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我還未看到農村的環境問題,尤其是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能夠達到金東的水平。像八仙溪這樣大的溪流,沒有漂浮物,光靠搞好幾個村的環境衛生是不可能做到的,它是非常大范圍工作的成效。
江南地區,人口密集,水域面積大,土地很珍貴,應當治理到金東這樣的水平。如果能做到成本低、可持續,就是全國學習的榜樣。
以生活垃圾分類來說,要將生活垃圾處理繼續做好,第一是要有決心,并將這份決心和好的做法,上升為法律法規,變成法律硬約束,讓地方黨委政府必須一屆接著一屆,接力干;第二,生活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的工程,要在源頭分類、安全處置、資源回收等環節進一步完善;第三,資金機制上要進一步健全,要考慮需求和供給,將政府的錢用在刀刃上。同時,在強化信息公開和績效評估的內容、平臺建設等方面做一些探索。
在調研過程中,我發現金東的環境衛生整治、地方文化挖掘是統籌考慮的,符合農村特點,工作相對會更可持續。農村環境問題相比城市的更復雜,且農村和城市的環境污染治理方式不一樣。當前金東樣板的優勢,一是在于先進的理念,環境治理保護和當地文化融合在一起,基于農村獨特的文化,對于環境治理的約束不僅有業績考核要求,還加入了道德文化,比如村規民約、名言警句上墻;二是機制設計系統科學,組織機構、資金運作模式、評價體系、獎懲機制等都相對完善;三是黨組織強大的引領作用,黨員帶頭,將各方面力量凝聚在一起;四是地方資源得到一定的發掘,政府、黨組織、企業等都在環境整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金東樣板也許就是一個很好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多元共治的模式。我的建議是:通過優化評價的導向性,加強評價的客觀性,同時引入社會組織參與評價過程,更好地發揮信息公開的作用。
“美麗中國”不能缺少“美麗鄉村”。在許多地方,“美麗鄉村”是短板。在金東農村走訪了一天,所見所聞,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短板在金東已經補上了。
金東區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做得很扎實,成效顯著。我感覺有以下幾點非常關鍵:
一是領導決策有高度。對這項工作,區委區政府的頂層設計非常清晰,敢于善于從垃圾分類這一小事也是難事著手,把小事干成了大事,找到了做好當前農村工作的抓手,自始至終貫穿著群眾觀念、群眾意識。
二是從區到鎮到村各級工作均有力度。工作實、辦法多、接地氣。如搞美麗家庭笑臉墻,農村特色的舊物利用,在房前屋后,搞小盆景、小情趣,花費不多,實現了小文明大景觀。特別是動員家庭女戶主這個垃圾分類的關鍵群體,號召中小學生積極宣傳、監督,把在許多大城市都做不好、落實不了的垃圾分類難題,較好地解決了。
三是廣大群眾參與有熱度。黨員和干部帶頭示范,吸引群眾廣泛參與,讓群眾將美麗鄉村建設當作自己的事,參與干而不是站著看。在推進這一工作的同時,加強了農村黨建工作和村“兩委”班子建設,以黨建、紅色引領,提高了農村黨組織的威信和號召力、凝聚力。
四是區鎮村各級舍得在“美麗鄉村”建設上花錢。區財政每年投入2500萬,農村年人均環保經費達到84元,加上鎮村各級和村民的投入,黨員及一些企業家的捐建,保證了“垃圾分類”及“美麗鄉村”建設有足夠的資金。
五是正在形成長效機制和良性循環。金東區利用環境整治這一契機,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開發鄉村旅游、古村游、民俗體驗游、步道及騎行活動,將美麗環境變成美麗經濟,為農村環境保護實現良性循環、持續發展打下了產業基礎。
行走在金東農村,邊看邊聽邊問,我看到也感受到:街巷干凈,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人也精神,鄰里和睦,文明程度大幅提升。金東農村不比城里差,農民也愛干凈了,也更有尊嚴和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