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中午,在金東區一處十村聯建的陽光堆肥房,倪群英正對剛剛送來的生活垃圾進行最后分揀。倪群英是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塘雅鎮的垃圾分揀員。她告訴記者:以前,村民邊走路邊吃甘蔗邊吐渣,家庭主婦將廚余垃圾隨手倒在家門前、樹叢中,村子里東一處西一處,到處是垃圾堆。
改變,從垃圾分類開始
改變,發生在2014年4月以后。
每家村民門口擺上了兩色的垃圾桶。綠色放可腐爛垃圾,黃色或灰色為不可腐爛垃圾。金東區以垃圾分類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行動開始了。這一行動到今天,已經持續兩年多。
剛開始推行垃圾分類時,有的村民習慣成自然,不分可腐爛、不可腐爛,雜七雜八集中在一起,讓垃圾站自己分。這讓作為垃圾分揀員的倪群英壓力很大,每天從早上5點到中午12點,要花好幾個小時對各村送來的垃圾進行仔細分揀。
兩年過去了,倪群英的壓力明顯減少。她說,現在每天送來的垃圾中,第一次分類率已經達到了80%以上。剩下不足20%只是一些特別細小的東西,二次分揀的工作量已經很少了。
倪群英與數百名農村垃圾分揀員一起,見證了金東農村垃圾分類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全歷程。
舍得為農村環境整治花錢
金華金東區是傳統的農業區,以盆景苗木、蔬菜種植為主,發展以“農”為特色的休閑旅游業,具有明顯優勢。但是,多年來,農村生活垃圾日積月累,成為美麗鄉村嬌容上明顯的污穢,臟亂差讓村民滿腹怨氣,讓城里人避而遠之。
改變垃圾“圍村”狀況,還干凈整潔的鄉村面貌,是村民的呼聲,也是黨委政府的職責。在落實浙江“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工作的基礎上,金東區結合本區實際,把以垃圾分類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作為建設“美麗金東”的三大抓手之一。
金東區在整治農村環境上舍得花錢。金華新興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金東區委書記鄭余良說:在這個問題上,有的同志認為,花錢治理農村垃圾這種“小事”吃力不討好,不如修條馬路、蓋個大樓,是“顯績”,好看。但金東區委認為,美麗中國不能缺少美麗鄉村,必須補上美麗鄉村這個短板。農民也喜歡干凈整潔,環境優美,也希望鄉村和城里一樣,街道干凈、花紅草綠。幾年來,區里每年都將鄉村環境治理納入財政硬預算,農村人均年環境整治費用達84元,每年的投入都在2500萬元以上,加上各鄉(鎮)村的投入,全區為農村環境衛生整治花了不少錢。
黨員干部領頭村民群眾爭先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金東區黨員和村干部帶頭示范,引領全體村民自覺參加美麗家園建設。各村黨員干部帶頭捐錢、捐物、捐勞,在村里建設或領養示范性花圃、草坪、盆景。有黨員和干部帶頭,許多村民也站出來參與,有的捐出房前屋后空地建花壇,有的主動認領養護村里花園草坪等等,過去那種“干部干群眾看”的情況,變成了“黨員干部領頭群眾爭先恐后搶著干”,鄉村環境整治成了全體村民的義務。嶺下鎮河口村支部書記朱林生,主動出資為全村村民每家門口布置了一個用舊罐子做成的小花壇,這種花壇設計精巧,變廢為寶,花壇美化了村民的家,也拉近了干部群眾的心。像河口村書記這樣的故事,在今天的金東已不是啥新聞,每個村每月都有。
金東區委副書記、區長施美紅說,抓住家庭主婦,是順利落實農村垃圾分類的關鍵。婦女承擔了農村家庭主要的家務勞動,也是家庭生活垃圾的直接處置人。提高家庭主婦的認識,才能提高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置率,家庭生活垃圾分類問題解決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就成功了一大半。另外,他們還在中小學大力宣講環境整治,鼓勵學生回家當好環境整治和垃圾分類的義務宣講員、督察員。在村民的生活、工作中形成了濃厚的環境保護氛圍。
在環境綜合整治中,金東區利用鄉村熟人社會的特點,創造性地推出了具有鄉村特色的激勵機制。在金東各鄉村顯著位置,人們都能看到一面“美麗家庭笑臉墻”,墻面以“攜手垃圾分類,共創美麗家園”為主題,展示了參與垃圾分類、環境整治的優秀家庭代表的笑臉。金東區委副書記陳峰齊告訴記者,笑臉墻是榮譽墻,是村里的稀缺資源,每年評選一次,不搞家家有份,人人都能上。沒有村民公認,達不到規定的標準,是沒有資格上的。讓上了笑臉墻的家庭有榮譽感、自豪感,沒有上墻的家庭有標桿、有目標,以此激勵全體村民齊心協力,共建美好家園。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金東區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也找到了抓手。他們利用“垃圾分類,環境整治”行動中群眾煥發出來的積極性、創造性、凝聚力,及時抓好農村黨建和村“兩委”班子建設,提升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威信和戰斗力。曹宅鎮東前路村過去“軟弱渙散”、矛盾突出,沒人想干村干部。區里派去的“第一書記”馬超,從環境整治入手,黨員和村干部用行動說話,在村民面前“做出了樣子”,以行動化解矛盾,群眾主動將屋前房后空地讓出來,讓村里修了小花壇,把過去腌咸菜的壇壇罐罐利用起來,做成了盆景,放置在家家戶戶門前。村里的巷子一下子亮了起來,村支部的號召力也大大增強。村里有幾座化糞池,一直是鄰里糾紛的導火索,村民看到了環境整治的好處,許多事想通了,氣兒也順了,一些工作不做也通,有的工作一做就通,化糞池矛盾也化解了。
