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5月3日,利用應季水果空當期和蘋果消費的有利時機,農業部組織阿里、京東、一畝田等7家電商企業開展了蘋果電商銷售月活動。據悉,10天時間里七大電商就銷售了2500多萬斤蘋果,而活動結束后,僅一畝田一家電商平臺就助銷蘋果1000多萬斤。
“電子商務是推進蘋果產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動力,我國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應該把蘋果這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推向世界,一定要優進優出,不能僅僅停留在承受進口產品壓力上。”5月26日,在貴陽召開的農業電商布局創新分論壇上,農業部市場信息司副司長王小兵表示。
國家部委牽頭電商幫農民賣蘋果,這無疑是一次借助“互聯網+農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嘗試。而這,并不是大數據帶給農業的全部。隨著大數據時代的“騰云”而來,現代信息技術將從根本上變革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將構建出一幅前所未有的農業新愿景。
“互聯網+農業”愿景
去年,中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但不可回避的是,中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市場競爭力和話語權并不強。
一方面,在國際糧食市場,四大糧商巨頭占據了80%的國際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世界各國的農產品紛紛搶灘中國市場,大量本土民族品牌迅速消亡。以食用油為例,外國控股和獨資企業占60%,一些著名民族品牌背后的實際控制人都是外國企業。
“大家采購的東西有多少是中國生產的?有多少牌子是中國自己民族企業的?”在同日召開的農業大數據論壇上,中國農墾(集團)總公司董事長周先標對當前我國農業的形勢充滿憂慮。
而在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看來,中國農業未來面臨三大挑戰。其一,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怎樣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其二,在資源環境約束增強的背景下,怎樣保證糧食安全,轉變發展方式,怎樣實現綠色發展和有序發展?其三,在國際市場影響加深的背景下,怎么統籌利用兩個資源、兩個市場,提高我國的競爭能力?
“今后一個時期,‘互聯網+農業主要應圍繞‘十三五時期農村發展的任務和問題來做。”宋洪遠說,“十三五”時期,“互聯網+農業”應圍繞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研究一些具體的領域、項目和方式。
王小兵談道,將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現代經營管理理念融入農業,可以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的深度融合,倒逼農業的生產標準化,促進規模、提升品牌化、帶動市場化,這將從根本上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當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相當于世界水平的1/4。人多、地少、水缺的客觀情況制約了我國不可能走西方一些國家的老路,因此,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則成為農業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
“電子商務、大數據、物聯網這些信息技術為實現網上的虛擬規模提供了條件和可能。我們應該從這個方面思考,信息化特別是大數據、電子商務能夠實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計劃生產。”王小兵說。
如今,隨著大數據產業快速發展,農業大數據應用越來越廣泛。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道亮介紹,大數據可以應用于精準農業、農業智能生產、農產品市場行情預測與物流、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資源整合共享與服務等5個主要領域。
“國外兩個人為什么能養15萬只雞,一天撿14萬個雞蛋?這要從雞什么時候喂、喂幾次、糞便怎么處理,雞蛋怎么撿、怎么打包等全方位做到精準化。這一塊是解決未來中國農業的必由之路,而它的關鍵就是大數據。”李道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