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背景下,健康大數據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
“中國醫改的下一步,在指導思想上更加強調前瞻性和創造性。”談及如何理解“前瞻性”和“創造性”,健康報總編輯周冰說,就是利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和思維的方式,在管理理念、管理思路、管理方法上做創新。
大數據在醫療機構管理理念創新方面上海走在全國前列。
據介紹,上海正在完善可量化的公立醫院改革評價體系指標。他們通過大數據分析病種與效率、技術服務、費用資源的關系,科學評價公立醫院的效率、水平、費用控制、資源配置等方面的情況,以此來落實政府管理和政府醫改的政策。
“過去我們常常以醫院的收入、門診量、住院的病人等指標進行評價。”周冰認為,原來的指標通常會使醫院的規模越做越大,醫院也競相比較收入,整個社會和財政的負擔越來越重。
大數據在精準醫療領域的發展同樣令人期待。
據全國腫瘤防辦2014年數據,目前我國每年癌癥新發病例約310萬,每年死亡病例約220萬。我國人群的癌癥發病率與全球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是死亡率卻高出全球平均水平,我國每年因治療腫瘤造成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
“主要原因在于,我國腫瘤患者在發現時大多處于中晚期,治療效果不好。”詹啟敏表示,以癌癥的臨床診療為例,腫瘤的成因非常復雜,從遺傳變異機體改變,到細胞惡性增殖發生癌變,再到形成臨床腫瘤,其間有無數的標志物和分子靶點可以被發現實現精確診斷,再針對每一個腫瘤病人個體特征定制和實施醫療決策。
在詹啟敏看來,目前我國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位于國際前沿水平,分子標志物、靶點、大數據等技術發展迅速,部分疾病臨床研究都位于國際前列。不僅如此,我國臨床資源豐富,病種全,病例多,樣本量大,擁有一批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基地和團隊,這些都意味著,在精準醫學開展的工作基礎方面,中國并不落后于西方國家。
挑戰
然而,詹啟敏指出,中國開展精準醫學計劃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重大疾病防治形勢嚴峻,對醫改科技支撐亟待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升,統籌規劃協調和投入機制亟待完善,新型診療技術的政策法規亟待完善等,這些都需要盡力克服。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標準研究所副所長何寶宏在發言中指出,相對于金融、電信等領域,大數據在醫療健康行業的應用才剛剛起步,同時它也面臨數據標準、數據質量、隱私安全、互聯互通等問題,因此更需要互聯網行業與醫療行業進一步地協同發展。
“打破醫療行業信息孤島有難度。”重慶醫科大學副校長田杰介紹說,重慶醫科大學下設7所附屬醫院,到現在尚未實現數據統一。
北京醫院院長許峰認為,信息孤島的痛點在于,把數據變成信息,再由信息產生有用的知識,而后變成有用的價值的過程中,這個行業缺乏有高效分析能力的專家和專業的軟件。
為進一步實現數據的共享應用,貴州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龔仲明建議,國家衛生計生委應進一步完善數據標準,制定出臺相關的數據應用共享政策和規則。同時,發起醫療健康大數據共建、共享、共同發展的行動規劃,加快推進醫療健康領域的數據化、大數據發展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