發展生態產業,讓環境成為吸引力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金東開辟了發展環境經濟的新境界。在區委區政府統籌指導下,金東各村“兩委”抓住環境整治契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發展環保經濟,把環境整治成果轉化經濟發展動力,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開發傳統古村游、鄉村特色游,舉辦綠道騎行活動,讓環保與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金東瑣園村,歷400多年滄桑,這里不僅有保存良好的明清以來古建筑——嚴氏十八堂,還有璀璨的民俗文化。打年糕、磨豆腐、編草鞋、迎龍燈、聽道情、銅錢八卦制作手藝等等,堪稱浙中農村民俗及古村活化石。
2014年瑣園村開始進行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同步推進農村垃圾分類、污水治理等工作,僅過了一年時間,村莊環境就面貌一新。2015年6月,瑣園村迎來了來自14個國家的國際學生。瑣園村父老鄉親云集嚴氏宗祠,歡迎各國學生入住村民家中,零距離地接觸中國傳統文化。來自瑞士的菲利普對村里的巷道文化著了迷。他每天騎著自行車,車頭前架著運動相機,穿梭在巷弄中,拍呀問呀的。這些來自異國的學生,讓瑣園古村落的價值瞬間得到升華,古村旅游正成為瑣園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的支柱。
坡陽街位于嶺下鎮嶺五村,因坡陽嶺得名,全長400余米(現存老街250米),路面以青石板和仿古磚鋪設,古時是北上婺州、嚴州(今建德市),南下溫州、處州(今麗水市)的必經之路。嶺五村正將一些特色食品和手工藝品引入古街,恢復同泰、同和、豫康、葉乾元等著名商號,讓優雅哀婉的婺劇進入茶館.......
人到坡陽街,但見老街兩邊明清風格的徽派民居,白墻黛瓦,馬頭翹角,鱗次櫛比,寫滿歷史滄桑。行走其中,仿佛穿越在明清時代的街巷,在思古幽情中,和數百人一起,坐在長街上品嘗獨具特色的長街“板凳宴”、“豆腐宴”,人將融化在博大精深的民族建筑文化和飲食文化之中。
金東豐富的“非遺”項目遺存,如傳統藝術表演、民俗活動、口頭傳說、禮儀節慶和手工技藝等等,在美麗金東正成為黏性獨特的資源,吸引著八方來賓。
美麗鄉村建設樣板
據金東區委提供的資料,到2016年5月,金東區459個行政村已經開展垃圾分類,農村生活垃圾有效集中收集處理建制村達到82.7%,率先在全國實現了縣域全覆蓋。
2016年5月14日,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等一行9人組成的專家組,專題考察了金東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看到金東干凈如北京長安街一樣的農村環境,這些見多識廣的專家們震撼了,他們提出一個又一個疑問:為什么在許多城市都視為小事難事,難以有效推行的垃圾分類,在金東農村做得那么到位?真的還是盆景?是個別村莊還是全域覆蓋?
走村串巷,明察暗訪,讓專家組得出了肯定的結論:以垃圾分類為主要內容的金東區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確實是一個美麗鄉村建設的樣板。金東區以有效的機制,具有中國特色的做法,以黨員干部的示范帶頭作用,凝聚起全體村民的共識,補齊了“美麗中國”建設的農村短板。楊宜勇表示:“金東在環境整治方面取得的成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了示范作用。”
常紀文認為,金東農村垃圾分類及相關做法,是生態文明建設在農村地區的獨特實踐,走在了全國前列。生態好了之后,金東區及時發展以旅游為特色的綠色生態產業,在農村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形成了良性循環,具有可持續性。
對取得的成績,金華新興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金東區委書記鄭余良說,將美麗環境轉化為美麗經濟,是農村環境整治的最終目標。“我們越來越深地體會到,美麗就是競爭力、就是生產力、就是幸福指數,只要真抓實干,一定能走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寬廣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