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大數據時代,城市發展迎來嶄新機遇。
在貴州省會貴陽,云端的大數據無處不在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如果你想要搭乘公交出行,打開“貴陽掌上公交”APP,便可以實時掌握公交到站信息;如果你需要就醫,使用“貴醫云”就能免費與醫生視頻通話,在線尋醫問藥……
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和資源,大數據如今已經滲透到了醫療、交通、金融、教育、環保等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開啟“智慧城市”的一把鑰匙。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意識到,大數據將對政府決策、經濟運行、民生服務等產生巨大影響,或可成為重塑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力量。
三線城市的趕超
“發展前沿產業并不是一線城市的特權,在發展大數據產業上,三線城市也可以大有作為。”在近日召開的中國市長與大數據論壇貴陽峰會上,山東濟寧市委常委、濟寧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白山說。
作為典型的內陸三線城市,近年,濟寧在探索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堅定地選擇了信息技術產業。截至目前,在濟寧落地的信息產業過億元的項目已達26個,全市規模以上信息企業有300家,惠普、甲骨文、IBM、華為等信息產業巨頭都選擇了在濟寧布點。
新疆克拉瑪依曾誕生了新中國的第一個油田,但是,產業結構的單一也為這座城市的持續發展帶來隱憂。為此,克拉瑪依開始尋求多元發展機會。
“信息產業是當前成長性最好的產業,是21世紀最大的經濟引擎。對于地處祖國大西北的克拉瑪依來說,發展信息產業無疑是快速發展的機遇。”克拉瑪依市副市長童中華說。
他談道:“大數據和云計算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作為傳統行業,石油行業注重上下游關系,這種思維方式一度讓我們的發展之路越來越窄,云計算和大數據帶來的并聯思維讓克拉瑪依逐步打破孤立狀態。”
據介紹,自2011年制定信息產業發展規劃,將發展重點放在云計算產業開始,克拉瑪依正在搶占信息產業的制高點。如今,該市的云計算產業園區已被列為國家重大工程,克拉瑪依又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信息中心的目標。
未來,克拉瑪依將推進云計算數據中心基地、大數據運用基地和中亞信息服務外包基地建設,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提供信息服務。
“一個大規模生產分享和運用數據的時代開啟,最終大數據的生產和應用不僅將深刻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為、商業模式、企業經營方式,也給我們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童中華說。
智慧城市探索
京津冀地區嚴重的霧霾問題,為河北廊坊的大數據產業提供了發展課題。“在大數據的引導下,我們近年來的PM2.5濃度明顯降低,在改善民生方面大數據確實起到了作用。”廊坊市政府黨組成員張春生說。
2015年,廊坊建設了國內首個空氣質量實時管控平臺,利用大氣環境模型,可實現未來10天大氣環境趨勢預報、7天空氣質量預警。基于大數據,廊坊實現了快速指揮,能做到“10分鐘調度”,發現數據異常立刻快速處理。
環保云只是廊坊市政府“公務云”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目前,城市綜合管理云、食品藥品監督云、安全生產監管云、城市規劃設計云、醫療健康云、中小企業云等都在廊坊加緊建設。
不僅是廊坊,全國大部分城市都已經開始整合本地區的醫療、教育、食藥、旅游等公共數據資源,利用信息資源的綜合價值,讓城市變得更加智慧,讓百姓生活更加便捷。
智慧城市無疑是大數據帶給城市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禮物。在貴陽,圍繞電子政務、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 工業、電子商務、食品安全等領域,政府已經著手建設“七朵云”,智慧、便捷的生活方式逐漸成為現實。
到今年7月,云南保山市將正式建成人口數據庫、空間地理信息數據庫、企業法人數據庫、宏觀經濟數據庫及誠信信用數據庫等五大數據庫,將原來隸屬于政府各部門的數據資產經過清洗、整合后形成政府的公共基礎數據庫。
有業內專家表示,建立在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遙感遙測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上的智慧城市,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實現更加智能、高效、透明的城市大環境。
“建設智慧城市一定要有大數據、云計算,否則就談不上智慧。人口、宏觀經濟、地理信息等數據都掌握在政府手中,如果將這些打通,則會形成城市的競爭力。大數據一定是未來城市的競爭力所在。”軟通動力董事長劉天文說。
政府數據開放遠遠不夠
有統計顯示,80%以上的數據掌握在政府手中。因此,大數據時代政府扮演著重要角色。
但是,由于政府內部部門林立,以及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慮,政府大數據目前開放程度遠遠不夠。不少企業表示,在推進地方政務大數據建設方面障礙重重。
“推動大數據政府要做表率,起到推動作用。公眾數據是基礎數據,如果不開放,其他工作根本無法進行,我們希望政府在其中起到表率和拉動作用。”劉天文說。
云南保山市副市長王力坦承,政府從外面看是一道“衙門”,但進來后各部門林立。政府的融合存在集中的問題,如果沒有集中和融合,所有基于數據的應用都是無源之水。
他介紹,保山在云南省率先成立了大數據管理局,負責橫向協調全市信息化的規劃、建設、應用工作,消除孤島,打破壁壘。下一步,保山還計劃把即將建成的五大公共基礎數據庫作為紅包,免費發放給到保山發展信息產業的企業和個人。
“我們深切地理解到,對于從事信息產業的企業而言,廠房、土地、資金等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他們真正盼望的最大紅包是數據包,我們愿意在這方面做出嘗試。”王力說。
但不少政府和企業界的人士表示,在我國要真正實現政府數據的開放融合,還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其中,相關法律和制度的缺失是重要制約因素。
“政府數據的對外開放可能涉及國家安全、專業機密、個人隱私,這些由誰判斷、誰來定義都需要法律予以規定。”一位信息技術企業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