型人才成長的精神環境包括獨立的人格、和諧的民主氣氛、對個性的尊重等。針對不同的創新型人才類型,其精神心理環境又體現出不同的內容。
(1)創新性人格。人格是個體的個性,既是人區別于動物,也是人類個體區別的重要特征。人有了個性,才能以獨特的態度和行為模式去組織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個性使個體具有獨立性和能動性,從而為創造性行為打下基礎。創造性的內涵已遠遠超出智力的范疇,良好的人格不僅是創新活動所需要的,而且它本身就是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人格是創造性人才形成的基礎。在諸多人格因素中,獨立性、意志力、自信心是起基礎作用的“核心特質”。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對大學生的創新活動發揮著前提、維持和動力作用。
(2)自主創新型人才的精神心理環境。其一,對自主創新型人才給予認同的環境。由于其思維方式與眾不同,對一件人人認為很正常的事,他們往往會產生懷疑甚至是反對;行為方式與眾不同,比如愛迪生新婚之夜忘了新娘,牛頓誤把手表當成雞蛋煮,安培把街頭馬車的黑車篷當成演算題目的黑板。因此,需要對自主創新型人才給予認同,不能求全責備。其二,對自主創新型人才保持寬容的環境。首先,在時間上要持寬容的態度,要轉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立竿見影的浮躁情緒,培養追求真理、長期堅持的科學心態。其次,在失誤上要持寬容的態度,“失敗是成功之母”。再者,在錯誤上要持寬容的態度,不能因為他們是人才而求全責備,相反,正因為他們是人才,要對他們有一種寬容之心。
(3)合作創新型人才的精神心理環境。如前所述,在新技術革命條件下,創新型人才類型出現了合作、協調的團隊形式。在合作創新型人才成長環境中,其重要的構成在于精神心理中的團隊意識、移情體驗與樂于交往的心理特征。這是促進合作創新型人才進行創新實踐的基本動力系統。
三、當前創新型人才成長生態環境的新變化
在知識經濟、信息化時代,新技術發展呈現重大變革,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多媒體交往更為便捷,凸顯了科學思想與技術創新的多科性支撐與相互關聯性等新特點。創新的時代新特點使創新型人才成長的生態環境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
第一,當前創新型人才成長的生態環境反映了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觀。“環境”的專業概念是由多種要素組成的物質存在。在新形勢下,由于知識技術更新速度加快,創新人才競爭日益激烈(包括創新人才培養與使用的競爭),導致創新型人才成長環境不僅需要物質條件的支撐,也需要制度機制的保障,還需要內在精神心理環境的呵護。因此,當前創新型人才成長的環境體現了“大環境觀”,是系統化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成長大環境。
第二,創新型人才類型的生態位生成差序格局的成長生態環境。生態位理論認為,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態位;不管物種大小,只要尋找到合適的生態位,就可獲得生存、發展與壯大。創新型人才的多種類型決定了創新型人才成長環境的差序格局,針對不同類型的創新型人才,盡管其成長的生態環境要素包括物質、制度機制與精神心理三方面,因各自要求、標準與程度因類型的差異而呈現出差序格局,但只要有助于創新型人才的健康成長,就體現出其和諧的環境生態。
第三,在新技術革命條件下,創新團隊合作生成的成長生態環境。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為,人的本質體現于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當前,隨著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呈現出信息化為特征的新技術革命。在這一背景下,創新活動往往不是單一個體自主完成的結果,而更多地體現為團隊的創新表達。因此,在新技術革命條件下,創新人才成長更需要營造合作、協調的氛圍。在這一環境新變化中,創新團隊成為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的基本方向和創新實踐中的主體。《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人才發展的指導方針是: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植物生長需要陽光和水分,經濟發展需要良好的市場秩序,人才的成長需要合適的輿論環境和“硬件”條件。要為人才成長提供鍛煉、實踐的機會,為人才排憂解難,在安排使用、給予報酬上充分體現人才的價值,對那些正在奮斗的潛在人才給予幫助和關懷。現在,許多很有發展潛力但還沒有嶄露頭角的人才,在爭取課題、項目以及經費上常常費盡周折,得不到支持,扼殺了他們創新的積極性和研究的潛力,有的還要忍受一些人的冷嘲熱諷。領導干部應該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多給他們一些支持、鼓勵,促進其早出成果。愛才,要在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熱情關心,為人才健康成長和發揮作用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愛才不是護短。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有才能的人往往毛病和缺點也比較突出。對此,既不要求全責備,又要善于幫助,特別是在政治上要嚴格要求,經常檢查他們的工作和學習,發現問題及時幫助,保證人才健康的成長。
適應創新型人才成長生態環境的新變化,要求我們在創新型人才培養與使用過程中,一是要注重營造創新型人才成長的大環境,包括給予物質條件保障、設計科學合理的制度機制和關注精神心理的調適;二是要樹立科學的層次人才觀,尊重個性差異和發展水平差異,以寬容的心態、積極的態度為創新型人才的創新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三是要加強團隊意識,貫穿協作統籌精神,培養交往與合作能力,學會溝通與分享。
參考文獻:
[1]段曉紅,張國民.簡論創新人才及品質特征[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2(03).
[2]劉海燕.人才心理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
[3]黃德寬.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制度保障[J].中國高等教育,2006(20).
[4]張曉明,郗春媛.大學生創新人格核心特質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02).
[5]郭軍.與時俱進營造人才成長環境[N].解放軍報,200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