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印度崛起”是眼下學界熱門話題,尤其是印度官方接連公布的GDP增速超過中國后,歐美與印度不少媒體更是歡呼雀躍——“印度超中國,成全球增長火車頭”“印度是全球經濟低迷中的曙光”等說法層出不窮。當然,也有一些質疑印度經濟增速“注水”的聲音。“印度崛起”的真實情況到底如何?6月13日和14日,孟買舉辦二十國集團(G20)智庫峰會(T20)和“印度門論壇”,吸引了來自中、印、美、加、日、韓等10多個國家的數百位智庫與經濟政策層精英。筆者應邀出席,經過學術殿堂的交流、辯論,以及街頭巷尾的閑談、調查,覺得很有必要拋開那些經濟數據,向國內讀者講述印度發展的真實情況。
孟買有國際化新機場,也有亞洲最大的貧民窟
初到孟買的人,都會稱贊幾句孔洞式設計、流線型外觀的孟買國際機場2號航站樓。這個巨大的航站樓2014年1月落成,每年迎來送往4000萬人次的旅客。一出孟買海關,筆者也不例外,腦海中冒出的第一個詞就是“印度崛起”。印象中,孟買新航站樓與兩年半前投入使用、獲得過國際空間設計大獎的深圳機場3號航站樓有幾分相似。
然而,出了機場,凹凸不平的高速路兩旁就是破爛不堪的平房和遍地垃圾。這讓筆者想起印度同行的一段話。印度著名智庫GatewayHouse地緣經濟研究部主任阿克謝·馬瑟曾對筆者說:“印度GDP的快速增長現在看來毫無意義。看看幾百萬人還住在貧民窟里。在貧富如此懸殊面前,GDP增長7%或8%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計。學者必須對印度崛起保持獨立的思考。”的確,在孟買最富的馬拉巴·希爾區,高聳的大廈、富麗堂皇的酒店與餐廳、西裝筆挺的人群,情形都堪比香港中環。但幾公里外,就是破爛擁擠、條件惡劣、星羅棋布的貧民窟。孟買有亞洲最大的達哈維貧民窟,那里住著數以百萬計的底層民眾,筆者與幾位還能說英語的印度窮人攀談,得到的答案真實折射出印度發展的窘境與悖論,他們眾說紛紜:“到孟買來找工作,賺錢回鄉下建房子”“這小塊土地我們已占兩年,現在就是我們的私有財產”“政府不敢拆,否則,要么給我們孟買的地價錢,要么我們就圍攻他們”“官員需要我們的選票,會給我們一些錢”“沒有固定工作,誰需要時就做一些雜工”“高種姓人做他們的事,我們做我們的”“你是來貧民窟旅游的吧,與我合影要給我點錢啊”……近2億人生活在貧民窟,已是印度發展的傷疤。然而,財產私有制、過早的政治民主化、雖廢除很久卻在實際生活中至關重要的種姓制度這三大因素,使印度幾乎沒有任何完全讓“傷疤”愈合的可能性。接踵而來的還有貧民窟里的犯罪、賣淫、吸毒、污染、腐敗、文盲增加以及與之相伴的無政府狀態。
在孟買,筆者講道:“20多年前,中國許多城市都有像貧民窟似的棚戶區,但現在基本改造完畢。30多年來,中國解決6億人的貧困問題。在這方面,印度不妨向中國學習減貧的經驗。”在場近300位印度各界人士聽得很認真,有人報以掌聲。有印度學者在場外還向筆者請教中國經濟開發區的經驗與相關情況。
印度精英開始思考以中國為坐標的崛起
印度精英對中國的關注度確實在提高。孟買T20智庫會議是今年中國G20峰會的預熱與國際溝通會議,其中一個焦點話題是,在2017年德國主辦G20后,該由誰來繼續承辦這個“全球經濟治理首要論壇”。目前呼聲很高的是阿根廷,因為G20峰會從未在南美洲舉辦過,但印度也很有興趣,希望申辦2018年或2019年的G20峰會。T20會議上,當筆者以個人名義表示支持印度舉辦時,許多印度學者相當興奮,紛紛表示要重視“加強與中國的溝通”。一位研究全球經濟治理的印度學者透露:印度從未辦過全球性大會,不像中國近年來先后辦了奧運會、世博會,今年在杭州的G20峰會更被看成是中國正式成為全球大國的“加冕禮”。印度人長期以來都盯著西方,對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很崇拜,現在,印度人開始羨慕中國的全球影響力與崛起的話語權了。
印度門論壇上,印度外交國務部長V·K·辛格在主題演講中多次講“向東看”的重要性,強調要與鄰居互惠互利。主辦方在論壇舉辦前3天專門給筆者寫信,詢問是否愿意做主旨發言。對方透露,以前論壇很少邀請中國學者,日本嘉賓倒是不少,因為日本做了大量對印公共外交工作,但現在印度覺得非常有必要聽聽中國人的聲音。果然,筆者作為論壇公開發言的唯一一位中國學者,同場小組對話的是兩位日本人:日本產經省通商政策司司長高木誠司,以及東盟與東亞經濟研究中心總裁西村英俊。對話中,筆者提到日本未能調整好民族心理,無法適應中國、印度崛起給亞洲經濟格局帶來的變化,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的封閉性做法排斥中印等新興經濟體。因觀點不同,西村英俊辯論時開始搶話筒、捋褲角,高喊“在日本領導下東盟合作模式多么具有國際可復制性”,且發言屢屢超時,他的“失態”讓在場聽眾感到很驚訝。
