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玲
【摘 要】中國戲曲是國粹,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結晶。戲曲的發聲方式非常多,本文主要探討了旦角的發聲方式,以供借鑒。
【關鍵詞】戲曲表演;發聲方式;旦角;策略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060-01
隨著社會的發展,戲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進步,使其更加具有科學性。京劇流派眾多,并且每個流派都各具特色,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演唱方式的不同,優秀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都講究發聲的科學性,無一例外,這充分說明了科學發聲的重要性。
一、科學訓練
第一,用氣。這里所說的用氣,主要是指用橫膈膜進行呼吸,我們看電視或者武俠書籍中,經常聽到“丹田之氣”,京劇發聲過程中,同樣需要依靠“丹田之氣”進行發聲。剛開始練習時,可以平躺在床上,然后拿一本書放在腦膜上,觀察橫胸膜的起伏。值得注意的是,練習的過程中呼吸要慢并且長,長此以往可以達到兩個目的:(1)演唱過程中,呼吸能夠運轉自如。(2)盡量用最少的氣來發聲,這樣不僅可以鍛煉肺活量,同時可以使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顯得氣長。第二,嘴形。演唱者要全身放松,肌肉保持松弛,嘴張圓,盡量使上頃和軟領向上,下領不要用力,舌頭放松并且不要將咽門堵住,然后用小嗓模仿汽笛的聲音,以弧形方式練習發聲。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演員就可以實現循環發聲且不間斷。物體由于振動而發聲必須在一定范圍內,如果用力太猛,不僅無法取得良好的發音效果,而且會使嗓子開花,造成演員氣短的毛病,因此一定要注意用力的分寸。第三,輕呼吸。養成演唱前輕輕呼吸的習慣,這種習慣可以達到兩個目的:(1)不傷害嗓子,并且使它持久。堅持練習即使不用有意識地向口腔外呼氣,也可以發出較響的聲音。剛開始練習時,比較適合慢慢地呼氣,熟練以后,再調整演唱的速度及音調。
總的來說,這三種方法的共同點是都可以向口腔靈活送氣,準確地為發音輸送氣量,不會盲目地將全部的氣量用完,或者因無法控制呼吸而產生緊張的情緒,進而影響到聲帶附近的肌肉,不能發出完好的聲音。
二、尋找共鳴位量
發音質量的好壞取決于聲帶的變化。人的口腔以及周圍各部分組成了一個天然的共鳴口腔,如同吹奏樂器,氣對樂器的演奏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共鳴腔形態的不同,產生的共振部位也是不同的。那么如何才能達到良好發聲的目的呢?這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肌肉方式和準確的共振部位,這樣就會很容易的找到發音位置。如何判斷位置的正確性呢?正確的發聲位置會使演唱者整個腦子與口腔都有振動的感覺,這樣就達到整體共鳴的效果了。值得注意的是,唯一不能同時振動的部位是喉頭。京劇中旦角的發音一般有以下幾種:第一,鼻音。在鼻梁處進行振動,這種發音一般不夠響亮,發音時可用手將鼻孔堵住。第二,喉音。主要在喉頭處進行振動,其音色一般比較渾厚,但演唱過程中不能拔高,否則演唱時很容易咳嗽,并且還會導致肌肉緊張。第三,腦后仁。其振動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咽腔最上、最后的部位,這種聲音很難發亮,但非常動聽,這種唱法老生一般用的比較多,青衣中只有程派使用這種演唱風格,該唱法一般不適合初學者。第四,利用前上領與上齒上唇進行發音。這種發音的振動主要集中在最前面的唇齒處,其音色具有亮、薄、尖的特點。這種唱法比較適合小女生,由于嘴唇處用的氣力太多,因此震動的部位一般比較靠前,音色比較低沉。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分析出,最好的震動位置是在上唇和咽腔處,這種振動方式發出來的聲音比較松脆、圓潤,這是梅派最準確的發音。
三、吐字方法
對于京劇表演來說,吐字是非常重要的,京劇表演的臺詞都是漢語,而任何一個漢字都不外乎是由聲母和韻母組成的。并且京劇總是需要拖長尾音,這時韻母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要想聲音洪亮,并且字正腔圓,除了運用上述練氣的方法之外,還要尋找到正確的發聲部位,掌握發聲技巧,先將韻母練好、練響、練亮,這樣在演唱的過程中只要記住韻母就可以了。如果還是無法靈活控制,那就把每個音上都加一個韻母,然后再進行練習。例如:“春”的韻母是“恩”,玉堂春的春字就可以使用這種方式進行演唱,能夠有效地防止振動部位的移動。
上述三種演唱方式不是各自獨立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并且具有統一性。因為如果用氣不正確會直接影響到肌肉,乃至嘴形,嘴型不對,韻母也會有所改變。反過來說,如果嘴型不正確或者韻母無法找到相應的位置,那么肌肉的控制和用氣出現了問題。因此不能只是單獨練習其中一種方式,這樣照樣無法發出良好的聲音,尤其是旦角的發音,更是需要同時注意用氣、嘴形、以及韻母的發音等,只有這樣才能將舞臺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
京劇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完美的舞臺表演,除了人物的刻畫之外,還需要科學的演唱方式,具體來說是科學的發音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舞臺效果,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參考文獻:
[1]胡芝鳳.戲曲的科學發聲與潤腔藝術[J].藝術百家,2012,(01):98-99.
[2]馬敬帥.試論戲曲演唱中科學發聲的作用[J].青春歲月,2015,(1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