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涉農電子商務平臺超過3萬家,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1400億元,農業電商已經成為電商產業新的藍海。
與之不匹配的是,農產品滯銷的新聞仍時有發生。去年,廣東佛山火龍果由于賣不掉只得喂魚,山西臨縣紅棗滯銷,結果被迫喂羊。北京奧科美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眭保華說:“我國農業每年滯銷損失超過3000億元,相當于1.5億畝耕地投入和產出被浪費。”
豐產并未帶來豐收的喜悅,原因在于信息的嚴重不對稱。為此,國家層面去年連續出臺多個加快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電商下鄉進村,千方百計讓農產品走出來。去年,中央將扶持發展電子商務列入了未來5年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9月,農業部、發改委、商務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到2018年,培育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農業電子商務企業和品牌,電子商務在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流通中的比重明顯上升。
談及上述舉措,王小兵表示,發展農業電子商務是完善農業生產經營市場機制的重要舉措。“農業電子商務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夠銜接廠商,特別是借助大數據的預測性作用,能夠讓優質的農產品甚至文化價值得以體現。”
目前,農業電子商務產業在多地迅速壯大。2015年,重慶市農產品網上注冊電商銷售總額達27.6億,同比增長155.6%,淘寶、京東等電商巨頭與重慶一半的區縣建立了合作關系,同時,一批重慶本土的電商品牌逐漸形成規模。
重慶市農委副主任陳勇說:“去年,重慶農村電商的試點行政村增加很快。過去村里發展電商比較少,去年則呈現爆炸性增長。”但是,他們對重慶農業電商平臺所做的調研顯示,很多農業電商規模偏小,平均注冊資本不到1000萬元,而且很多電商平臺的生命周期只有兩年左右,約59%電商兩年后便消失。
這反映出一部分新興農業電商生存能力的脆弱。宋洪遠提醒,農業電商在理念和運營模式上都應與一般的電商不同。農產品銷售有3個特點,一是地域性,二是即時性,三是特殊性,因此,完全不能用工業的思維做農業、以城市的思維做農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