近一個半小時的對話結束后,許多印度學者圍過來要筆者名片。孟買法學院教授達斯萬尼明確說,過去印度對貿易與國際體系的看法受到日本和歐美國家的影響太深,從未聽過如此新穎的來自中國學者的觀點。印度國家金融與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拉辛·羅伊拽住筆者說:“咱們搞一場印中智庫對話,找一批有思想的印中學者,好好談上兩天。”常駐孟買多年的一位外交官說:“這樣的中國聲音應該更多一些。今天雖有兩位日本人,但他們完敗,又丟人又丟分。”
類似的場景讓筆者想到印度裔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在其代表作《幽暗國度》中的描寫——“印度人不愿正視自己國家面臨的困境……只好退縮到西方的幻想中”。事實上,在印度的國家崛起思考中,還缺少來自中國的知識模塊,一旦被觸碰,印度人在內心深處的震驚將是巨大的。
相反,中國對印度始終保持很高的關注度。國內知名學者曹錦清教授的《中國還在以西方為尺度,印度已經學會了以中國為尺度》一文近來傳播很廣。這次印度之行,讓筆者也有類似感受。雖然印度GDP增速連續超過中國,但印度與中國的差距還是明顯的。非洲發展銀行執行副總裁卡皮爾·卡普告訴筆者:“相比于中國崛起,現在對印度崛起的國際看法可能有些樂觀。”來過中國多次的德國生態研究院院長克萊默說:“中國在各方面的確領先印度許多年,中國的執行力、中央和地方的一致性是印度所無法比擬的。”
中印20多億人的共同崛起前所未有
盡管印度GDP總量是中國的1/5,但不得不承認,這些年印度的經濟增長表現的確搶眼,莫迪總理大刀闊斧的改革也讓人眼前一亮。在軟件業、電影文化產業、金融業和IT業創新上,印度相比于中國絲毫不遜色,個別領域甚至更強。在印度,筆者很容易感受到當地民眾的民族自豪感和對國家的自信。一名出租車司機告訴筆者:“很想去中國。中國比印度富,但印度會越來越好。”貧民窟里的一名印度教徒說:“莫迪總理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我們也有夢想,就像電影《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描述的那樣。”貧民窟中很多男人面帶笑容地干著活,女人們無論多窮都穿著鮮艷,讓筆者很容易感受到印度人的樂觀。
除了印度媒體看重本國經濟增速外,“印度崛起論”在美國智庫的思考邏輯中正變得功用化——那就是挺印抑華。而這些年,海外一些對中國崛起不太看好或對中國政治體制不太認可的學者,常以印度崛起對照中國崛起,多少有炮制中印競爭、挑撥中印矛盾之嫌的味道。更重要的是,這些論調試圖借“印度崛起”否定中國不走西方式民主道路而能實現國家崛起的基本事實,誘使中國去學印度的一套。在這方面,中國輿論要有清醒認識,捧舉“印度崛起”背后,是對中國崛起的焦慮,帶有矮化中國崛起的潛臺詞。
盡管印度在發展過程還無法擺脫一些“疤痕”,但筆者在和印度學者的交流中感受到,印度經濟未來仍會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國內讀者應充分認識到,印度崛起對中國利大于弊,印度人平均年齡比中國人小10歲左右,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和消費市場龐大,將會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多機會。推動印度崛起,同樣也會讓中國崛起更具可持續性。畢竟,中、印目前20多億人經歷的“超級噸位”崛起,是從未有過的。但相比之下,中印相互往來還十分有限。2015年,中印雙向交流人數僅90萬人次,約為中美人員往來的1/6。
面對被熱炒的“印度崛起”,中國社會應更自信。在筆者看來,從國家崛起改變民眾命運、文明提升的角度看,中國崛起的意義遠超過印度崛起。前者是發展范式的革命,是哲學層面的知識革命;而后者迄今為止仍是重復西方范式,只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國家發展新試驗!▲(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環球時報2016-06-20